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一日熱過一日,田里的莊稼苗也是瘋長。
老天爺格外關照人間,隔三差五就在夜里來一場雨。
莊稼喝飽了水,白日里就越發努力的拔高。
似乎秋日的收,已經可以預見了。
于是,無論男老,城城外都是熱熱鬧鬧,歌舞升平,一片形勢大好。
三里鎮里,眾人依舊是瞞著生計,黃昏時候,偶爾有點兒空閑,就都聚集在茶館里,喝口茶,說幾句閑話。
這日,夕漫天,紅霞籠罩大地,把三里鎮裝扮的好似待嫁的新娘一般。
張家老從南莊的小路上出來,遠遠就被茶館里眾人吆喝著,過去喝杯涼茶。
張家老漢猜到眾人是有話要問,就讓兒子們先回去,他則笑呵呵湊去說幾句。
果然,半碗涼茶不等下肚,就有人問,“張大叔,簡先生家里的學堂建什麼樣了?”
張老漢就道,“明日就上梁了,用不上七八日就拾掇好,孩子們可以讀書了。”
“這麼快,你們一家子可真是能干啊。”
有人夸贊,張老漢卻擺手,“我們一家還真沒干多活,都是莊子上的人勤快,什麼事不用多說,保管多干,沒有干的。這樣的活計,我們家里真是占便宜了,拿工錢都覺得虧心。”
眾人都是笑,“張大叔客氣了,你們一家都是實在人,手藝也是真好,否則人家簡先生不能有活計,就想找你們過去。”
張老漢笑得果然更高興了,做了一輩子手藝活兒,也就這點口碑值得炫耀了。
“人家簡先生信到我們了,也愿意幫襯我們加一把,我們當然要把活計干好了,否則豈不是壞了良心,以后還有什麼臉在咱們三里鎮走了。”
“這倒是,你們是兩好合一好了。”
“先前我們還說去幫忙,刀大叔不讓呢。說各家都是忙的時候,不好給大伙兒添麻煩。”
“對了,學堂找先生了嗎?收不收咱們鎮上的學生啊?”
有人惦記讓家里孩子學兩個字,開口問了一句。
其實家家戶戶過得都不算富庶,原本也沒什麼心思讓孩子學個寫算。
但這兩年眼見簡家好像吹氣一樣,日子瞬間就紅火起來,誰都眼熱啊。
這會讀書,就是聰明,賺錢好像也格外容易。
家里孩子若是到簡家讀書,即便學個皮,也能養家糊口啊。
張老漢其實也有這個打算,他估著以他和簡家的關系,把小孫子送進去應該不難。
但這會兒大伙兒都在問,他可不能隨便說。
萬一簡家不收外人,他豈不是兩邊不討好啊。
于是,他就說道,“先生好像是簡先生在外邊請的一個老先生,很有學識。但收不收外邊的孩子,我就不知道。先生最近特別忙,已經五六日沒見到了。不如先生回來,你們親口問問。”
這話倒不是托詞,大伙兒天天守在道口,簡先生回沒回來,他們最清楚了。
茶館掌柜都說,“是啊,真是好幾日沒見到先生了。不是營地那邊特別忙吧,今年屯田上萬畝,都要先生費心呢,我瞧著先生真是黑瘦了很多。”
“對,上次也是天都黑了,先生的馬車才回來。”
“今年風調雨順,說不得還能來個大收,到時候先生可是大功一件,怕是還要升。”
“先生是要科考的,總要離開咱們塞外,說實話,屯田不,對先生沒什麼大好。但先生卻如此不辭辛苦,實在是令人敬佩。”
“是啊,我也常說這一點。”
眾人的話題很快就從學堂,轉到了戍邊軍屯田,張老漢見狀也就告辭回家吃飯了。
家里人老太太正在給小孫子衫,見老頭兒回來就追問道,“你問沒問簡家啊,到底收不收外邊的孩子?我給小孫子的新衫都要好了,明日就書包了。”
張老漢擺手,“在外邊千萬別張揚,我還沒等問呢,但方才在茶館可不人問,怕是都盯著這事兒呢。”
老太太嘆氣,"也不知道咱們家有沒有這個福氣?"
張老漢又道,“衫先別了,我見簡姑娘帶了村里的婦人,給學的孩子什麼校服呢。好似孩子學,都要穿統一的,簡家給做,不要錢。”
“這麼好?”老太太驚喜,越發想要小孫子去讀書了。
不說張家如何,只說天徹底黑時候,簡大還真回來了。
怡安和老太太已經吃了飯,又趕給他張羅飯菜。
簡大吃著,老太太和怡安就坐在一邊,一個做針線,一個核對賬冊。
簡大想起一事,就道,“家里的雛預備好了嗎?營地那邊已經建好舍了,第一批雛隨時都能運過去。”
“爹放心,種蛋早就進筐多日了,有個兩三天,小就能出殼了。第一批大約一千只,不過我覺得出殼之后,咱們養個三五日,雛長一長再送去營地的舍,這樣更能保證活率。”
“,你看著安排就好。”簡大對閨簡直是滿意之極,約又愧疚,讓閨跟著費心挨累。
怡安不知道這些,若是知道,一定會同爹爹說,張羅家里家外的事,能助爹爹一臂之力,很高興。
“爹,明日學堂上梁,你是不是晚些去營地,先支應一下。”
“哎呀,學堂建的這麼快?”簡大拍了腦門,真是忙的忘記了。
“好,我中午再去營地就好。”
怡安不放心,囑咐道,“爹,莊子里我已經統計過了,學的孩子,男都包括有十八個。每日早晨要到學堂出早,鍛煉,然后在飯堂吃早飯,讀書上課一上午,中午吃了飯,就可以放學回家。
“每隔五日休息一天,算是休沐。學堂提供四季衫和書,但筆墨要他們自己買,束脩一個月一百文。你看如何?”
簡大點頭,生米恩,斗米仇,雖然家里和村人們已經是一個利益共同,有福同,有難同當。
但該村人拿銀錢的時候,還是不能含混過去。
雖然這一百文實在不夠干什麼,只是象征意義,但也要給村人樹立一個,要回報就先付出的習慣。
“別的都好,以后可以慢慢完善,但木先生年歲大了,一定要安頓好。”
“爹放心,老先生的屋里,南炕北床都有,他老人家喜歡怎麼住就怎麼住。書房那屋,藏書肯定沒有太多,但我也囑咐吳管事,慢慢往回買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