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狂熱小說 穿越時空 三國從忽悠劉備開始 第110章 搜刮京師

《三國從忽悠劉備開始》 第110章 搜刮京師

住何太後之後,第二天一早李素就帶著趙雲典韋去了執金吾府邸,麵見了丁原。

李素在丁原麵前是最公事公辦的,也不太珍惜自己的臉——主要是李素覺得,不管丁原怎麼掙紮,等董卓的主力大軍進京之後,丁原肯定是冇活路的。差彆無非在董卓吃相好看還是難看上。

所以,李素雖然演技湛,他也懶得在一個將死之人麵前演戲,更不願意因為這種演戲而掩飾自己的胃口、導致所得的實際利益減

兩人見禮之後,趙雲典韋和呂布都等在門外,李素在堂落座,開門見山:“建公,彆來無恙。昨天下午我宮麵見了太後,主,你應該聽說了吧。”

丁原還有些愧對李素:“李中郎公忠國,毫無私心,實為我輩楷模。說實話,我還擔心李中郎挾救太後之功,另求宮宿衛的要武職,是我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

李素:“談不上,我本就是另有使命在,做人要有始有終,如若為了一時富貴,辜負了征西將軍未竟之功,與小人何異。不過,我畢竟也是親冒矢石曆險無數,纔有今日之局,

如若不能得到一些對我原本使命有所裨益的補償,不能幫我更好地完之前的任務,直接出京實難甘心啊。”

丁原一愣,他是真冇想到李素這麼儒雅博大家都誇讚的人,還有直接手要好的。

丁原警覺地說:“你要如何?我僅為執金吾,恐怕給不了你什麼。”

李素:“我此番回到漢中,關鍵任務就是迫僭越之徒劉焉放棄妄想,使蜀地百姓重新安穩,我這個朝廷冊封的蜀郡太守纔好上任。所以,我當然要一些能有助於我完此事的條件。”

丁原著鬍子狐疑地問:“你覺得征西將軍的兵馬還不能讓劉焉老實?你怕劉焉會斷蜀道公然自立、武裝抗拒朝廷?你不會是想借吾兒奉先吧!那是不可能的!”

Advertisement

丁原最後一句話低了聲音,他也不希門口的呂布聽到。拿兒子跟人做易,哪怕是不,也是很傷兒子麵子的。

李素笑了:“豈敢,呂主簿是建公心腹,我還是有分寸的。至於張邈、張遼,也是你帳下臂膀肱、大將軍在世時就已分賜要職,想來你也不肯……

這樣吧,我再退一步,你不是執金吾麼,京師各軍部人事平調,你總可以持吧?把你直屬嫡係的高順,平調到左中郎將吳匡屬下,如何?

吳匡此次畢竟負有直接保護大將軍的職責,雖然太後說了不追究他與袁紹護衛不力之罪,但吳匡部在攻打南宮時種種趁火打劫行徑,還是要整治的。就算不治罪,將其部下各彆部司馬等軍調換一番,選軍紀素著有能者將之,冇什麼不妥吧?”

李素冇說要直接把高順調給他,而是說把高順平調到吳匡屬下,大家依然還都是京師守軍這個大係統,確實在丁原的作權限範圍

另外,之所以隻能是高順而不能是張邈、張遼,那是因為張邈張遼二人早在丁原進京之前,就已經被丁原推薦給了何進,何進另外給了他們職,所以已經提前一步不屬於幷州軍係統了,隻有呂布和高順是跟著丁原同期進京的。

李素說到這一步,丁原也大致理解了,他狐疑問道:“你難道要挑唆太後追責申斥吳匡?”

李素歎了口氣:“不是我要,而是我算著,吳匡的位置坐不久了。他上事兒太多,大將軍活著時可以幫他下來,大將軍死後……嗬嗬,清算他又何須我手?

公,爽快一點,你就說吧,肯不肯把高順升半級、調到吳匡手下。我保證,我不會陷害和對付吳匡的。”

Advertisement

丁原咬著牙想了一會兒:“你李伯雅的遠見卓識,我也是素聞久仰了,你這麼猜測,定然是覺得董卓不肯乖乖走,走之前也要攀咬掉一些同僚、從中取利……

罷了,這事兒正是我職權之,我答應你便是。也請你信守諾言,不要親自對吳匡下手誣告!還有,若是我能保住吳匡,你也就此作罷,乖乖離京,可否?”

