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狂熱小說 軍事歷史 大明英華 223章 踢走姚千戶

《大明英華》 223章 踢走姚千戶

m.xklxsw.net

這日是江南梅季里難得的清爽天氣。

追逐著浩浩碧波向西而來的海風,吹散了溽熱。

鎮守江南副總兵戚金,坐在梅樹下飲盡三杯酒,方緩緩站起來,走到義子吳邦德的墳前,輕拍墓碑:“孩子,你和老吳,在天上等我。”

老將軍轉過,見鄭海珠目愴然中含著愧疚,“鄭夫人”三個字到了邊,就換了昔日的稱呼。

“丫頭,邦德當年認準了你,扔了書袋跟你走時,老夫就在上香時和他祖父代了,孩子自己挑的路,風波險惡也攔不住。咱行伍出的最明白,好好一條命,都是說沒就沒了。你不必擔心老夫怪責于你。”

鄭海珠念地福禮,商量道:“總爺,要不要從吳氏尋一個得了眼的娃兒來,過繼到邦德和阿梅這一脈。就住在崇明,我照看著。”

戚金擺擺手:“勸邦德給老吳家留個后的話,這臭小子活著的時候,我就沒嘮叨。他每回都說,自己只要和阿梅的孩子。如今他不可能再頂撞老子了,老子更不好違他的心意。算啦,莫去想什麼過繼不過繼的。”

鄭海珠道聲“好”,引著戚金走到一座尚未竣工的房屋前。

“總爺,此面海,氣勢開闊,又俯瞰田莊兵營,不覺孤寂。晚輩要建一座忠烈祠,昔年幾位殉于崇明的抗倭老英雄的牌位會立在里頭,邦德的也是。”

戚金角微噙:“你有心了,不枉他與你相一場。既有此后祭奠事宜更不必多慮,何須嗣子。”

白發將軍瞇眼瞧去,但見一群青壯正在胡木匠的指揮下,搬運梁柱木材,樹蔭下石桌邊,則站著位老婦,指點著一個秀才模樣的年輕人寫字。

Advertisement

老婦便是唐阿婆,子爽朗,大剌剌地走過來與戚金見禮。

戚金也從鄭海珠口中曉得了唐阿婆的淵源,亦帶著敬意拱手道:“婆婆,本將時就聽義父說過,令先祖唐公在崇明的抗倭壯舉。”

唐阿婆嘆氣:“總爺,如今倭寇鬧得不兇了,北邊的韃子倒猖狂起來。倭寇當年再鬧,也不過如瘋狗般,叼了錢糧便跑。而韃子,竟曉得用探子來法式、騙槍銃小炮,這不是尋常強盜的作派,這是奔著我大明江山來的哪。”

“婆婆有見地,”戚金肅然附和,“努爾哈赤能勾連李永芳那樣的漢人守將,足見此酋野心大,又多謀略。順之戰雖大獲全勝,但本將并不敢就此小覷北虜,鄭夫人也是。”

鄭海珠點頭,過敬立于唐婆后的那個儒生。

戚金打量著這年輕人,清瘦白凈,與那盧象升有幾分相似,但上的湖錦長袍一看就價值不菲,估著此人大約是個和顧爺一樣的富紳子弟。

戚金還在嘀咕,年輕人竟已提了袍子,也不顧泥地漉漉的,毫不猶豫地跪了下去。

“晚輩沈廷揚,拜見戚總爺。”

“哎你這后生,不必行如此大禮。”

戚金忙抬手請對方起來。

副總兵雖在武職中已級別很高,但接秀才這樣的帝國文儲員跪拜,戚金仍覺有些別扭。

沈廷揚落落大方道:“總爺,我們吳淞沙船幫,平日里能在下江安然行船,全賴總爺治軍有方,莫說是晚輩,便是我爹爹,見了總爺也該磕頭道謝的。”

“沙船幫?”戚金想了想,“聽手下娃娃們說過,可是從江往河做漕運的?”

沈廷揚謙卑回答:“正是。”

鄭海珠與戚金解釋道:“總爺,我也是來了崇明,才曉得沙船幫是本地沈家的營生。難得廷揚一個東家,絕非那些紈绔作派,已考了秀才功名。沈家在南島亦有良田,鄰我們鄭家莊。廷揚遠親里的一個閨嫁給我們的遼民,廷揚過來喝了次喜酒,竟就看上了我們鄭家莊,要做我的門客。”

Advertisement

戚金何等老于江湖,只言片語地聽幾耳朵,就估量出,依著鄭海珠歷來善于籠絡、連袂地頭蛇的習慣,眼前這個崇明沈家的爺,就算他不主來投,鄭海珠也會去找他。

戚金于是瞟一眼石桌上筆鋒迥異、但各有神韻的“忠烈祠”幾個字,帶著助興彩的口吻,打趣道:“小沈公子,鄭夫人的能耐,遠不止經略你們崇明這塊地界。你要做的贊畫游擊,可不能單憑字寫得好。”

沈家亦商亦儒,沈廷揚的見識與心,遠在尋常儒生之上。

加之他委實發自心地崇敬唐一岑、戚家軍等男兒,遂篤誠地將聆聽訓導之態做到最足,不住頷首,對戚金顯出十二分的恭敬來。

鄭海珠從旁察之,見戚金與沈廷揚初次見面的氣氛不錯,便將話題往將要做的正事上引。

“總爺,廷揚此番有一樁舉,倒還真是幫了我大忙。總爺移步山下莊子里吧,咱們邊走邊談。”

唐婆亦藹然對沈廷揚道:“沈公子你去吧,祠堂匾額的刻字,目下的幾個足夠。”

……

翌日近午時分,崇明北島,姚皮港附近的千戶所公廨前。

岳知縣和楊縣丞分別從轎子上走下來。

戚金和鄭海珠已帶著隨從們在烈日中等著,岳知縣忙一邊著汗,一邊快步上前,惺惺告罪道:“海水淹了一段路,本來晚了,啊呀呀這真是。”

楊縣丞也配合上司,嗔怪鄭海珠:“夫人怎地不先引著戚總兵進去。”

鄭海珠沖他笑笑,向岳知縣:“不是我的兵營衛所,縣尊未到,我怎敢進?”

