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為最反常的要屬嚴寧了,一邊手腳不停的收拾東西,一邊又繃著臉,如臨大敵。
不過,沒有人過多關注,大家把心思都放在自己的上。
深夜,王家迎來了一個小客人。
吳不凡是在最後一波道喜的人走後,才進了王家的門。
進來之後,直直地跪在地上:“求王夫子給我條生路。”
王遊趕去扶:“你這孩子,快起來,有事你就說事,跪著幹嘛?”
“求夫子收留,帶我走,給我條活路,我什麽都能幹的,真的!”
“你先起來。”
“不起,夫子若是不答應我,我就長跪不起。”
吳不凡自從上次在這裏蹭過飯,就更加不想回裏正家了。
那天回去之後,服果然被下來了。
吳不凡的個頭比裏正家兒子要矮,裏正夫人就找來破布,在袖子上,上分別接了一截,讓自己的兒子穿上。
還有那被子,雖然沒有搶走,可也把自己兒子安排在了吳不凡的床上。
夜裏,吳不凡是搶不過兒子的。
吳不凡沒有來找王瑤瑤他們訴苦,能怎麽樣呢?讓人家再給一套服?還要被搶。
若是讓他們出頭,裏正怎麽說是這村裏的,得罪了不好。
反正沒過多久就要上學堂,到時候就沒有這麽多事了。
如今,王遊要走,他自然得來求一下,求他們帶走自己,哪怕去當一個仆人。
人家求的是王遊,王瑤瑤他們自然隻能在旁邊聽著,主意還是要王遊來拿,他們不便多說話,以免影響王遊。
“把你帶走也不是不可以,你先起來,再說。”
吳不凡站起來行禮:“謝謝夫子願意帶我離開這裏。”
王遊思索著開口:“你若是要離去,得先經過裏正夫婦的同意,畢竟你現在等於是寄養在他們家裏。”
“這個沒問題,我來之前,已經跟裏正提過。村裏人生活多艱難,我在裏正家裏也是累贅。我可以賣/到你們家,當個仆人,給我口吃的就行。”
“此去京城,不一定就是一帆風順,你讀書好,我自然不會讓你當仆人,你且隨我京,我在京城給你找個書院,你在那裏繼續讀書。”
吳不凡重新跪下去,重重磕下三個響頭:“夫子大恩,不凡沒齒難忘,以後我一定會好好報答您的。”
之前吳大神會的那些東西都是從書上看的,並沒有人們說的開天眼,通天事那麽神。
他們家祖上機緣巧合得了一本占卜算卦的書籍,就這樣一代一代的傳了下來,所以他們識字,但也僅限於那本書上的字。
後來跟著王遊讀書之後,他才知道,書籍為何,他才知道以前的自己就是井底之蛙,跟他的祖上一樣,所學所識跟夫子想比,簡直就是淺薄無知。
自那時起,他就上了讀書,喜歡跟著王遊學東西,因為之前有那本書墊底,所以上升的還是蠻快的。
本來,他打算投到王遊家裏,做一個灑掃仆人,混口吃的就行。
如今,若是能繼續讀書,他一定會抓住機會,好好學習,考取功名,以後為王遊和他的孩子們效力。
其實,王遊突然離開,對這裏的孩子們來說,不是什麽好消息。
都是窮苦人家的孩子,在王遊來之前,能讀書認字對他們來說簡直就是想都不敢想的事。
如今,他們也讀了不到一年,好多也算是剛啟蒙,若是繼續讀下去,以後肯定也會有出息。
王遊一走,好多人家是沒有能力供應孩子去城裏讀書的,這些孩子也就等於是沒有讀書的機會了。
可都像吳不凡這樣帶走,也不太現實。
王遊來王卓越,商討這件事。
王卓越聽到夫子要走,自然是舍不得的,當時他去縣上讀書,花錢多,路程遠,那裏的夫子還沒有王遊的學問好。
若是夫子走了,他以後讀書就隻能再去縣裏,與其去縣裏,還不如他在家裏自學,來的實際。
“卓越啊,你讀書是有天分的,若是能堅持讀下去,將來一定會有出息的。”
“多謝,夫子誇獎。”
王遊繼續說道:“我這兩天就要離開了,你有何打算?”
“隻能再去縣學繼續讀書了。”
王遊直截了當:“縣學的夫子學問也就那樣,你若再去,對你無異。”
王卓越有些氣餒:“可眼下也沒有更好的辦法,去京城讀書,我們家拿不出這麽多錢。”
王遊循循善:“我給你個建議,村裏缺個夫子,我跟裏正提過你,想讓你做夫子,教村裏的孩子們讀書。”
王卓越有些為難:“夫子,我要是做了夫子,哪還有時間看書,以後科舉怕是更加無了。”
王遊看著他的眼睛,真誠答道:“這個你不用擔心,以你之才,以後就算沒有夫子教誨,自己讀書是可以的。我回去之後會經常與你通信,你若是有疑,可以寫在書信裏,傳與我,我定為你解。”
這樣的安排對王卓越來說是再好不過的了,若是能時常得到王遊的提點,肯定要比去縣學來的好。
還能教孩子讀書,每個月賺取一點月銀,雖然不多,但是對他來說已經是很不錯的了。
“明年就有鄉試,你若中地,便可再得一份餉銀,三年後科舉,你提前半年來我府上,我給你安排老師提點,務必祝你魚躍龍門,你看如何?”
若說前麵的利益不足以搖王卓越,現在他說的這些,簡直就是直接中王卓越的心思,能去京城讀半年書,這是多他這樣的寒門學子,不管搭上什麽樣的關係都辦不到的。
王卓越當即拍板:“好,夫子,學生謹記夫子教誨,一定承您缽,好好讀書,好好給孩子們教書。”
王遊看著他,略顯欣:“你能這樣想,當然再好不過了,隻是一個人讀書難免寂寞,需要極大的自控力,我會經常給你書信提點,給你寄來一些好的書籍。前程是自己的,以後是龍是蟲,就要看你自己的造化了。”
王卓越再次行禮:“學生,謹記夫子教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