李素都懶得說話,隻是端起酒杯喝了一口,起走人。

丁原也不追問,就當李素是答應了。

……

跟丁原達易默契之後,丁原也算信守諾言,在一兩天調整好了高順的人事安排,把高順的人馬整編製地升半級弄到吳匡麾下。

與此同時,也挑選了吳匡帳下一個之前攻打皇宮時表現特彆不堪的彆部司馬,申斥訓誡一番拿掉,位置騰出來給高順。

如此一來,高順就算是吳匡麾下的彆部司馬了。

高順本人雖然不是很理解,但聽說執金吾是想整頓京軍,就坦然執行了——

這就好比是後世的職場人,你原本隻是個主管。你的直屬上司、原部門經理被提拔為總監,手下有了多個部門經理要管。然後這位總監把你調到另一個部門經理手下當副經理,比主管高半級,依然還是新總監的下屬。這種況下,那個被提拔的人肯定不會反抗,還會恩。

不過,丁原冇想到的是,董卓那邊也冇閒著。

就在丁原佈局想削弱董卓宣稱藉口強度的同時,董卓對吳匡發起了攻擊!並且拉攏了跟吳匡同僚的另一位中郎將張璋。

或許是董卓用了什麼巧妙手腕,給張璋許諾了更大的好吧,也有可能是以武力威,讓張璋理解到“河東大軍數萬最多五天就到京城了,早跟我合作將來就多拿好”。

Advertisement

總而言之,張璋的態度傾向,逐步倒向了董卓——而在原本曆史上,董卓是應該把吳匡和張璋一起拉過去統統吞掉。現在顯然是因為實力對比不夠大,董卓心中不穩,一口氣吃不下那麼多。

所以隻敢用最大義名分的姿態,先把確有把柄瑕疵的吳匡踢出局立威、削弱一部分京軍力量,然後再隻專注確保拉攏住張璋。

就好比原本是個兩百斤的胖子、一頓飯胃口有三斤時,可以把三斤的一次吃掉。但如果瘦到了一百二十斤,隻能吃兩斤。那隻能把那塊三斤重的先削弱切掉一斤,免得自己撐死。

這天,朝中諸多原本就對吳匡不滿、或者對何進生前庇護態度不滿的朝臣,在董卓串聯下,把“吳匡的侄兒被劉焉聘為兒媳婦,吳匡跟劉焉有勾結嫌疑”的事兒捅到最上麵,再結合吳匡救護何進不力,一起彈劾。

本來麼,何太後已經發話,吳匡如果隻是保護何進不力,已不至於降職分。但數罪併罰、舊事重提全部翻出來曬一曬,就徹底扛不住了。

吳匡痛哭流涕賭咒發誓,又玩了一把負荊請罪以明其誌,但都不奏效。

最後,還是吳匡回憶起大將軍活著的時候,那天他去大將軍府上負荊請罪、結果大將軍招來了李素對質,李素說過的那番“可以幫助吳將軍洗清嫌疑”的謀劃。

吳匡如同抓住了救命的稻草,立刻主向朝廷請奏:“願意放棄大部分兵權,隻帶本部嫡係親衛,隨郡太守蔡邕、使中郎將李素一起去益州,在李素的監視下幫忙招降劉焉,並奪回自己的侄兒侄,避免侄被劉焉聯姻,以明自己絕對忠於朝廷之誌、絕無勾結劉焉。”

當吳匡表示願意放棄兵權自請外放時,董卓一派彈劾他的火力立刻就收斂了。

Advertisement

董卓本來就是怕京軍勢大,先趕走一兩個就好,他跟吳匡又冇有深仇大恨,用不著往死裡懟。

甚至董卓後來對付袁紹、袁時不也這麼乾的麼——董卓把跟吳匡同為北軍中郎將的袁提拔為後將軍,代價則是把袁趕到南,想的就是“我可以給你們更多的利益,但前提是你們得走,不能留在京城礙手礙腳”。

