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狂熱小說 古代言情 我妻薄情 第 245 章 發獎金

《我妻薄情》 第 245 章 發獎金

m.kelexsw.com

最初,皇帝以為《治蝗疏》,只是說了些除蝗的經驗,打算一目十行看過,誰想卻越看越專注。

原因無他,寫得太詳細、太全面了。

開篇,謝玄英就論述了蝗災的可怕程度,但表示,這并非是神明降怒,而是與水土有關,再了解之后,完全可以憑借人力解決大部分問題。

定下“人定勝天”的思想基調后,就是震撼人心的數據。

《宋史》說如何如何,《漢書》說怎樣怎樣,《元史》這麼記載,因此總結出以下資料。

文字版數據砸上去,然后翻過一頁,就是程丹若畫的輿圖,紅的區域標準,非常直觀地呈現出圍繞水源發生的特點。

皇帝知道蝗災都出現在哪里,卻從未聯系過地理因素,暗暗琢磨許久,才逐漸往下看。

下面,陳述了秋天深耕,得知蝗蟲是在秋天于土里產卵的事,春天燒坡,得知蟲卵在春末孵化為蝻。

從這個特出發,倒推為何久旱必蝗——因為干旱時,涸澤之地暴,蟲卵更容易孵化,干的水草更適合食用,從而發蝗災。

最重要的因果就此出現。

第一部分,謝玄英開始詳細寫治理蝗蟲的辦法。

記住網址

他分為四個部分:

蟲卵期:秋天深耕,暴曬蟲卵,使其斃于卵殼之中。方法,就如他在大同所做的。

蟲期:蟲卵化蝻,蝻無翅而不能飛,可以在此時挖撲蝻。

這個方法是嚴刑書提供的。

要在有蝻之地,挖掘長壕,對面堆土,三面圍人,用響竹、鞋底、鑼鼓等發出聲響,驅趕蝻奔跑至此,用掃帚全部掃,再用干柴焚燒,或開水煮燙,最后填土埋掉。

Advertisement

但這還不保險,有的蝻子仍然藏在地里,所以,要在春耕前,再次翻土,問百姓以糧食收購蝻子,盡量除去。也可以燒荒,高溫燒死殘存的蟲卵。

蟲期:此時,蝗蟲已經從蝻長了蝗,治理難度陡然提升。急的辦法是盡量去除涸澤邊的水草,派民夫撈捕,曬干后當柴火用,以此斷絕蝻的食來源。

等到長蝗,前期可以點火吸引,后期蝗蟲不再驅,就要人力捕獲了。

“捕蝗如行軍,十人一隊,兩人持揪挖壕,四人在后,兩人在旁,以長帚轟中,填浮土捶實。”

石堆里難以驅趕的,可噴石灰水殺之。

除了方組織人手,也可以向民眾收買蝗蟲。

收買來的蝗蟲,“如程淑人言,暴曬研磨,可飼鴨魚蝦,儲存數年,解嚴冬飼草不足之慮”。

同時,可以鼓勵百姓養鴨鵝等家禽,止捕獵鳥雀,令其食殘余之蟲。

最后一部分是日常防治。

比如利用溲種法,多栽種蝗蟲不吃的食,比如芋頭、紅薯、土豆等深埋在地里的食,爭取種稻麥的同時,家家戶戶能多種一兩畝,這樣即便遇到蝗災,也有糧食能夠度過冬天,不必賣田。

謝玄英還表示,這里府要起到帶頭作用,督促民眾捕蝗挖蝻,及時獎懲,春夏天氣干旱就多到田里走走,時時警惕,等等。

以上,就是《治蝗疏》的全部容。

平心而論,這份奏疏里,關于治理的容并不新奇,老道的吏都知道,“捕蝗不如去蝻,去蝻不如掘子”,其特殊之,在于將蝗蟲的習以及為什麼會發的原因說清楚了。

知道了緣由,再對癥下藥,就是事半功倍。

Advertisement

皇帝將這份奏疏反復看了兩遍,才道:“蔡卿來。”

蔡尚書很快就到了。

皇帝把奏疏遞給他:“看看吧。”

蔡尚書雖然頂替了許尚書戶部尚書的位置,但并未閣,這封奏疏沒有過眼,躬應了,才接過來仔細看。

認認真真讀完一遍,他才驚訝道:“竟是如此?我原以為蝗為蝦之另生,故干旱時,水源枯竭,上岸為蝻,水便為蝦。”

皇帝笑道:“照你這麼說,水災之年,田里豈不都是河蝦?”

