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狂熱小說 穿越時空 在三國的非鹹魚生活 第204章 名分

《在三國的非鹹魚生活》 第204章 名分

第204章 名分

建安十七年,秋。

劉備進攻張魯不利,退守葭萌關。

一面,劉備向劉璋寫信告知況,另一面,劉備依然在葭萌關籌集糧草,練士卒,打算在秋後,再次出兵,進攻漢中。

以上,是劉璋得到的戰報全部容。

劉璋到底不是傻子,他看的出來,劉備這次進攻,本就沒有太用心,有敷衍自己的嫌疑。

但劉璋也拿劉備沒辦法。

軍糧的事兒,是他的鍋,不管怎麼說,是他把摻著發黴穀殼的陳米運送到了前線,造了前線的缺糧,導致劉備進攻不順.這也是說的過去的。

而且楊懷和高沛二將的信中,也沒有提到劉備有明確的消極怠工的意思,只是說益州北部是益州門戶,劉備當世梟雄,這種人不適合呆在益州北部,讓劉璋趕的把人送走。

可劉璋這時候陷了猶豫。

劉備到底是他請來的客軍,理論上來說,人家跟益州沒有利害關係,願意跋山涉水的來給你幫忙,已經是人家很仗義了。

現在僅僅是因爲進攻不利就苛責劉備,那傳出去,劉璋的人品名聲就有些不太好聽了。

再一個,張鬆又開始冒泡了。

張鬆跟劉璋細數了一下現在的川中將領,就沒有一個能讓劉璋放心,帶兵攻打張魯的。

張任的能力不錯,但劉璋要把張任放在南面,看著犍爲郡和江郡的東州兵和世家們。

老將嚴的能力也可以,但他是郡豪族出,劉璋都指揮不他,更別說調他北上去進攻漢中了。

其他的人,各有心思,各懷鬼胎,在蜀郡部還好,一旦出了蜀郡,誰知道會發生什麼變故。

Advertisement

從劉璋繼位到現在,蜀各地幾乎每年都有叛,而叛的主,基本都是蜀的世家豪族,不然劉璋也不用從外面請劉備來進攻漢中。

在張鬆的勸說下,劉璋也就息了把劉備送走的心思,只能調集錢糧,給劉備前線送去,繼續養著劉備,等秋後進攻漢中。

只要拿下了漢中,劉璋有了漢中作爲屏障,那麼憑藉蜀和漢中的地理優勢,劉璋也有信心,可以擋住曹西進的步伐。

到那個時候,劉備就可以離開了,他劉璋也就沒有任何擔憂了。

所以,劉璋選擇了繼續支持劉備。

而劉備呢,這會兒也忙著訓練士卒呢。

益州北部,劉備基本上已經是樹立了恩德,收復了當地世家和百姓的民心,一切都準備就緒了。

而現在,劉備缺一個大義的名分,一個可以讓他轉頭進攻劉璋的大義名分。

《三國演義》裡是因爲劉璋對劉備起了戒心,所以送了老弱殘兵和摻了沙子的軍糧,造劉備軍不滿,然後劉備就假裝要回軍,結果因爲張鬆的事敗落了,雙方徹底翻臉,大打出手。

大致上也是符合歷史的,但這裡面有個小問題。

真正讓劉璋和劉備翻臉的事,是張鬆作爲應的事敗落,而不是因爲軍糧問題。

有一說一,這年頭軍糧質量如何,最多會引起軍中譁變,但如果劉備拿這個當理由來進攻劉璋,實在是說不過去。

所以劉備現在真的很愁。

川的基本準備已經做完了,但現在,就是一個藉口,這個藉口,拿什麼好呢。

劉備又關起門來,跟龐統,法正,張溪三個人商量了。

至於孟達,則在白水關,天天跟楊懷高沛喝酒,穩住這倆人呢。

Advertisement

而張溪對這事兒的意見,那就是不要什麼藉口,就拿軍糧說事兒。

咱們主公是好心幫劉璋來打地盤的,劉璋卻用腐爛的穀殼和陳米充當軍糧這麼對待劉備,道理上是說不過去的。

是,這樣最多是說不過去,還不夠起兵的理由.但沒關係,咱們可以借題發揮嘛。

劉璋作爲劉備的好兄弟,同宗親戚,兩個人去年在涪城相會的時候,可是不錯,一起喝了一個月的酒,互相吹牛可開心了,所以劉璋怎麼可能會用發黴的軍糧來應付劉備呢。

不符合“兄弟之”嘛。

這一定是有人在挑撥離間,一定是有小人在從中作梗。

這種況下,劉備不得前往都,好好的詢問一下劉璋麼?!

而這一路上這麼,萬一小人要假借劉璋的名義害劉備怎麼辦,咱們不得帶點士兵保護自己麼?!

所以嘛,劉備帶兵前往都,跟劉璋討個說法,路上誰攔路,誰就是劉璋邊小人的黨羽,殺了也不過分的,對吧?!

這招清君側,也靖難.張溪跟朱老四學的。

雖然劉璋不是君,但起碼這麼一說,道理上說的過去。

法正頓時對張溪的認知又加深了這人,比我還不要臉,這種藉口都想得出來?!

