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狂熱小說 穿越時空 三國從忽悠劉備開始 第191章 尋找自貢

《三國從忽悠劉備開始》 第191章 尋找自貢

向國淵、陳實充分瞭解敵、製定好初步南征方案後,李素和關羽、張飛就進了分頭籌備的節奏。

張飛帶著五千板楯蠻、青羌兵為主的蠻兵,繼續駐留在僰道整訓,關羽和李素繼續去江,練兵和整治井鹽,為後續的戰爭藉口做準備。

隨軍出征的副將人選,也是在定下了初步的作戰計劃後才調整、決定的。因為劉備軍中諸將稟賦都不儘相同,需要據戰安排選合適的人搭配。

關羽這一派的副將人選,常年是甘寧、周泰、徐晃三人,但因為關羽這次走陸路正麵敵的角,所以水軍將領要分配給張飛,而徐晃又在守漢中。

想來想去,關羽覺得有陷陣營的高順一起也夠了,不用再找副將,還是帶個文職的參軍算了,反正打南中不需要太多驍勇之士,還是穩一手比較好。最終他給劉備請求,從劉焉麾下的降將裡選一個瞭解況的本地人、最好稍微知兵一點,劉備當然一口答應,在七月份的時候給他派來了黃權當陸路軍的參軍。

黃權是之前劉焉那幾個文職監軍裡相對錶現最好、在益州之戰中經過一些考驗的。其餘秦宓、鄭度等人,當初都被趙雲殺得大敗虧輸,唯有黃權能約束部眾儲存實力、冇在趙雲那兒吃多大虧。就靠這點同行襯托,總算是撈到了一個戴罪立功的機會。

劉備派他來之前,好生勸勉了一番,告訴黃權隻要跟著關羽立功,回來就可以先封個大縣的縣令,給他一個一視同仁的機會,不會因為他跟隨劉焉到最後而到派係歧視。

關羽以文參軍,甘寧、周泰就都被派去張飛那兒了,負責確保水路進軍時的安全。劉備也跟甘寧、周泰許諾了,隻要平定南中過程中表現好,他們回來後至都能升為都尉,未來再積功幾年能到太守、校尉、雜號將軍……大餅畫得頗有力。

Advertisement

畢竟這些人在牙門督、彆部司馬位置上卡了也有一兩年了。趙雲如今也纔是長水校尉、太守,劉備對於授予高級武職還是很謹慎的。

可惜的是,也不知道是不是命裡犯衝,周泰、甘寧興沖沖去助軍,結果甘寧剛剛試了幾次從僰道到朱提的水路航線,想悉一下況,然後他和幾十個水兵就犯了嚴重的熱帶病、吐瀉不止。

張飛的隨軍軍醫對於熱帶病一開始也冇什麼好辦法,隻是據從墊江-釣魚城戰役時就總結出的防疫經驗,把患者都單獨隔離居住、確保衛生條件、所有事飲水煮、垃圾全部焚燒深埋不許倒汙染水源,好歹冇讓熱病流行開來。

甘寧拉了足足五六天,瘦了二三十斤,還是因為他不能再出征的訊息傳到江那兒,被正在整治井鹽問題的李素聽說了,李素隨口一提讓他喝煮的淡鹽水(模仿生理鹽水)補充鹽分防止水、再加點研磨到極細的高嶺石

高嶺石就是蒙石,後世家裡常備的拉肚子藥“思達”學名就是“蒙石散”,但李素也隻知道藥名,記不住蒙石散裡其他配料分,所以隻能隨口說出一兩味主料。

信使回去後把李素這個在後世爛大街的土方子試了一下,甘寧總算是把腸道炎癥稍稍消炎扛過去了,但不調養個小半年是恢複不了原先的武力值了,隻好錯過冬季攻勢的立功機會,繼續當幾年彆部司馬。

如此一來,張飛這一路就隻有副將周泰負責水戰、副將王平負責輔佐陸戰,必須指這三人領兵拿下昆明盆地。

……

“唉,甘寧這傢夥是不是命裡跟蠻夷犯衝,遇到沙柯也拉肚子虛弱不堪,被一箭頭。現在要打景毅和孟嘗,果然又是害了熱病,看來命裡不該有的不能強求。”

Advertisement

李素看了張飛給的回信,謝他的土方子幫甘寧緩過命來,還在信裡讚李素真是什麼都懂一點,連軍醫拿不準的熱病吐瀉都能緩解。

看完之後,李素的心便是如此慨的。

不過,他很快就把信丟在了一邊,覺得這冇什麼大不了的,不用擔心。就算了一個甘寧,剩下三人帶兵碾景毅也足夠了。

李素自己,最近需要重點琢磨的,是如何在江縣提高井鹽的產量,為後續的貿易戰拉攏南蠻提供質基礎。

來之前,李素也大致知道,曆史上後來在諸葛亮治蜀期間,井鹽的產量也翻了不,就算冇有增產一倍,估計也有七八了。但諸葛亮未必親自知道改良井鹽開

采的技,說到底還是要用人得當。

所以李素來治鹽,也要分兩步走:一方麵他比漢朝人多那麼多理化學常識,另一方麵他也得“讓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所以就選擇了招賢納士,張榜重賞求懂得鹽務技的專業人才,破格授予職。

這樣他自己才能省事,隻要稍微點撥點撥,細節可以讓他們自己搞,最多再派個財務的副職員監督審計。

或許有人會奇怪,李素怎麼會對井鹽開采也略懂呢?他不是文科生嗎?

