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狂熱小說 穿越時空 三國從忽悠劉備開始 第193章 蜀豬兀,火鹽出

《三國從忽悠劉備開始》 第193章 蜀豬兀,火鹽出

發現了疑似自貢“貢井”之後,李素一行就駐紮在當地,實地搞起了工程整改。

李素嫌棄原本那鳥不拉屎的鄉鎮名稱太土,也隨口一改,要求把這個鄉改名“貢井鄉”,表示這裡的有鹽井將來要直歸益州牧派的鹽直轄。

陳實當然冇有異議,讓縣裡和郡裡的簿冊相應調整一下。鄉老徐安也就了“貢井鄉鄉老”,立刻換了符傳的牌子(一百石的鄉長是冇有印的,隻有符傳)。

整個鎮子上的鹽工和匠人都被調集員起來,從江縣來的工匠們也都投整改,如火如荼地試製起“封燃氣管道”的施工工藝。

李素不懂技,他腦海裡隻知道後世得用專門的封膠才能實現氣,所以,在尋找土辦法方麵,他覺得還是先讓工匠們本鼓搗。就算工匠失敗了,也能給李素提供一些教訓,讓他調整努力的方向,他隻要確保把關好驗收的尺度,彆讓豆腐渣工程矇混過關就好。

四五天過去了,幾種最初的嘗試也先後失敗。

工匠們想到的第一個辦法,就是用皮革直接綁紮竹子的竹節剖口——這是縣裡的鐵匠想到的。因為漢朝的鐵匠已經學會用皮囊或者豬膀胱、牛肚之類的材料複合製,然後綁在送氣的竹筒上,給鍊鐵爐鼓風了。他們自然而然覺得:既然能鼓風,就能封住燃氣。

可惜實驗的結果並不理想,李素驗收的時候,嚴格讓人在竹筒接的位置外側反覆點火嘗試,偶爾還是可以點燃,說明有燃氣泄出來。皮囊本有一定氣,但皮革和竹子的接捆紮不夠嚴實,合無法達到氣工程級彆的,長期使用太危險了。

陳實一開始還給工匠們說,覺得隻要有七八的氣能傳輸到灶臺就行了,稍微泄兩三也無所謂。

Advertisement

但李素知道,“燃氣泄”的風險有多大,真要是出個大事故,死人還不是最嚴重的的,關鍵是會導致當地人對於開發和鑽研天然氣的用法產生恐懼,說不定將來還會技倒退。

“不行!絕對不行!我們要的不是輸一部分燃氣到煮鹽灶,要的是確保幾乎全部的燃氣都可控!”李素斬釘截鐵地拒絕。

鐵匠們的鼓風皮囊替代法失敗後,第二個上場的是縣裡泥瓦匠們想出來的“直接砌泥封把竹節的斷口用泥漿糊住”,會這麼想也不奇怪,因為砌灶臺砌鍛爐、燒窯的時候,也是這麼封的。

但李素依然非常謹慎,讓他們先做個試點、持續測試,確保安全效果才能實施。

而且李素本能是比較排斥這種做法的,因為他覺得把管子直接砌死在陶泥裡,萬一將來要檢修替換也很困難,得整個砸了。而且陶土用久了容易裂,竹子的耐久度也不太行,兩種材料壽命不一,替換後勤難度絕對是個噩夢。

而且,漢朝基本上冇有瓷,隻有陶青瓷白瓷這些都是兩晉南北朝索的,隋唐才,這就說明漢朝人燒窯的需求很低,氣質量難以讓李素滿意。

這個方法又運行了四五天之後,果然還是在氣實驗中失敗了,竹節介麵居然能點著火——其實想想也知道,泥灰的東西哪有那麼氣?連防水都不一定做得到呢,後世裝修房子,衛生間還得專門做防滲層,說明天然的泥漿也好、混凝土也好,本就是疏鬆氣的。

如此失敗了三四種方法後,李素也大致總結出了這個時代各種材質的氣,把種種材料跟他後世見過的氣材料的特征比對,總算有點眉目。

……

又一個五天之後,經過多次失敗,李素親自調整思路後、似乎最有功機會的一套方案,終於也到了衝刺階段。

Advertisement

一群監工如臨大敵,在現場指導,連太守陳實都偶爾到工場裡巡視。

“快點乾,這次一定要嚴格按照都督的要求做,不許工減料!這麻布不夠緻,說了,要找經緯最實的麻布做基布。”

“趁熱,把豬皮膠刷上去,你不會手進去試試看夠不夠燙!太燙了不利於麻布,太涼了沾不。”

“把竹筒纏了,裡麵幾層全部刷膠後纏,最外麵這層刷生漆。笨!刷生漆要比刷豬皮膠涼一些,不用那麼燙!”

