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狂熱小說 古代言情 我妻薄情 第 449 章 彈劾后

《我妻薄情》 第 449 章 彈劾后

m.kelexsw.com

史的奏疏來源于姜元文的文章,保留了坊間傳聞的曖昧,又增加了一些宿娼的員名單。

他挑的都是中低級的員,六部的郎中、員外郎,邊緣部門比如鴻臚寺,抑或是京營武,總之,掃面積很廣。

其中點明了郡王,說他和教坊司樂婦來往親,藏樂于私宅,公然違反了宗室不能樂戶的規定。

他建議員□□,以正法度。

奏疏遞上去,有點靜——郡王請罪了。

皇帝訓斥兩句,然后……就沒有然后了。

娼?皇帝沒有這個力,也對員們的私德不太興趣。

他不是一個對道德要求很高的帝王。

程丹若自然失,可卻沒有法子,只能默默記在小本本上,以待來日。

與之相反的是謝玄英的奏疏,他針對遼東馬政補過于象的問題,建議皇帝改革,不要統一收錢,再往下補,而是直接明確到人。

比如說,遼東的馬是五千匹,讓五個軍士共養一槽,共五匹,一匹兒馬,四匹騍馬,方便配種。

五名軍士外,再補五家民戶,共同負責這五匹馬,假如死了一匹,就這十個人分攤,明確到人、馬,免得錢出去了,補卻下不來,還有的人家明明養馬心,卻總得分攤錢。

Advertisement

閣議了議,擬了同意的票擬,司禮監批了。

然而——

大家真的就更看重馬政嗎?

當然不是。

謝玄英和邊家來往,瞞不過京中的利眼。

他的奏疏講馬政,邊修以前就是干這個的,兩人同時遞折子,就是明明白白告訴大家,是謝玄英彈劾的郡王。

這不就有趣了嗎?

靖海侯府剛和郡王說了親事,轉頭,謝玄英示意人彈劾了他。

父子倆態度截然不同,個中韻味,惹人深思啊。

第一個過來試探的是曹閣老。

他笑呵呵:“年輕人就是沉不住氣。”

謝玄英言簡意賅:“世風日下。”

“人不風流枉年。”曹閣老意味深長,“又不是什麼大事。”

謝玄英回答:“京中風氣堪憂,長此以往,小事也變大事。”

他說得理直氣壯,也有資格理直氣壯,反倒迷了對方。曹閣老沉:“郡王爺在京城,名聲可一直好得很。”

“君子不二。”謝玄英一臉平靜,就差在臉上寫,我不納妾不蓄婢不宿娼,我就鄙視這些管不住下半的人。

曹閣老試探不出來,只好道:“清臣潔自好,令人佩服。”

謝玄英角微揚:“不敢當。”

曹閣老啞然。

Advertisement

隨后,又有人陸陸續續提起這個話題,問他怎麼看。

謝玄英統一回復:“世風日下,不堪目。”

大家沒話說了。

然而,眾人都在議論之際,靖海侯出乎預料地保持了沉默。

父子倆目前還住一個屋檐下,卻一次都未聊過此事。

但……謝玄英總覺得,他爹的眼神中,總是暗藏著意料之中的滿意。

-

西苑。

皇帝在花園中散步,邊只留李太監回稟東廠報。

說到謝玄英授意邊史彈劾,皇帝不由驚訝:“三郎做的?”

他大好奇,“二郎怎麼得罪了他了?”

郡王在這一輩中排行第二,皇帝言語上很親近這個侄子,一直稱呼二郎。

李太監道:“老奴聽說,謝侍郎先前打探武舉的俊杰,似有說親之意——靖海侯夫人那邊有個親戚,正是談婚論嫁的年紀。”

皇帝稍稍一想,便記起來了:“我記得,禮部剛呈上奏報,說二郎的弟弟預備婚?”

“就是靖海侯夫人的親戚。”李太監打聽得清清楚楚。

皇帝明白了。

但他了解謝玄英的子,假如嫁給二郎的弟弟更好,他高興還來不及,哪會找人彈劾他?

然而,宗室肯定比武舉的武好,與其說不滿對方的條件,不如說三郎是不想和郡王扯上關系。

Advertisement

“這父子倆……”皇帝別有深意道,“是兩個子啊。”

李太監唯唯諾諾,不敢應聲。

但依他所見,皇帝并無不滿之意。

這時,石太監開口了:“謝侍郎畢竟是在陛下邊長大的。”

“這孩子不比他爹。”皇帝搖搖頭,明貶暗褒,又明褒暗貶,“世恩才是事事周全。”

說實話,他一點都不奇怪謝家和郡王家聯姻。

謝世恩就是這樣的人。皇帝很了解他,或者說很了解臣子們,再忠心的臣,也有自己的私心。

待他百年,謝家還想保持靖海侯的爵位,就得提前下注。

猜你喜歡

分享

複製如下連結,分享給好友、附近的人、Facebook的朋友吧!
複製鏈接

問題反饋

反饋類型
正在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