當前位置: 狂熱小說 穿越時空 亂唐 第二百七十三章:報仇終有期

《亂唐》 第二百七十三章:報仇終有期

當此之時,滿朝上下沒有人比高仙芝帶兵的資格更老,就算異軍突起的秦晉也難以相比,他的話自然分量極重。而秦晉帶著神武軍赴任馮翊原本就是應有之議,如果僅僅是這麼應對的話,于朝廷而言甚至連大作都沒有必要。

高仙芝的提議立即得到了全部中書門下長的贊同,秦晉雖然是文,但以兵事名,滿朝上下沒有一個人會懷疑他的能力。不過,贊同讓秦晉帶著三千神武軍到馮翊去平定津之,各人所懷的心思恐怕便各異了。

然則,李隆基的態度卻并不像重臣們那麼樂觀。

“皇甫恪素來勇悍,津所駐邊軍在朔方節度麾下也算數一數二,神武軍從未有過實戰,能夠與之一戰嗎?”

津雖然隸屬于三輔之一的馮翊郡,但駐軍卻歸朔方節度使節制,因此駐扎的人馬也都是朔方派過來的百戰之兵。李隆基的擔心也并非多余。

天子的話音方落,殿立時就是一陣議論紛紛。高仙芝卻從座榻上調整了一下姿勢,頗為吃力的坐直了子,正道:

“圣人容稟,臣以為皇甫恪叛以示頗為蹊蹺,其皇甫家為京兆大族,其父又是本朝名將,臣思量再三,實在找不到合適而又結實的造反理由。因此,臣以為,應戰雖然做最壞的打算,但仍要以招為上策。”

別人不敢說的話,高仙芝輕而易舉就說了出來,這無疑是在變相的替皇甫恪辯冤。不過有些話,只要在合適的時機,由合適的人說出來,竟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秦晉不敢保證剛剛自己將同樣的一番說辭講出來以后,天子會否認同,但絕不會此時對待高仙芝的態度。

李隆基竟鄭重的點了點頭,緩聲道:

Advertisement

“高卿所言有理,皇甫恪造反的確蹊蹺頗多,如果查實有不得已的苦衷,朕可以酌寬宥。”

話到最后,李隆基看向了秦晉,很顯然這其中有向他代的意味。

說到底,李隆基的態度和置竟與秦晉不謀而合。秦晉也是奇怪,這個老邁的天子時而明睿至極,時而又昏聵至極。比如今日的置決斷,不以好惡為準則,就很值得為之稱道。如果他一直保持這種水準,朝廷上下也不至于到現在糟糟一團的境地。

“啟稟圣人,奴婢這里有些消息,是關于皇甫恪的。”

卻見立在天子后的魚朝恩竟好整以暇的說話了。重臣們的臉立時就黑了下來,以往大臣議事是不到宦的,而今魚朝恩竟如此放肆,如果不從重責罰今后豈非要了規矩?

然而,李隆基卻笑呵呵的讓他盡管說,似乎并不在意他的逾制。

“奴婢在核查京兆府大族時發現,京兆皇甫氏,皇甫惟明一支在‘厭勝偶’一案中牽扯甚深,蒙冤不淺,皇甫恪的兩個兄長及長子均瘐死獄中,其余兄弟子亦是近況堪憂。津作,當與之大有干系。如果朝廷能對冤者平反昭雪,再從優恤其家人,或許,或許……”

“甚?”

聞言之后,李隆基的面數度大變,甚至連子都有些抑制不住的發抖。與之一同變的還有坐于天子左手邊的楊國忠,提及“厭勝偶”這可是他的一大敗筆,當時的冤者又有哪個不想剝其皮食其呢?很多程元振打擊的對象現在也都將帳算在了他的頭上。

秦晉忽然也心下明了,如果魚朝恩所言屬實,皇甫恪作也就順理章了。說到底,這還不都是李隆基慫恿楊程二人惹下的禍端?

Advertisement

從魚朝恩的話里,秦晉敏銳的察覺到一惡意,針對楊國忠的惡意。他表面上建議天子為冤者平反昭雪,再從重恤,可皇甫恪僅有一子,就是魚朝恩口中的“長子”,現在死了等于斷子絕孫,如果皇甫恪是個格暴烈的人,恐怕就算多恤也難以平其心中的傷口吧。一旦走了死胡同,被仇恨蒙蔽了雙眼,起兵投靠如日中天的安史叛軍也就不足為奇了。

想必天子也了解皇甫恪家中的況,自然也就知道什麼昭雪恤云云,都是無謂徒勞的。

秦晉暗暗冷笑,想不到自己和神武軍還沒離開長安,楊國忠和魚朝恩的同盟就已經破裂了,魚朝恩甚至已經急不可耐的,就像一頭伺機撲出的豹子,隨時沖上去咬下致命的一口。看來這第一回合中,楊國忠要吃虧了。他想不到,自己竟也有幸作壁上觀,看兩頭虎相爭,只是楊國忠的表現似乎有些疲,甚至可以說是毫無招架還手之力。此時此刻竟連一句辯白之辭都說不出來。

