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狂熱小說 古代言情 我妻薄情 第 243 章 溯其源

《我妻薄情》 第 243 章 溯其源

m.kelexsw.com

模糊的視野,仄狹小的店面,廉價的塑料桌椅,鐵質的炭烤架。

桌上是一盆火紅的小龍蝦,不銹鋼的托盤里,擺著一串串烤好的菜。

“丹若,我好了。”室友用鑷子夾走龍蝦,把蝦殼拼湊好,“怎麼樣,頭尾俱全,一片沒斷,不錯吧?”

程丹若放下手刀:“你的蝦尾連著腸,我沒有。”

室友扭頭一看,還真是,頓時郁悶:“可惡啊!”

“你倆有病吧,蝦腸本來就該剝掉啊。”對面的室友戴著手套,吮吸蝦腦,“我是干什麼要和兩個醫學生當室友?”

“別理倆,吃這個。”另一個室友不懷好意地遞過一串,“高蛋白,你們醫學生最喜歡的好東西。”

程丹若抬頭一看,頓時驚到:“別過來!”

那是一串螞蚱。

“蛋白質啊。”室友惡魔低語,“來,吃一口。”

程丹若:“不、要。”

首發網址

“來嘛來嘛。”室友把香噴噴的炸串湊到邊,“咬一口,漿的覺。”

“你別過來。”不斷后靠,后靠,靠到悉的膛,連忙拽他,“謝玄英,謝玄英。”

沒有反應。

螞蚱越來越近,越來越近,就在的剎那,猛地坐起來。

低垂的錦帳映眼簾。

夢醒了。

程丹若愣住了。

作驚醒了枕邊的人。“丹娘?”謝玄英睡眼惺忪地醒來,“怎麼了,夢魘了?”

他有點張,撐著也坐起,摟住:“是不是白天嚇著了?不怕不怕。”他輕輕拍著,“都過去了,蝗蟲都飛走了。”

程丹若垂下眼瞼,半晌才道:“沒事。”

重新鉆進溫暖的被窩,“我沒怕,是外面蝗蟲太香了。”

Advertisement

今天晚上,院子里點著篝火,引蟲來撲,燒烤的香味綿綿不絕,勾得都做夢吃燒烤了。

“我夢見有人我吃蝗蟲,你不幫我。”有意挑個有趣的地方說,可沒想到一說反而來氣,忍不住掐了他一下,“過分。”

謝玄英還沒睡醒,下意識地說:“這是夢。”

他又沒干。

“對,夢而已。”收手合眼,“睡覺。”

他醒了。

“你夢見我了?”謝玄英驚訝地問,“夢見什麼了?我們為什麼要吃蝗蟲?沒糧食了嗎?”

程丹若:“……”這是重點嗎?

“你夢見我了。”他重復了一遍,非常興趣,“都夢見什麼了,是什麼時候的事親了嗎?”

心平氣和:“就是個夢,我哪里知道。”

“這夢沒有道理,我怎會不幫你。”謝玄英只覺匪夷所思,“哪怕是婚前,我又何時棄你于不顧?”

蒙住腦袋,生無可:“都說是夢。”

“夢里也沒有道理。”他認真道,“日有所思,夜有所夢,丹娘,你要知道,我永遠不會這樣對你的。”

程丹若抿抿角,輕輕“嗯”了一聲。

謝玄英這才滿意地摟住,道:“不吃蝗蟲,我不會讓你吃的。”

的臉孔著他的膛,睡意回歸,又沉夢鄉。

可惜的是,并沒有繼續做夢,一覺到天亮。

天亮了,又有許多事要做。

第一件要事,就是撥出一筆銀錢,專門問百姓收蝗蟲,價格也不貴,十來文錢一石收,百姓也樂意。

畢竟此時,秋收已過,還不敢曬糧,除蝗人人都愿意為之,又能換點錢,何樂而不為呢?

且此時,遍地都是殘存的蝗蟲,隨手一摟就是一斗,一石并不難湊。

Advertisement

公文一經張,家家戶戶就開始捕捉蝗蟲。

大堆的蝗蟲被送到倉庫,麻麻,相當嚇人。

程丹若問謝玄英:“這些收回來打算怎麼辦?”

他道:“燒了?”

“這太浪費了。”考慮,“蝗蟲能當鴨的飼料,還能養魚蝦,作為豬飼料應該也不錯——先試試,曬干磨,看吃不吃,吃的話應該就不要了。”

蝗蟲有一定的毒,但經過高溫蒸后,毒會揮發一部分,再暴曬,或許毒就微乎其微。

假如能夠使用,無疑又是一種廢利用,總比人自己吃好。

謝玄英沒聽過這樣的說法,但道:“聽你的。”

程丹若就命人買來石磨,將蟲堆在空地暴曬,曬干后,雇人將其磨,不必磨得多細,點也無妨。

磨完后,裝袋儲存,使用前再蒸,試著給衙門里的鴨投喂。

對有毒質有天然的敏度,有毒就不會

程丹若衷心希這法子有用,不止國庫窮,大同府衙的銀庫也很窮。

但凡是想為百姓做事的,庫里哪里存得下錢財來?

大約忙碌了五日,各地百姓將留的蝗蟲捕獲得七七八八,就該進行下一項工作了。

所謂“秋耕地,春燒荒坡”,這是對付蝗蟲最為要的兩件事。

如今是秋季,就要再大規模地翻一次地。

按照錢師爺的說法,這是要除蝗蝻的種,借秋天地,將其暴曬而死。

程丹若特地去圍觀了這件事。

和韃靼互市兩年,大同不缺牛羊,就令它們上綁著耕犁,百姓一聲鞭響,它們就撒蹄狂奔,將收割過的土地重新翻了起來。

蹲在地里,拿花鋤半天,揀出些許和土相近的長條,問當地老農:“這是嗎?”

