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3章 佐
一段時間的忙碌,把張溪忙的豬腦子搖了腦子.覺腦子越來越小,不夠用了。
這段時間又是整頓鹽務,又是跟世家之間涉的,憋的張溪實在忍不住了,寫信給諸葛亮,進行了一番控訴。
別的郡,佐一大堆,好多事都可以扔給屬下去做,憑什麼到了自己這兒,就變了自己一個人理所有的事了?!
我的郡丞呢?督郵呢?功曹呢?主簿呢?!
不能把所有的事,都給我一個人來理吧?!
很快,諸葛亮給張溪回了一封信,表達了對張溪的譴責和鄙視之。
簡單來說就是一句話——忙著呢,別來煩,自己解決。
張溪收到回信後楞了好一會兒,然後腦子才轉過筋來。
大漢實行的是二元君主制,郡守這個級別的吏,是可以給自己徵辟幕僚,擔任一郡佐的。
當然,如果按照慣例,郡丞或者長史的職位,是必須要上級任命的,不可能讓一郡太守徹底掌控一郡實權,總要有個能制衡的人。
但現在是世,郡丞或者長史的職位,只要太守上報,都的劉備同意就可以了,也不一定非要讓劉備親自任命。
隔壁的西太守張飛就是那麼幹的。
這也是諸葛亮回信抱怨的原因——這不是他該管的事兒,張溪忙,那是張溪自己造的,跟他無關。
張溪頓時無語的默默鼻子,開始琢磨著,從哪兒去拉人來充當東郡的佐。
最簡單直接的方法,就是拉攏本地世家豪族,把一些佐的位置給這些家族出的人。
這年月,世家把控著知識所有權和解釋權,寒門能出人才的機率都很低,更別說百姓了。
能管理州郡的人才,基本都是世家大族出,偶爾有些寒門出的人,跟世家大族也有千萬縷的聯繫。
前段時間,張溪又是整治糧草虧空,又是整頓鹽務,雖然世家們都沒有太激烈的對抗,但你要說他們一點不滿都沒有,那也不可能。
而在這個時代,徹底得罪世家豪強的下場,也好不到哪兒去。
所以,張溪思索了好久,最終還是決定——拿出一部分州郡佐的職位出來,安一下東郡的世家豪族們。
只是,得看是什麼職位。
郡丞這個職位,是一郡太守的副手,如果太守出征在外,那麼郡丞就要擔負起太守的職責,也需要幫助太守理一些必要的公務雖然看似重要,但說到底,副手就是副手。
只要張溪這個郡守還留在東郡,這個郡丞就沒啥用,而張溪如果領兵離開東郡去征戰,留下的郡丞也沒有軍權,只有理政務的權利,也不用擔心郡丞會在張溪離開期間圖謀不軌。
而且郡丞這個職位算是高,俸祿和社會地位都不低,將來升職必然是一郡太守,發展潛力很大,拿來收買世家人心顯然是再合適不過了。
至於其他的幕僚麼
功曹掌人事,這個不能給世家,否則一郡之中就全是世家的人了。
主簿掌文書,這個可以給,反正只是書工作,最後的決策拍板還得是張溪自己來
督郵掌軍務監察,這個也不能給世家,軍權肯定要抓牢了,督查這種職位,更是不能給不放心的人。
至於更下級的“掾”“史”,“書佐”級別的員,倒是可以給本地世家,他們都是地頭蛇,這種基層的活,不通過他們也很難推行到位。
基層吏的重要,張溪不是不知道,但在這個時代,必須通過世家豪族來執行,這是沒辦法的事。
中國幾千年的封建王朝,一直沒能擺地方豪強的約束,更何況現在是漢末時期,地方宗族豪強勢力最鼎盛的時候。
張溪也知道這樣做的壞,但沒辦法,歷代帝王將相都沒有能徹底改變的事兒,靠他一個人去做,實在是太爲難他了。
只能順應這個時代的做事方式,對世家既要打擊,不能讓他們太過榨百姓,欺瞞府,又要注意好他們,一旦他們不配合你工作,你再好的政令,也出不了太守府。
所以嘛,張溪在郡治魚腹縣,再次召集了本地豪族世家的代表們,向他們傳達了要徵辟一郡佐的事。
世家大族們立刻眉開眼笑的表示積極配合,推薦族中優秀子弟仕同時,心裡的一塊石頭也放下了。
前段時間張溪的所作所爲,確實讓世家大族們提心吊膽的。
張溪的做派,不管是糧倉的事兒,還是圍山剿匪恢復鹽務的事兒,給世家大族的覺,那就是張溪本沒把本地世家放在眼裡,就是一個依仗兵權胡作非爲的人。
東郡的世家大族們基本都是郡或者都那邊派來的分支,底蘊和實力都不夠,再加上張溪本在劉備集團的地位,東郡大族也不可能通過都城裡的世家給張溪進讒言,讓劉備罷免他。
所以東郡的世家們私下裡也都聯絡過了,儘量不得罪張溪,但也不會對張溪的政令過多的配合,只要保證不惹這個“愣頭青”太守就好。
但現在,張溪的做法,又讓世家大族們覺到,好像這個郡守,也不是不能通的。
地方世家,尤其是像東郡這樣的世家分支,如果要發展壯大,最終跟本家平起平坐,靠在本地兼併土地,積累財富是不夠的。