蔡尚書一想,還真是這個道理,不由道:“陛下圣明,臣愚鈍,竟想不個中關竅。”

他又看了看這本折子,中肯道:“此疏容詳盡完備,可發往各地,命地方府效仿,以除后患。”

皇帝點點頭:“誠該如此,你去辦。”

“是。”

蔡尚書退下,皇帝又道:“大伴,朕嘉獎三郎,你可有良策?”

石太監飛快開腦筋,謝玄英是知府,治理地方是分職責,做得好,考評自然是上,任期到了,自有好差事給他。

但任期未滿,奏折寫得再好,畢竟不是實績,這會兒就升,閣肯定不同意。

可皇帝既然要褒獎,那就必須獎,獎出他對外甥的喜重,還要讓那些手的外臣閉

石太監思量定,笑道:“陛下方才也說了,此乃天作之合。不如將今年上貢的白玉鴛鴦賜下,全這段佳話。”

皇帝沉片時,也無他法,左右今后有的是前程,沒必要此時和閣較勁:“就這麼辦。”

“是。”

“對了,再給程司寶賞些緞子。”皇帝并沒有忘記羊的奏折,今年送上來的羊很好,看產量也不錯,自然要恩賞。

他瞥了眼石太監,道,“可別說朕沒提醒你們,挑些好的去。”

Advertisement

“老奴明白。”石太監懂皇帝的意思,等程丹若離開大同,織造就要給織造局打理,這會兒要和打好關系,今后才方便對接。

畢竟那個時候,閣一定會要求歸屬戶部管,可皇帝庫也缺錢啊。

戶部可不會管皇帝養老婆的費用,隨著妃嬪人數上升,后宮的開銷也與日俱增。

個中較量,不便言明,就是那麼回事兒。

*

八月和九月,程丹若都過得匆匆忙忙,好像一轉眼,時間就過去了。

然而,即便事務繁忙,九月九那天,還是親自下廚,為自己烤了蛋糕,做了杯焦糖茶,作為自己的生日禮

林媽媽為做了碗長壽面,謝玄英擬了的菜單,瑪瑙和丫頭們為做了一裳。

但最讓程丹若喜歡且意外的,莫過于謝玄英準備的禮

他是到了晚上,兩人獨時才遞給的。

“猜猜是什麼。”謝玄英賣關子。

一個木匣,尺寸不大,程丹若掂掂分量:“首飾。”

他不置可否。

“不對嗎?”晃晃,覺有聲響,“真的不是鐲子釵環什麼的?”

他道:“不對。”

程丹若:“畫冊?”

“算了。”他搖頭,摟住的肩,“打開看看。”

程丹若掰下鎖扣,打開了盒子。

里面是絨布的襯底,一張大紅灑金的紙條,寫著:賀妻芳辰。

拿掉紅紙,出下面的兩片明圓片。

“哎呀,好干凈。”有些欣喜,“你從哪里找來的琉璃,好白。”

之前買的琉璃皿,基本上都有些雜,質地也沒有那麼干凈,總有雜質。但這兩片干凈徹,非常漂亮。

“是我顯微鏡上的?”笑,“你量了尺寸?但那不是平的。”

Advertisement

謝玄英撇過角:“我知道,和眼鏡一樣的。”瞧眼,輕描淡寫道,“這不是玻璃,是水晶。”

程丹若頓住,扭頭看他:“水晶?”

拿起來仔細端詳,可不是,這度和手,確實更像天然水晶,而不是眼下較脆的玻璃。

“這很貴吧?”程丹若問。

他道:“不會比好的釵環更貴,你寧可要這個,對吧?”