這就涉及到他前世的人設了,誰讓他是一個容易被販賣焦慮的中產階級英白領呢,後世2010年代,這種人是最容易不由自主“終生學習”緩解焦慮的。

上下班路上不管是自己開車還是坐地鐵,都要開一些諸如“喜馬拉雅”的APP聽聽《曉說》、《矮大指北》等增長見聞的口秀。或者被販賣焦慮更嚴重的就下載“得到”每天聽電子書解讀。

他上輩子就是有一次開車上班路上,在“得到”裡聽了一本《自貢商人》的電子書,講的是井鹽的發展,著重講明清時川鹽的產能擴大、最後實現“川鹽濟楚”。當初李素是當曆史故事聽的,冇想到裡麵一些略的思路現在就能直接拿來用。

Advertisement

他知道,井鹽的增產,無非就是兩個方向:第一就是選址選更好的井,而且要深挖,挖得越深出水產量越多、而且鹵水越黑含鹽量越高。

在“選最好的位置深挖”和“選差不多湊合的位置挖一堆井”這兩條技路線裡,絕對是前者更賺。

除了挖井打鹵,第二個提高產量的環節就是煮鹽了。四川氣重,曬鹽是不可能的,隻能煮,而煮鹽要連續生產、擴大產能,最好的辦法就是把鹽井打出來的天然氣直接當燃料——這一點,似乎在東漢也是有人會的,但不知道為何不普及,這就要李素實地考察了。

而且有天然氣伴生的井,周邊其他易溶鹽也比較富,打出來的鹵水也能黑含鹽量更高,可以說是兩全其

隻要大方向不錯,後續可以慢慢來。

……

可惜,在抵達江後的第五天,李素在考察了江縣周邊比較近的現有鹽井之後,發現並冇有找到伴生天然氣的優質井。

同時,這些井的鹵水也都比較清澈,差的直接就是近似明的,好一點的也隻是有些白濁,本冇有濃得發黑的好鹵。

李素也知道,後世井鹽最有名的城市就是自貢——畢竟他前世聽的那本電子書書名就《自貢商人》,書裡也說了自貢這個地名的誕生,就是因為那兒有兩口最高產、最有名的鹽井分彆自流井和貢井,把這兩口井的首字並稱纔有了城市。

而東漢的時候還冇有自貢這個縣,自流井應該是唐宋的時候才發現的,貢井曆史更早一些,但估計就算現在有開挖,也還冇被命名為“貢井”。自貢這個地方,如今應該是在江縣和漢安縣之間、沿著雒水的某個江邊小村鎮。

畢竟自流井這地方,聽名字應該就是在河邊堅地床的低、因為地質承纔會自己噴水,所以要找的話還是沿著雒水,找山巖又又低的地方,機會比較大(油田開采的自噴井也是這個原理,就是附近地質很,但其實含麪很低,旁邊的地下麪都比這兒高,一旦把石頭打穿油就噴出來了)。

Advertisement

想明白這一點後,李素就表示要下鄉,讓犍為太守陳實親自準備。

陳實在李素麵前毫不敢違逆,立刻準備了很多從人、工匠、嚮導、船隻乾糧,還拍馬屁地表示:“都督真是不辭辛勞,居然親自下鄉野之地視察鹽務、走訪勘測,實乃我輩楷模。征西將軍有都督輔佐,何愁大業不。”

李素也不跟他客氣,帶著工匠、嚮導,就開船溯流而上,沿著雒水慢慢找。他的思路就是兩條,首先是問當地人,有冇有鑿出過有氣可以火燒的井,第二就是找有冇有地質特彆、地勢又低的地方。

花了四五天時間、每天走訪調研周邊數十裡的村鎮,沿著江縣往上走了直線距離足足有一百多裡、水路曲折起碼一百五十裡路之後,李素終於問到了本地人有發現帶“火燒氣”的井。

“走,立刻去帶火氣的井看看。”李素大喜過,暗忖莫非這就是萌芽期的“貢井”了麼?

猜你喜歡

分享

複製如下連結,分享給好友、附近的人、Facebook的朋友吧!
複製鏈接

問題反饋

反饋類型
正在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