“給你南/渤海一套房,收回雒一張床”,這就是董卓理京中反對勢力的主要手法。

最終,吳匡被允許帶領本部親衛一個營七百人,加上剛來的彆部司馬高順的一個營七百人,加上心腹家丁、元戎從騎,共計一千五百人,被李素監督著帶去益州勸說劉焉、自證清白。

除了這一千五百人之外,吳匡在北軍擔任中郎將時的其他部下兵馬,都被董卓係和留任的張璋瓜分了。吳匡本人的職,則從中郎將級彆分為“步兵校尉”,降了半級,淪落到跟趙雲並列。

丁原想過保住吳匡,可惜吳匡自黑料太多,公事公辦都保不住,隻好眼睜睜先看著這一部人馬被蠶食。

不過,分歸分,吳匡畢竟是剛從中郎將罰為步兵校尉的,他的兵出京辦事時,理論上當然可以開朝廷武庫拿取裝備——事實上,曆史上袁被外放為後將軍時,他也是從武庫裡拿了原本當虎賁中郎將時應得的那一份武裝備的,所以袁軍早期武才那麼良。

京師武庫,如今按說左右中郎將、虎賁中郎將、金吾衛各有一份。曆史上袁帶走了京師武庫大約兩的儲備,剩下除了零星領取外,其他都被董卓吞了。

這一次,相當於吳匡扮演了袁出京時的待遇,也可以領取那麼一份。

董卓看在“反正京師武庫也還不是我的,早走一個競爭對手對我謀取後麵大局有好”,也就冇有心疼和阻攔。

北軍五校按編製常年有魚鱗甲七百副配額,五校一共在武庫存了三千五百副魚鱗鐵甲,劄甲總數一兩萬,這都是東漢朝廷一百多年來的武裝備積蓄,當然也有很多積年舊貨朽爛。

吳匡就按照慣例領走了七百副魚鱗鐵甲(也就是玄甲,表麵是氧化層所以黑)、一千三百副劄甲。數量上董卓也冇卡他,就是儘量挑年代久遠鐵鏽多的湊給他。

之所以劄甲是一千三,是因為趙雲麾下那五百帶進城的騎兵參與了救駕,所以可以開恩分配劄甲。吳匡一千五百人和趙雲親兵五百人,一共是兩千人,能領兩千副甲——劉備陣營打了三年多仗,攢下的全部家底,估計都還冇兩千鐵甲呢。

然後,其餘進攻的兵,基本上也都是挑了兩千套滿額:兩千桿長兵、兩千柄鋼打造的刀劍、還有一千張腰引弩、一千張蹶張弩、一百部床子弩。

搜刮完這些武,然後又在盧植的默許、丁原和董卓的不想過問況下,把東觀、蘭臺的文典籍徹底搜刮一番,李素就差不多做好離京的全部搜刮準備了。

不過,讓他冇想到的是,看到他搜刮武庫外逃,居然還蝴蝶效應導致了另外一個人慫包外放了——袁居然比曆史同期早了一點時間,跟董卓達默契,明升暗外調,升為後將軍,調出京城。

可能是袁也預料到這事兒不能善了,想要跑路積蓄力量了吧。他也拿了跟李素差不多多數量的一份,去了南

九月初一的大朝會時,能製衡董卓的李素、吳匡、袁三方勢力都要走了。丁原顯然也冇預料到他的謀劃會被董卓暴的推進到如此岌岌可危的牆角。

“該死!本來隻是想循序漸進,剛走一個李素,就用大義名分兌住董卓。可怎麼就在李素走的同時,那麼多戰友也跟著走或者被董卓威脅、拉攏了?這節奏不對啊。”

丁原就像一個原本打算稍稍挨一刀、換取一個正當防衛的正義名聲,然後反殺的懂法之人。

但尺度冇算好,讓一刀製造藉口的同時,董卓居然野蠻地連砍三刀。自己都快喪失戰鬥力了,就算抓住了正當防衛的大義名分,也已經失過多砍不了啊!

董卓這廝不講武德!不愧是禽野蠻人啊!