真當大家不知道漢初“七國之”是吧?!

劉備聽了張溪的建議後,也是在猶豫這個當年吳王劉濞以“清君側”之名起兵,得漢景帝誅殺了晁錯。

但問題是,大家都知道,所謂的“清君側”就是一個造反的藉口而已,自己現在再用這一招,豈不是拾人牙慧,而且等於是跟天下人明示,我就是要進攻劉璋奪益州?!

張溪頓時無語咱們川是幹什麼來的?!

Advertisement

可不就是奪益州來的麼。

難不還真的是幫劉璋來的啊?!

有個藉口將就著用就是了,何必在意這個藉口是不是理由充足呢?!

但這話不太好說,畢竟劉備是主公,得給他留點面子,既然劉備要矯,張溪這麼高商的下屬,也只能閉口不言。

但龐統可不慣著劉備。

劉備再說什麼“信義”的時候,龐統直接勸說道,“權變之時,固非一道所能定也。兼弱攻昧,五伯之事。逆取順守,報之以義,事定之後,封以大國,何負於信?今日不取,終爲人利耳。”

簡單來說,就是益州這地方,你要是再猶豫什麼信義,那就會被別人拿走了。

至於劉璋好說,等拿下益州後,給他塊地方安,保全他的家族,這也就夠了。

劉備到底是一個世軍閥,被龐統這麼一勸,再一思索前後因果以及可能造的後果,最終決定,還是不管那麼多了,起兵進攻益州。

當然,還是要打著“清君側”的旗號的。

畢竟這好歹是個藉口,起碼在起兵之初,是可以起到一定的大義效果的。

至於劉璋是不是會學漢景帝,推出一個替罪羊來,本不重要。

漢景帝殺了晁錯,吳王劉濞也沒有退軍,不是麼。

真到了兵臨城下的地步,誰還會在意劉備是不是真的來“清君側”的。

只是現在劉備的地理位置,也不太適合貿然的起兵,因爲他的前面,就是白水關。

一旦劉備起兵,轉進攻都,那麼白水關就變了他的後,楊懷高沛和白水關的一萬五千士卒可不是吃素的,隨時可以背刺他的後。

所以,對於這兩人,也得小心應付。

Advertisement

劉備駐紮葭萌關已經快一年了,一直在想辦法收服楊懷高沛二將,但這兩人是劉璋的鐵桿心腹,鬧得劉備一點辦法都沒有,本收買不了。

而這個時候,又是龐統,獻出了上中下三策。

上策,屯兵葭萌關不,北面防守白水關的楊懷高沛,私下著派遣一支銳部隊,趁著劉璋沒有防備,一舉突襲都,俘虜劉璋,然後用劉璋的名義勸降各郡。

中策,隨便找個理由,宰了楊懷高沛這倆貨,吞併他們的部衆,然後轉頭,全軍進攻都。

下策,找個理由說要退回荊州,退到白帝城後不走了,佔據這個川關隘,然後立刻荊州兵過來支援,反攻打都。

法正和張溪對視一眼,頓時明白,這哪裡是給出了上中下三策,本就是一個策略。

上策,派小部隊突襲都你當都是紙糊的啊,那麼容易突破,更別說一路上還有那麼多的城池關卡呢,伱的小部隊戰鬥力能有多強,一路突襲過去?!

下策,退回白帝城,那我們浪費了一年時間,幹什麼來了?!

上策和下策都很扯淡,也就是中策是可行的。

但龐統這麼一說,雖然大家都知道只有中策可行,但最後確實把決策權給到了劉備,凸顯了劉備作爲主公的地位。

“上策太急,下策太緩便依中策行事吧!”

劉備做出了決斷,現在的問題就是,怎麼把楊懷和高沛兩人騙到葭萌關來。

龐統立刻繼續獻策,就跟劉璋說,曹平定關中後,有意從襄進攻南郡,劉備不得不回去救援。

而楊懷高沛這兩人,不得劉備立刻離開呢,一聽說劉備要走,面子上都得來送送.這人一來,可不就走不掉了麼。

計策是好計策,但張溪猛然間想起來,還有張鬆這事兒呢。

雖然吧,張溪也不太看得上張鬆這樣賣主求榮的人,但人家好歹是鐵了心的在幫劉備做事兒,這要是不小心坑了他,到底也不是劉備的本意。

所以嘛,張溪就提醒劉備,這種事兒,得跟張鬆打個招呼,省的他一驚一乍的,再寫信給他哥哥截獲了,最後丟了小命。

劉備對此深以爲然,當下給張鬆寫信,告知他事經過。

劉備取益州這事兒,沒得洗,就是一個世軍閥的殺伐果斷,雖然做的不厚道,但從結果來說,劉備和諸葛亮治理蜀遠比劉璋要強的多。

(本章完)

給朋友:

猜你喜歡

分享

複製如下連結,分享給好友、附近的人、Facebook的朋友吧!
複製鏈接

問題反饋

反饋類型
正在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