土地終究只有那麼多,東郡又不算太大,靠兼併土地出頭,撐死了也不過是本家的又一個附庸而已。
因此,他們也要做,憑藉族中的青年才俊仕,在一方獲得名聲,幾代積累之後,就可以跟本家分庭抗爭了。
所以,相比於都城或者郡的本家,東郡的這些世家們,對於能不能仕,是相當在意的。
更別說,這次張溪一下子拿出了郡丞這樣的高位,以及一大堆書佐,掾,史,這樣的中層管理者的崗位,五個縣的縣令,除了那個倒黴的漢縣縣令掉了腦袋,剩下的四個還是跟本地世家有關係的人。
現在的東郡世家們,頓時看張溪就覺得順眼多了。
之前的那些作爲,大概是這個新任郡守殺儆猴的手段而已很正常,很正常。
對嘛,這纔是這個年代讀書人該有的手段,警示要有,好也要有,等將來大家混了嗯,嗯,不可說,不可說。
張溪一放位,東郡世家們立刻轉變了態度,從一開始的私下串聯,一起對張溪奉違,變了想辦法把自家子弟擡到高位上,爲一郡主。
雖然張溪的本意確實是收買本地世家的人心,但張溪自己也沒想到,居然在無形中,破壞了世家們的臨時結盟。
現在的張溪,主要是在考慮,世家們推薦上來的這些人,到底才能如何。
郡丞的人選方面,主要是李家推薦的李球,以及楊家推薦的楊汰之間競爭。
李家是蜀中大姓,蜀大地的各郡幾乎都有分家,演義中勸降馬超,正史中第二任庲降都督李恢,就是蜀李家的人,而且還不是都本家的家主,而是建寧分家的家主。
而這個李球,同樣是東郡李家家主的兒子,而這個東郡李家,又是從建寧李家分出來的,跟李恢那一家還有三代以的親戚關係。
從這個角度上可以說,李家是名副其實的蜀中第一世家。
也萬幸,東郡是劉璋在位的時候分出來立的新郡縣,這個東郡李家進東郡的時間並不長,也不過十幾年的時間,至在東郡的影響力,還很一般。
至於楊汰嘛,是郡楊家推薦的。
楊家同樣是一個大型世家,在郡的影響力,僅次於嚴家和黃家,而且楊家基本不往都發展,而是一直呆在郡,最多也是分了一支到犍爲郡去發展,基本不離開郡附近的一畝三分地。
也就是說,這兩個人選,其實一個是剛進東郡不久的大世家分家推選出來的候選人,另一個是本地世家推出來的候選人。
說白了就是“強龍”和“地頭蛇”之間的競爭。
這要是二選一,張溪總得得罪一方。
李家的勢力很大,蜀之地,從南到北都有他們的分家,張溪也不知道這些分家和本家之間是不是都還算團結一致,但就衝李家這個量,張溪覺得,能不得罪就儘量別得罪。
而東郡本地世家,張溪也不想太得罪,畢竟接下來的很多事兒,張溪都需要本地世家的支持。
因此,張溪琢磨了很久,最終任命李球爲郡丞,楊汰爲主簿一人一個職位,這樣兩不得罪。
郡丞是副手,主簿是書,兩個位置都跟郡守關係很近,位置也都很重要。
這樣應該是沒問題了吧。
反正張溪這邊是覺得沒問題了,但楊家和李家之間,顯然不那麼覺得。
沒幾天的功夫,楊汰就跟張溪推薦了好幾個“賢才”——犍爲楊戲,郡程祁。
李球也不客氣,直接推薦了自己的好友——新野鄧良,建寧張嶷。
很顯然,本地楊家和外來的李家,爲了安自己人,增加話語權,扛上了。
但張溪看到名單後,頓時覺得自己是隻兔子,窩了個草。
(本章完)
分給朋友:
漢靈帝西園租官,要不要租? 租!當然租!因為只要恰好租到靈帝駕崩前的最后一個任期,就等于直接租房租成了房東!租官租成了諸侯! 所以,匡扶漢室怎麼能只靠埋頭苦戰呢? 立功與買官并舉、才是最效率的王道。 不過,在做這一切之前,李俗首先得對正直的主公進行一番戰略忽悠才行。
一個受夠了勾心鬥角、生死打拼的金融界巨頭回到了古代,進入一商賈之家最沒地位的贅婿身體後的休閒故事。家國天下事,本已不欲去碰的他,卻又如何能避得過了。“有人曾站在金字塔高點最廉價數不清妒忌與羨豔走過了這段萬人簇擁路逃不過墓碑下那孤獨的長眠”
這是一個最繁華的時代:鮮衣怒馬、胡姬如花;這是一個最冷酷的時代:骨肉相殘、人命如芥…本想做個閒看長安十丈紅塵,笑對大唐萬里明月的路人,然而永徽四年春,當武周奪唐的千古大戲終於悄然拉開帷幕,她卻淚流滿面的發現,原來她不是圍觀羣衆而是演員…
不就是上班時間打了個盹,誰知一睜眼就到了七十年代末的農村? 一夜之間喜當爹,還是五個孩子的那種。 望著三間破土房,他先喝口涼水壓壓驚。 (七八十年代的種田文,沒有太大金手指,家里長家里短,本人對七八十年代都是道聽途說,如有錯誤請諒解)
地球公關人士譚越,穿越平行時空。 “譚越,咱們離婚吧,我意已決,不用再求我了。” “那好吧。” 譚越想要好好生活,第一件事就是離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