若是前幾個月,岳知縣心里早已不知用本地話罵了多遍“拆那娘”,但今日,無論姓鄭的母老虎怎麼口氣不順服,他都不會介意。

Advertisement

不但不介意,簡直還要再次謝母老虎。

一個多月前的晌午,松江府那個東林派的黃尊素帶著公差來到崇明縣衙時,看艷小說正看在興頭上的岳知縣,還對他翻白眼。

松江雖是府,崇明雖是縣,但崇明與松江并無隸屬關系,你一個松江的六品通判,有什麼資格管我崇明鬧倭寇還是鬧細。

待到鄭海珠毫不掩飾氣洶洶的架勢,質問自己的合機銃是不是被姚千戶賣給那幾個自稱姓黃的山東商賈時,恰有安濟遠那邊來報,守衛被殺死,院里關著的幾個人都跑了,岳知縣和楊縣丞才陡然意識到,大事不好。

正副兩只老狐貍,不必串詞,就雙雙否認知曉姚千戶把合機銃到賣給了真探子,且正義凜然地邀請黃尊素同往北島,點檢合機銃數目,同為朝廷命,彼此作個見證。

那素來有恃無恐的姚千戶,通過朝中關系和岳知縣的助力,從鄭海珠這里搶買到首批軍火,哪里捂得住,轉手就讓扮作商賈的佟家從私港裝上船。

面對來興師問罪的幾位文老爺,姚千戶自然連個火門都拿不出來。

姚千戶明白,尚未拿到這批軍火的分潤的岳、楊二人,此際保位子、保命最要,絕對不會再與自己繼續穿一條子。

松江、崇明兩地將案子上呈蘇州兵備道,姚千戶困猶斗,咬定合機銃被幾個喜歡賭錢的軍戶運出去賣,落在了江里,自己更是從不認識什麼山東商賈。

不想沒過多久,崇明沈家的沙船漕幫,跳出來指認,自家的沙船在太倉附近與一艘遼東來的海船撞,掛著姚字旗的衛所軍船從左近趕來,強行彈沈家,姚千戶的屬下稱遼船主人恰是“黃老板”,且船上裝著黃花梨家

Advertisement

與此同時,衛所里那些久被姚千戶欺的軍戶,亦紛紛舉告,姚千戶今歲得了不人參貂皮。

如今,京中彈劾姚宗文的奏章猶似雪片般,因王皇后四月已薨逝,圣上眼看大行在即,鄭貴妃著圣上封自己為皇后,首輔方從哲授意爪牙姚宗文挑頭此事,東林派自然盯著姚宗文干架。

蘇州兵備道琢磨著,太子指日即可登臨正統,站東林派,比站方從哲和姚宗文穩妥得多,遂對著姚千戶這個姚家關系戶將臉一抹,勒令他要麼找出第二個姓黃的有遼東海船的山東作證,要麼認罪。

姚千戶黔驢技窮,星夜遣送嫡子出逃后,終于服

鄭海珠在此間,沒有選擇舉告岳、楊二人拿了姚千戶的好

換條件是,崇明縣上奏,北島千戶所的軍戶,由駐地最近的鎮江副總兵戚金委派南島的鄭家營,接管。

此刻,眾人進到千戶所廨房

尚未坐定,沈家的冰鎮酸梅湯,已送了進來。沈廷揚恭敬地帶著幾個清爽伶俐的家中小廝伺候,千戶所原本幾個老弱雜役,則呆愣地立在院里。

岳知縣和楊縣丞不地彼此看一眼,心里都明白,這回姓鄭的雖然折損了吳邦德,但說一句因禍得福也不為過。

母老虎的山頭,這不,又多了一個。

戚金啜一口酸梅湯,淡淡開腔道:“岳知縣,朝廷歷來的規矩,軍戶是軍戶,營兵是營兵,老夫打了一輩子仗,下得馬來,還是要守朝廷的規矩。我看這麼著,你們以一縣父母的口氣,給應天巡上奏,就說,既然蘇松一代衛所林立,崇明又有營兵,北島這個衛所,不如轉為民戶,田畝產出還能作為崇明的稅賦。其間青壯,可由南島鄭家營酌招為營兵。”

岳知縣松一口氣。

這個方案短期來講,對他不僅沒什麼損失,還能擴大縣里的收。長遠來看,姓鄭的會不會擁兵坐大,了遼東那些軍將,咳,一個娘們兒,不至于,不至于。

岳知縣遂微微一笑,將汗津津泛著油的胖臉轉向鄭海珠,聲并茂道:“夫人對朝廷忠心耿耿,崇明有夫人的營兵健兒們駐守,自是海島百姓的幸事!”

猜你喜歡

分享

複製如下連結,分享給好友、附近的人、Facebook的朋友吧!
複製鏈接

問題反饋

反饋類型
正在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