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狂熱小說 穿越時空 在三國的非鹹魚生活 第224章 要想富,先修路

《在三國的非鹹魚生活》 第224章 要想富,先修路

第224章 要想富,先修路

張溪現在是一郡太守了,終於不用跟別人商量再發徭役了,也不用再爲了一點點小小的徭役份額,被人趕出太守府了。

想想就爽。

嘛,不提張溪這沒出息的慨,還是說回東郡的建設。

雖然張溪這個新任太守一上臺就發徭役,怎麼看都不像一個恤生民的好太守.但總歸是在春耕之後,沒有耽誤百姓春耕。

徭役的時間也不長,就一個月。

事實上,按照律法規定,本地百姓如果不是服軍事類的徭役,那麼服役時間頂多也就是二十多天但抱歉,現在是世,哪怕是掌控朝廷的曹,都沒有認真遵守過。

所以一個月的徭役,對百姓來說,也不是什麼了不得的大事,畢竟這年頭講究的是誰拳頭大誰有話語權。

不過雖然這個太守不講究,剛一上任就發了一個月的徭役,但.他管飯。

真的,這年頭居然還有當的發徭役時候管飯的雖然只管半個月的飯,那也是管飯的啊。

這得省下多糧食啊,青黃不接的時候,說不定就能靠著這筆省下來的糧食,熬過去了。

這年月,法律規定,百姓服徭役規定是自備乾糧的,服役多天,就帶多天的乾糧,家可不管飯。

因爲一般不會區域服役,所以離家不會太遠,倒也不用擔心乾糧會壞掉,大不了讓家裡再送來就是了。

但這次,府上通知,說只要帶十五天的乾糧就可以了,剩下的十五天干糧,由府提供。

其實本來張溪是想直接提供三十天干糧的,但小鄧艾反對,說這麼做就等於是僱百姓幹活,不是國家正役。

Advertisement

因此,小鄧艾勸說張溪,既然是國家正役,就該遵守法度,不能因爲個人喜好而廢立,這會給後來人開了一個極不好的頭,對國家信譽也沒有好

張溪那個慚愧的.被自己的徒弟給教訓了。

話說,張溪總覺得,小鄧艾現在的爲人世,越來越不像小孩子了果然還是慢慢的長大了呢。

張溪立刻從善如流,只安排了十五天的乾糧供應。

因爲徭役原本就應該是二十天左右,多出來的十天算是張溪額外加徵的.按照規矩,張溪就應該補上這份乾糧供應,算作是僱傭百姓幹活。

多給的五天,就算加班費了。

小鄧艾對此表示無話可說。

勸說自己的師父,是讓師父遵守朝廷法度,但現在畢竟是世,也得有變通的方式師父願意供糧,那就供吧。

蜀這個地方,真的不缺糧,只是這些糧食,都不在百姓手中而已。

用諸葛亮在《隆中對》裡的話說,益州就是“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

也就是這地方本來應該很富裕的,但偏偏劉璋這貨水平太差,搞的百姓生活一團糟。

這些年蜀沒有外部威脅,也沒有什麼天災,地理位置優越,氣候條件好,理論上講,百姓即使沒有存糧,但撐過青黃不接的時候,應該還是能做到的。

但實際上呢?!

張溪一說提供十五天干糧,好傢伙,十里八鄉的人,從老頭到小孩,從青年到婦,都來服役了。

張溪這次發的不是軍事質的卒役,而是就在本地服役一個月的力役。

漢代力役,確實是要求男都要服的,但起碼得過了始傅之年啊不到十五歲的孩子來服役,是要幹啥的?!

Advertisement

什麼?!已經能搬土了?!

造孽啊!!!

還有那邊那位大爺,今年高壽了?!

三十?!

我明年正好三十歲,你看咱們倆像同齡麼?!

張溪那個鬱悶的。

如果在和平年代,遇到這樣多吃多佔的,張溪非噴死他們不可,可偏偏.算了,這個倒黴的世道。

好在東郡本就是產糧地,有糧,雖然是陳糧,但應付十五天徭役的糧草還是有的。

至於東郡的陳糧是不是也一樣有人倒賣張溪敢說,全郡的糧倉裡,肯定不了這樣的事,但不管多麼喪心病狂的人,如果連十五天的存糧都不給自己留下,那張溪殺起來,真的一點負罪都不會有。

事實證明,終究沒人敢這麼喪心病狂。

東郡的存糧,也不是太多了。

糧食去哪兒了,張溪心裡有數,只是他不想一開始就跟東郡的世家們翻臉,張溪總還是希給這些世家留點面子的。

這事兒就暫時先當不知道,修路的事兒,在持續進行,而張溪也藉著這次發徭役的時機,到各縣巡視.爲了以防萬一,張溪問陳到借了一百白毦兵。

其實以張溪現在的份地位,在這個時代,是可以養一批私兵的,只要人數不多,上報給劉備,劉備也會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