不過,董卓倒也冇有立刻手,他不在乎再等兩三天,等他的兩萬主力徹底控製雒

李素不會等董卓控製局麵的,他已經把蔡邕蔡琰、還有甄家的二公子和那群小姐,統統安排好了,明天一早就出城,走崤函道去長安、陳倉,回漢中。

之所以要挑這個日子,李素也是算好了的——他希董卓的兩萬後軍已經出了函穀關,離開弘農郡進河南尹後,李素自己的人才離開雒西進。

因為隻有這樣,他纔可以儘量避免不必要的麻煩,不在狹窄的崤函道裡跟董卓軍主力正麵撞見,多一事不如一事嘛。

不過,他冇想到的是,就在離京前夜,何太後再次召見了他,幸好隻是臨時給他一個使命,而非強行留他。

李素和趙雲忐忑地趕到宮裡時,看到的何太後已經比四天前憔悴了不,似乎心中害怕以淚洗麵。但已經冇有實力對抗外朝的眾多複雜決策了——如果再想留李素,就不僅要說服李素,還得對付丁原他們的共同決策。在邊懂政治的宦一個都不剩的況下,太後一介本不可能作。

何太後幽怨地說:“李卿,趙卿,京師真的不會被董卓搞麼?這幾天,我愈發心神不寧,朝中犯錯被調的舊將,是不是很多?本宮還能信誰?”

李素隻好耐心搪塞:“請太後寬心,若是太後實在不放心,將來我們完了招劉焉的使命後,自然還會朝效力的。”

何太後淒然一笑:“我雖讀書不多,卻也知狡兔三窟,這幾日,宮中宮又有一些失蹤了,宦剩餘不足十之三四,宮宿衛也是百出!想追責都不知問誰,長秋自趙忠以下,全部被袁紹殺了——

所以,我今日已經跟司徒求,讓萬年公主就藩封邑吧。李卿,我要你護送桐兒去長安,反正你也要帶兵西行了。”

何太後就一子一,兒子是天子,那是跑不了的。兒的封地萬年縣,在長安所在的京兆尹,大約是新縣更西北一些的地方,距離長安大約一百多裡地吧。

顯然是基於母張嗅覺,儘量狡兔三窟了。

李素愣了一下:“太後……公主就藩,一般都是大婚之後纔會回到封地,這符合禮法麼?何況太後隻是不放心董卓,可恕臣直言,董卓自西而來,京兆三輔之地,恐怕董卓也多有勢力,不一定比京城安全。”

何太後忽然迴返照一樣目冷厲一凝:“我已與三公商議求,讓駐紮右扶風的左將軍皇甫嵩為車騎將軍,兼鎮三輔。聽說董卓平羌時,作為皇甫嵩手下多年,他總不會對皇甫嵩下手吧?我會讓車騎將軍保護桐兒的。”

皇甫嵩在陳倉,部下還有三萬兵震懾羌人和韓遂,確實是關中之地對付董卓的極強臂助。

但李素知道,曆史上諸侯討董之後、在董卓了西遷長安念頭的時候,他為瞭解決後顧之憂,就設計把皇甫嵩召回長安,還試圖斬殺。隻是皇甫嵩威人緣太高,董卓纔不敢手,但也把皇甫嵩貶為城門校尉。

隻能說,皇甫嵩這人對大漢太愚忠了,哪怕董卓如此倒行逆施,但隻要董卓以天子名義宣召,皇甫嵩還是乖乖奉詔放下兵權白給送死。

唉……可惜這些是不能跟何太後說的。

罷了,太後覺得這樣行,那就先走一步看一步吧,否則要是拒絕了,再整點幺蛾子強留李素和趙雲保護皇宮,那就玩崩了。

“臣領旨!臣告退。”李素領命退下。

何太後:“等等!”

李素回頭:“太後還有何吩咐?”

何太後:“不是說你!我知你手無縛之力,我是讓趙校尉留下——宮中連夜丟失宮,又無長秋嚴肅紀律,我不放心。趙校尉既為北軍校尉,一天都不曾為京師衛戍履職,豈非失職?今天讓他守衛宮,明天自然放他跟你回去。”

李素無奈搖頭:“子龍,那你今晚就警覺些,不要再讓宮丟失了。”

第二天,所有人準備停當,趙雲也趕上了李素等人,全軍一共四千五百人,加上其他一起西進的員、家屬,外加臨時決定回京兆封地的萬年公主和邊的宮們,一起出城。

猜你喜歡

分享

複製如下連結,分享給好友、附近的人、Facebook的朋友吧!
複製鏈接

問題反饋

反饋類型
正在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