其實,這種時刻什麼都不說,也許才是最好的自保之道吧。楊國忠絕不是蠢人,他能夠在復雜的權力斗爭中常青至今,這其中誠然有天子的寵信,但其本人的腦力也不容忽視。只可惜,都沒用在正經地方,只顧著爭權奪利了。

出乎秦晉意料之外,李隆基并沒有像炮仗般一點就著,而是在憤怒過后,沉聲道:“朝廷縱有錯,也不能為皇甫恪造反的理由,他如果執迷不悟……”說到此,他頓了一下又看向秦晉,“秦卿,朕再撥給你一萬人馬,務必殺此賊,以儆效尤!”

秦晉剛要應諾,魚朝恩卻突然道:

“圣人容稟,龍武軍裁撤下來不人,奴婢以為就此攆回家去便可惜了以往的訓練,不如讓他們到前敵去戴罪立功。”

Advertisement

“如此甚好,就從裁撤下來的龍武軍中選出一萬人,秦卿即刻就去經辦此事,出兵日期越快越好。”

一時之間,秦晉竟有些難以置信了,也許是幸福來的太突然,讓人猝不及防,魚朝恩連喚了三聲,才將他拉回了現實之中。

“秦使君,秦使君,還不謝恩?”

反應過來的秦晉連忙正行禮。

“臣領命謝恩!”

應對置商議完畢之后,重臣們紛紛散去,秦晉也隨之離開興慶宮。篩選一萬人兩日的功夫絕對難以完說也要七日上下。但是,定下的日子他不想更改,便決定帶著神武軍先走一步,然后再留下裴敬負責此事。

但回到軍營以后,秦晉忽然靈乍現,何不用陳千里來輔助裴敬?裴敬其人穩重忠厚,不會因為偏見而壞了公事,陳千里曾為龍武軍長史,負責編練新軍,在龍武軍中素有威,如果兩人通力合作一定會事半功倍。

不過,這一回秦晉卻不再與陳千里商量,而是直接上書大唐天子李隆基,請準啟用陳千里負責篩選人馬。

在這種關節要的時刻,誰都知道時間的重要,結果一如秦晉所料,李隆基想也不想就批準了他的請求,著即令陳千里以龍武軍長史之職,負責協助裴敬篩選人馬,三日之務必妥善完畢。李隆基只在期限上做出了強制的要求,將秦晉估計的七日短為三日。也就是說,如果三日能夠順利篩選整編完畢,這支萬人大軍就可以比神武軍晚一日出發。

只是裴敬對此還有些不解。

“天子如果真的著急,何不調遣神策軍中的人馬隨神武軍一同趕赴馮翊?如此做豈非多此一舉?”

秦晉只裴敬不要胡思想,奉命行事即可。而這其中的因由,他也不便明言,比起津的安危,李隆基更在意長安的安危,神策軍是隴右為數不多的兵,又怎麼放心給自己一萬人呢?從龍武軍中裁撤下來的人馬中篩選,也就算是退而求其次吧。

Advertisement

……

楊國忠回到府中以后大發雷霆,繼而又陷了恐懼之中,生怕天子因此而遷怒于他。另一方面,他又因為魚朝恩的突然背叛發難而翻怒。可不論他如何的憤怒與恐懼,都對當下自境于事無補。

不知不覺間,楊國忠竟踱步到了方長明所居的院落門前。他一直將范長明養在府中,因為他總有種直覺,這個老家伙日后總有用得著的時候。

突然之間,楊國忠頓覺眼前一亮。魚朝恩今日在殿上向秦晉示好,看來是要與那姓秦的豎子結盟對付自己。那麼,范長明派用場的時機不就到了嗎?

“相公毋須擔憂,范某今夜就收拾行囊,明日便起奔赴馮翊郡!”

范長明的態度果不出楊國忠所料,只要一聽說是針對秦晉,他就像斗一樣熱上腦,不顧一切的向前沖。

“不急,不急,容你多準備幾日,需要什麼只管開列個單子,給府中執事,一定都為你置辦齊備了。”

當此之時,楊國忠與范長明共同經歷過不堪回首的落難屈辱時之后,相互之間已經建立一種畸形的信任,因此他出手也極為大方,當即允諾要人出人,要錢出錢。

見到楊國忠如此態度,范長明竟不由得老淚縱橫,仰天直呼,二子大仇得報終于有了。

這個老嗇夫之所以頑強的茍活至今,全賴心中存了報仇的執念,否則還真不知道如何能聽過那非人的磨難。而范長明也正因為這些非人的磨難,更是恨秦晉骨!

猜你喜歡

分享

複製如下連結,分享給好友、附近的人、Facebook的朋友吧!
複製鏈接

問題反饋

反饋類型
正在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