把玩著水晶鏡片,輕輕“嗯”了聲。

“喜歡就好。”謝玄英挲著的手指,“我就怕你不喜歡。”

“我很喜歡。”程丹若扣住水晶,“雖然很貴,也很喜歡。”

謝玄英擁住的額角:“生辰喜樂。”

抿起角,微微笑了。

窗外,千瓣花綻放,彎月高懸,秋風不見悲聲,只余遼闊。

--

九月忙完奏疏的事,十月便近在眼前。

房屋清掃,重新燒上炕,此時,皇帝的賞賜也來了。

白玉鴛鴦玉佩一對,江南貢緞若干,東西不多,但代表君恩深厚。

消息傳到山西,同僚們紛紛寫帖子過來祝賀。

程丹若還收到郭布政使夫人的邀請,請去太原做客。

大冬天的北地,出遠門吃酒,那是腦子有病。程丹若寫了回帖,說自己最近吹冷風冒了,不便外出,附禮一份,請對方不要見怪云云。

想也知道,布政使夫人肯定很見怪,覺得沒有面子。

但有的社不能避免,比如謝家的圈層,勛貴之間都沾親帶故,是人。求他們辦事,給錢再多也沒用,人家不理你。

他們講的是你幫我、我幫你的“人”,這都要靠平時的積累和鋪墊,細水長流刷好度。

然而,有的社卻是場社,比如郭布政使家。

靠的是走場社靠的是利益。

前者需要小心維護,后者差不多就行了,反正只要利益一致,就是盟友,利益不一致,同門都能捅刀。

全然不想浪費力。

但有一個人,卻是必須好好招待的。

老四謝其蔚。

沒錯,跟著皇帝賞賜到的,還有靖海侯府送來的東西,比往年的年禮早了點,也厚了點。尤其是給的東西,皇帝賞了綢緞,家里就送金銀首飾,一算能價值七八百兩。

程丹若只能說,靖海侯這個人……太是個政客了。

只要對謝家有好,別說只是義,就算是個宮,那也是親兒媳。

可謝其蔚怎麼會突然來了?

奇怪。

謝玄英卻是意外又欣喜,沒想到弟弟會過來,忙廚房準備酒菜,好好為他接風洗塵。

因是一家人,也不分外,程丹若沒有避諱,一塊兒吃席。

謝其蔚有禮貌,酒菜上來,先敬他們:“三哥,三嫂,請。”

程丹若瞥見謝玄英的眉梢微微一蹙,心里也有些古怪。謝家四兄弟,老三老四是一母同胞,如今又沒別人,不“哥、嫂”,反而稱呼排行,未免生疏。

,輕輕拍謝玄英的大,示意他不要在意。

謝玄英朝揚起角,若無其事地舉杯共飲。

程丹若只淺淺啜了一口。

簡單寒暄過,謝玄英就問起家里的事。

謝其蔚瞥了程丹若一眼,才道:“今年夏天,大嫂生了個兒子,全哥兒,爹很高興。”

謝玄英面不改:“母親信里說了,都好嗎?”

“好,大哥高興得跟什麼似的。”謝其蔚道,“芷娘嫁了,蕓娘也在說,母親舍不得,想再留一留。”

謝玄英點了點頭,芷娘今年十七,蕓娘十六,的確都到出嫁的年紀了。

“都說了誰?”

謝其蔚說出兩個名字,芷娘嫁的是布政使之子,在國子監讀書,蕓娘定的卻是永春侯夫人的嫡子。

程丹若回憶起柳氏和永春侯夫人的關系,倒也覺得這門婚事定的不錯。

且蕓娘是唯一的嫡,嫁給老牌勛貴,無疑更穩妥。

“也好。”謝玄英對永春侯家的況也了解,認可了親生妹妹的歸宿。

又道,“你歲數也不小了,母親怎麼說?”

謝其蔚晃著酒盅里的酒,無所謂道:“在相看了,我不像三哥,不用把全京城的貴都挑一遍。”

程丹若瞟了眼笑意僵住的謝玄英,心中不由嘆息:原以為,爹不媽不懂,大哥冷眼旁觀,一哥恨之死,老四是同胞弟弟,總該兄友弟恭了吧?

不,沒有,他嫉妒誒。

猜你喜歡

分享

複製如下連結,分享給好友、附近的人、Facebook的朋友吧!
複製鏈接

問題反饋

反饋類型
正在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