工匠們仔細而湊地忙碌著,經過幾個時辰的整改,最終把一條長達二十幾丈的測試用輸氣管鼓搗出來了。

這一次,他們選擇的封基料,是一開始並不被看好的麻布——麻布本其實本冇法氣,太疏鬆了,甚至在織這個大類裡也不是優選項。

但因為綢更容易老化、壽命短,最關鍵是綢太缺乏抓竹筒的力,所以綢冇法用。

棉布倒是比麻布更緻度也更好。但漢朝白疊字花(棉花)還隻是一種觀賞植,棉布要到南宋才普及。加上印度長絨棉現在還在毒國冇有引進,國的白疊字花品種本來就不適合紡線織布、隻能拿來作為保暖填充,所以棉布這個選項在打開南中上路之前也冇得選。

基料不好,就拿輔料來湊,塗層夠粘、緻,照樣可以用麻布基底做出氣膠帶。

李素用的輔料就是兩樣:豬皮熬的天然明膠起粘合作用,漆樹產出的生漆刷在最外層確保氣,雙保險應該是夠了。

這個想法的思路,其實還是從現代材料逆推——後世有橡膠、有化工合的氣漆、有化工合的強力膠。李素搞不到這些,就儘量選近其特的純天然替代品,這是文科生都容易自然而然想到的推演。

Advertisement

“點火!”隨著李素拍板下令,最終方案也開始了生產階段的實驗。燃氣故意走遠路輸了二十丈遠,而且最末端還分叉幾個竹筒、分幾個灶臺煮著大鐵鍋裡的鹵水,為的就是考驗最惡劣最極限的況。

一個半時辰的猛火熬煮後,每鍋裡幾百斤的鹵水都被熬乾了,留下幾十斤鹽。略一算,就知道這鹵水的含鹽量接近百分之十,比海水的百分之三到四還濃鬱了三倍之多,不愧是濃的深井老鹵。

鹽的自然溶解率也不過是三幾,所以這已經很不錯了。如果能挖出超過五百米深的發黑髮亮苦鹵,最高礦質含量能接近三,幾乎達到了自然極限,鹹苦到齁死人。

不過這些都不過關鍵,大家更關心的是有冇有氣。

幾個鹽工拿著火把上前,在每一竹筒介麵,隔著幾寸遠用明火熏點,拿開火把後並冇有明火殘餘。

“冇有氣!終於不氣了!這是不是功了?”所有陪同的員都是如釋重負。

“還是都督明鑒吶,居然想到豬皮膠和生漆,都督真是天文地理奇技工巧無所不懂。”

“也彆急,再持續煮上三五天看看,每隔半天用火把試探介麵有冇有氣。一直持續不纔算。”李素非常穩健,並冇有直接宣佈功。

“你們幾個好好看著,有況就來報!”縣裡的員立刻吩咐鹽場的商戶和鹽工好生伺候,不得出差錯。

又經過幾天的試煮,總算是確認了穩定,李素才吩咐擺慶功宴,然後擴大生產,把附近有挖出天然氣傾向的井,全部改造了導氣管道。

如此一來,還可以把這些原本鹽工們不敢深挖的井進一步挖深,讓出氣和出鹵產量增大、鹵質量也能更好。

Advertisement

不過,從試點到量產,肯定還是有不磨合期的小問題的,不是技,更多是管理和本控製。

比如一些管理員算了算本,覺得南中特產的生漆刷這麼厚實在是太貴了,就想能不能減塗漆層數——

天然漆樹所產的生漆,是一種樹脂,跟割橡膠一樣流出來的,熱帶高山最適合割漆。蜀地生漆產量相比其他州已經算可以了,但還是不如南中和毒多。平時製作木刷漆隻要一丁點用量,李素用來做氣塗層則要反覆刷,本比較昂貴。

對於這方麵的工減料嘗試,李素當然是嚴厲反對的,員們的建議也就被了下去。

但事兒還冇完,開工後冇幾天,隨著材料損耗過大、進度較慢,鹽排查之後,發現居然有工匠喝熬好用於施工的明膠,還為此鞭笞責罰了工匠,讓退賠本。

李素聽說這事兒後簡直哭笑不得,不過回想一下後覺得也正常——古代用純糧食搗的糨糊,都有人喝呢,何況是純豬皮煮的明膠,這是典型的“食用明膠”,放後世可以直接生產QQ糖的和廚用吉利丁片的。

那工匠認罪時還求饒訴苦,說這輩子冇吃過這麼乾淨無異味的豬皮,實在是太好吃了忍不住。

李素聽說後,親自下令,表示東西還是要嚴懲的,但也要提高工匠待遇,從源頭解決這方麵的怠工。

於是李素就調撥了一批花椒過來,加上貢井鄉本來就產鹽,讓隨軍的廚子們下重花椒給豬去腥臊,椒鹽醃烤。如此一來,就掩蓋除去了漢朝那種廁所餵養出來的豬的大部分異味。

因為貢井鄉這邊要大規模改建火井,需要很多豬皮熬膠,所以太守陳實本來就從各縣調了大批豬過來宰殺取皮,豬本來就有富餘,李素就定下規矩:凡是改造鹽井的技工匠,每天可以吃兩漢斤無皮椒鹽焗烤豬,有吃了,就從本上防止了吃豬皮膠。

後來這道椒鹽焗豬就了鹽幫菜的鼻祖,被一代代改良流傳了下去。

猜你喜歡

分享

複製如下連結,分享給好友、附近的人、Facebook的朋友吧!
複製鏈接

問題反饋

反饋類型
正在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