Advertisement

“對,這是蝗子,曬一曬就死了。”老農狠狠地踩上去,重重碾幾下。

程丹若本想說,蝗蟲卵的經濟價值也高,但轉念一想,這地里麻麻的,挑也挑不過來,還是算了,留在地里施也不錯。

這樣的翻耕,又持續十來日。

等到做完,就該賑災了。

謝玄英派護衛騎馬前往底下各縣,確認遭災的田畝數量,假如有孤寡之家,登記名冊,定點賑災。

這麼做雖然費人費力,但省錢。

別忘了,今年可是有考法,大同這邊災輕,朝廷幾乎不可能減免賦稅。而河南山東那邊遭災,糧食產量下降,是災年,損失可謂慘重。

謝玄英不想要災款,反倒希大同這邊能多上繳點糧食,以便朝廷調度。

但程丹若說:“算了吧,我們糧食上去,不知道落進誰的口袋,賦稅差不多就行了。剩下的先在糧庫放一放,萬一明年年景不好,還能借給百姓。”

謝玄英尚且猶豫:“大夏何止大同一地?”

“我們只能管大同一地。”程丹若說,“什麼時候你當了戶部尚書,再來考慮這個吧。”

的前科在那里,謝玄英也沒那麼信朝廷大人們的節憾了片刻,還是答應了。

但他道:“今年紅薯收不錯,我要寫奏疏給陛下,建議廣栽良種。豌豆不過豆類,不如紅薯果腹。”

“這是應該的。”

元朝時,人們就知道挑選農作蝗蟲了,比如芋頭、桑、豌豆,都是蝗蟲不喜歡的植,廣為種植,可有效降低損失。

可這哪有紅薯好啊!

紅薯和土豆,那是淀,是糧食。

程丹若又說:“假如你要寫奏疏,最好能把我之前說的先弄明白,這樣更全面,也更有價值。”

Advertisement

謝玄英問:“你是說,蝗災的分布形?”

點點頭。

“也好,我試試。”謝玄英暫且擱筆,命人去搬書。

他找了部分《元史》的卷冊,還有元朝修的一些農書,譬如《農桑輯要》等,專心尋找過去的記載。

而程丹若很頭痛古籍,一點都不想看,便幫他總結相關經驗。

這些容,有的是他們親經歷,有的是詢問農人,有的是師爺胥吏提供的,都十分有價值。

將其分為兩個部分。

關于因:

賀老頭認為是蝗神作祟,需要祭拜神明,免除災禍;嚴刑書活得久見得多,認為是久旱蝗,但為什麼旱而蝗,他就不清楚了;田里的老農則說不知道蝗蟲出現的原因,就是年景不好。

邢師爺也說是久旱蝗,原因未知。

關于治理:

賀老頭說用火燒,這個辦法被證明很有效果。

嚴刑書也見過,說可以挖,在蟲子會飛前,填到里活埋,或者是派人在田間抓。這部分容很有用,正是明年“春燒荒坡”的實踐,此暫且略過不提。

邢師爺提供的辦法,補禿鷲鳥雀,效果還不錯,程丹若想的鴨也是。

秋耕對除去蟲卵有明顯效果。

但資料總結到此,有一個明顯的問題。

——不因果。

雖然治理的辦法已經很系,卻找不到蝗災發生的原因。總不能是真的蝗神討厭干旱,一不下雨就出來晃悠吧?

程丹若覺得,這和中醫非常相似。

古人已經在漫長的生活中,總結出一套行之有效的辦法,可缺乏科學知識,只能籠統地用五行解釋,有點“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意思。

關鍵還在數據。

程丹若等了又等,終于等到謝玄英翻完書,將過去的蝗災記載抄錄完畢。

“不愧是探花。”不吝嗇表揚,“真是了不起。”

古代沒有檢索系統,找資料全靠記憶和紙質書,而史書的記載,永遠都是“蝗”或者“大蝗”寥寥數字,眼一花就會錯過。

謝玄英平靜道:“也沒什麼,就是有些手痛。”

程丹若只好把紙放桌上,拿過他的手,一面一面看。

都是文字,什麼都看不出來。

道:“這樣不,我把每個省寫出來,你報一個,我填一筆,寫正字。”

謝玄英:“好。”

兩人開始整理龐大的數據。

程丹若先劃正字,總結出每個省份發生的次數和時間。

然后,畫了一幅輿圖。

取來各料,按照次數的多寡,在不同省份涂上,最多的是紅,其次為藍,再者是淡墨

放到地圖上,地域就一目了然,元代的蝗災主要有六個區域——環渤海、環黃海、河泛和澇、黃河邊、運河邊、湖濱一帶。

每一行記載,都是謝玄英親自翻找出來的,可看見這樣的分布,依舊詫異:“明明都說久旱蝗,為何蝗災都在水邊?”

回憶一番,依稀聽人說過:“莫非,蝗為魚子所化?天氣干旱,水源枯竭,難以生存而化為蝗?”

“不是。”程丹若立時否認。

古人時常以為,之間會互相變化,比如螟蛉和蜾蠃,蝙蝠和老鼠,但這顯然是不可能的,魚和蝗蟲都不是一個門的關系。

仔細思索:“我好像明白了。”

猜你喜歡

分享

複製如下連結,分享給好友、附近的人、Facebook的朋友吧!
複製鏈接

問題反饋

反饋類型
正在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