張溪現在也不是沒錢,只是一直找不到合適的時間搞這個事兒而已。

陳到也只是好心的提醒一下張溪,張溪要借人,陳到爽快的就撥了一個百人隊,給張溪指揮。

白毦兵的百人隊啊這下真的不愁了。

帶上士卒,出發巡視諸縣,第一站,是西部的朐忍縣,過了朐忍縣,北上走陸路,進縣境

Advertisement

朐忍縣臨近魚復,倒也沒有什麼弄虛作假的行爲,徭役發的民衆也是嚴格按照要求,十五天自帶乾糧,府也已經準備好十五天的糧食供給。

可到了遠離魚復的西北漢縣境,張溪意識到不對勁了。

在朐忍和魚復兩縣,百姓們爲了那十五天的糧食,那可都是爭相服徭役的怎麼到了漢縣境,服徭役的百姓一個個的都愁眉苦臉的。

張溪眉頭微皺,讓小鄧艾去打探消息,沒一會兒的功夫,就得到了答案。

縣令並沒有按照張溪的命令準備十五天的糧食供應,而是讓百姓自備三十天的乾糧服徭役。

現在本來就算是青黃不接的時候了,讓百姓自備一個月的乾糧給府幹活,百姓能開心的起來纔怪呢。

十幾天的乾糧差距,在青黃不接的時候,往往是能夠救命的。

張溪立刻前往漢縣的縣衙,詢問究竟。

有了趙累的那個前車之鑑,張溪現在不會那麼冒失了,誰知道有沒有什麼

可漢縣令表示,沒有什麼

“百姓依法服徭役,本就是自備乾糧,本縣從未聽說府供糧之舉!”

縣令理直氣壯的這麼回答著。

張溪就納悶了,這人這麼頭鐵的?!

因此,張溪再次小心翼翼的詢問道,“本所行公文,貴縣可曾見過?!”

縣令點點頭,表示自己收到了,然後輕飄飄的甩出了一句,“此命也,本縣不命爾。”

張溪一聽,點點頭。

看來是沒有了,那就可以了給我打!!!

特麼管你背後是誰呢,無正當理由,居然還敢不尊上命?!

真當我這個郡守是來吃吃喝喝逛一圈就回去的是吧?!

Advertisement

縣令也沒想到張溪這人說打就打啊,這年頭哪有這麼對待本地世家和讀書人的郡守,簡直是有辱斯文吶。

縣令直哆嗦。

一半是氣的,一半是被打的。

不爲其他,漢縣令姓嚴,是郡嚴家的分支。

嗯,也就是嚴那一脈的分支。

嚴家在郡的勢力頗大,張飛川的時候,嚴又靠著家族關係,幫張飛近乎不費吹灰之力的平定了郡,因此嚴家的人可以算是劉備川的功臣。

雖然嚴縣令也只是郡嚴家的分支,但這裡是東郡,離的郡本家很近的,嚴縣令也打聽過了,這個新來的郡守是劉備帳下的將軍,跟張飛將軍關係也不錯.嚴家本家的家主嚴,跟張飛將軍的關係也不錯啊。

爲了這點小事兒,至於直接打人麼?!

至於爲什麼漢縣不遵守規定.因爲糧倉空了啊,本沒有糧食可以供給百姓。

糧倉裡的糧食,早就被嚴縣令勾結漢縣當地豪強,轉賣給對方,準備趁著青黃不接的時候,囤積居奇。

嚴縣令沒想到張溪說打就打,尤其是在他喊出自己的背景後,依然還沒住手。

嚴家?!

張溪表示不

這個人嘛,雖然《三國演義》裡描寫的很壯麗,“斷頭將軍”的名也雄壯可最後不還是投降了麼。

你但凡跟張任那樣,寧可陪著故主終老也不投降,那我也敬佩伱三分。

結果說話那麼狠,最後不也還是投降了。

再一個.張溪記得吧,這個嚴,之後就沒戲份了。嚴跟隨黃忠,兩個老將一起暴打張郃的戲份,那是羅貫中給他加的。

兩邊一結合,張溪還有啥好怕的。

先打一頓,然後扣押在一旁,然後讓小鄧艾幫忙,一起查閱嚴縣令當政時期的政令,把一些荒唐的東西挑出來。

然後巡查鄉村,走訪民意,收集證據,最後巡視糧倉.張溪氣笑了。

可以,真的可以!!!

就憑這個糧倉,哪怕這個嚴縣令是嚴的親兒子,哪怕打司打到劉備面前,他也死定了。

不僅僅是張溪要他死,諸葛亮,法正,李嚴,伊籍都要他死。

《蜀科》明確規定,私放糧倉者,斬。

是的,不管什麼理由,私自從糧倉裡放糧都是死罪,更別說這位縣令大人是販存糧牟利了。

至於跟嚴縣令互相勾結的本地豪強.張溪直接讓白毦兵的百人隊,帶上本地守軍一起出發,如果這些人都拿不下一個小縣城的豪強,那他們也別在陳到手下混了。

真的,張溪不怕得罪人,不管是嚴家,還是本地豪強。

有些事,張溪可以很面,很,但有些事,沒得商量。

不尊上令可以,你像趙累那樣,有正當的理由,替百姓考慮,那就算是把張溪圍起來要羣毆,張溪都不會生氣。

但你如果只是爲了私利就不尊上令,還迫百姓,讓百姓歸怨於上.這種人不管在哪個朝代,都是必死無疑的。

掌握好足夠的證據,拿人,審問,判決,一氣呵

嗯,暫時還沒殺,張溪決定,秋後才問斬。

這個秋後問斬嘛,還真的不是《蜀科》規定的,《蜀科》在這方面,沒有規定的那麼詳細。

現在是世,砍頭這種事兒沒那麼慎重的,更何況張溪爲一郡太守,本就有這個權利,沒有必要因爲殺一個縣令還要請示劉備。

之所以不殺,只是張溪想看看,這個嚴家,或者說嚴,到底有什麼反應,而這個本地豪強背後,到底有沒有其他人在支撐。

也就是俗稱的,釣魚。

(本章完)

給朋友:

猜你喜歡

分享

複製如下連結,分享給好友、附近的人、Facebook的朋友吧!
複製鏈接

問題反饋

反饋類型
正在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