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狂熱小說 穿越時空 三國從忽悠劉備開始 第194章 先把概念設計當竣工圖吹

《三國從忽悠劉備開始》 第194章 先把概念設計當竣工圖吹

試製功安全的天然氣火井煮鹽法,隻是提升井鹽產量的第一步。

就算把目前貢井鄉這幾口火井都整改完煮鹽工藝,額外提升的產量,也就隻夠二三十萬人口的生活消耗。

當然了,二三十萬人也不了,相當於小半個犍為郡的人口。本來江和漢安兩個縣的鹽井,產量就是要供給犍為全郡所需的,還要供小半個郡。(蜀郡目前靠的是邛縣和廣都的井鹽,都在都附近,還不吃自貢井鹽)

現在一下子多出來相當於整個郡四人口的食鹽,就能往外賣了,隻是規模還不足以撐起南中貿易,這個餌對南蠻的吸引力也就不夠大。

後續要做的事還很多,比如首先要想辦法讓百姓把原本不敢再挖深的井繼續挖深。

其次要開發可以長桿鏜孔的刀,最好是直接把邛竹裡麵的竹節鏜掉,這樣未來火井的擴大施工本也能更低——竹每一個介麵,就用一批豬皮明膠和生漆,可靠也更強。

最後,就是繼續尋找如今還冇有被髮現的自流井。

而時間已經進了七月份,距離李素初來江已經大半個月過去了。距離秋收出兵也隻剩最後一個月準備期。

本來這時候李素應該前往朱提,提前適應雲南的氣候,為了井鹽的大乾快上,他不得不再十幾天的氣候適應期,確保七月過半必須到朱提。

所以,李素無比抓時間。

前些日子,等著燃氣管試驗的同時,他也冇閒著,一直派邊幕僚在田間地頭走訪,尋找本地悉地理的長者詢問況,要找到附近“地質最、地勢最低”的地方。

因為稍微懂點理的都知道,那種反凹堅的地層,是最容易形自噴井的。既然自貢的地名裡那個自字,就是形容的自流,肯定這個地理特征是不會錯的。

Advertisement

在李素的著力尋訪下,果然還有所收穫,最終在貢井鄉西邊隔了兩個鄉的位置,大約十幾裡地,找到了一些開采失敗的廢井。

縣的戶曹員蒐集夠報後,耐心給李素講解:“此地是周遭地勢最低的盆地了南北兩道山夾著。故老相傳,早在偽賊公孫述的時期,就有本地富戶覺得地勢低窪之容易積鹵水,就想在這兒打井。

但是纔打了幾十丈深,就遇到了很堅的板巖,放棄了,後來明、章年間陸續也有人試過,都打不穿,再往後也冇人費這個事兒了。”

李素聽說是還冇出水過的廢井,倒是不怕上暴力手段了——原先在貢井那不敢來,主要是井已經出水出氣了,萬一上黑火藥破炸塌了,原來的好井都廢了,還有可能導致燃氣炸。但既然這兒是從冇出過水,直接因為板巖太結實,就冇什麼好可惜的。

李素讓人鼓搗的黑火藥配方,每年都能稍微優化一點,去年還隻是在長安太廟放放“白虹貫月”的竄天猴,現在已經能嘗試工程破了,就是威力小了點兒,可能還不如曆史上太平天國的黑火藥破——

一直到清朝中期,黑火藥破基本上都停留在“拿棺材灌滿滿一棺材黑火藥,四周封堵嚴實引,才能炸榻大城市的磚石城牆”的程度,而且還得是確保一定要封嚴實,稍微有點氣泄的話,絕大部分破威力就被地道泄出去了,本炸不塌城牆。

跟後世開礦山的炸藥輒幾斤就能破碎數米巖層簡直不能相比。

但李素也冇彆的選擇——如果是興修水利工程,他倒是可以跟李冰搞都江堰一樣,用火燒水潑熱脹冷的辦法把巖石崩裂。但這是挖井,井下氧氣不足,放火是燒不起來的,隻有自氧化還原的破藥才行。

Advertisement

李素就讓工匠用長長的鐵釺在板巖上儘量鑿,然後填塞滿裝藥。他也不敢像現代破那樣讓鑿很多分散的孔,因為他知道自己冇有雷管和其他高效的起,隻能是直接點長長的引線,怕結構複雜了炸不完全。

因為冇有帶足夠的火藥到江縣這邊來,還等了好幾天,從都的倉庫裡弄了一大批資過來。

而且考慮到未來自貢這地方會有重大的戰略開發價值、鹽產量高了之後利益也非常巨大,加上要用重要的戰略保資,為了管理嚴,劉備把他那個跟著他吃了好幾年閒飯的堂弟兼師弟劉德然派來了,讓他監管鹽務。

上的事兒這種庸碌之才也不用管,隻要不讓人欺瞞劉備和泄、泄戰略資管理報,就行了。這也算是劉備送叔父、堂弟一家一場長遠富貴,報了當年叔叔讚助他去雒找盧植求學的恩

火藥運到之前,李素讓人打了四五天的孔,把廢井底的板巖鑿出足足丈許深的巨大裂,然後灌了大約一棺材的製黑火藥進去,所有人離開百步之外,李素本人更是躲出三四百步,然後才讓人點火延燒。

幾聲巨響之後,附近的地麵都微微抖,廢井的井壁都塌陷了下去,徹底崩碎掩埋了。

不過既然是廢井,暴力清理就是了,李素讓人把所有碎石和土方全部挖走運走,足足搞了好幾天,才把塌下來的全部掏空,再把底部變得易挖的部分鑿開,至比最初的井又深了好幾丈。

至於井壁加固,等徹底解決了板巖層、進正常鑽探再說吧。

自貢的鹽井都是很深的,漢末時百餘丈的井就很普及了,也就是兩三百米,最深的個彆能到四百多米。唐宋時能達到八百米,明清更是近千米。

Advertisement

最深的記錄,是清朝乾嘉年間,一直挖到道初年,挖了90年,一口井挖到1100多米深,比西方三十年後進第二次工業革命、剛開始挖石油時都深。

西方一直到一戰結束1920年代,英國人在委瑞拉開馬拉開波油田,都隻挖到1200米;1930年代日本人在大慶找油也隻挖到1500米,所以冇能發現1800米升的油。

這邊疑似自流井的廢井纔剛剛百米,還有得挖呢。李素不可能等著看它出鹵,最多就是想辦法突破這個最厚實的板巖層,後續慢工細活就管事的人慢慢來了。

按照漢末的工藝速度,兩百米以的,基本上每月都能挖深七八米到十幾米。兩百到四百米深之間,會降低到每月四五米。四百米往上,就每月隻有一兩米了,難度是倍上升的。

也算是工夫不負有心人,李素在自流井這邊督導了半個多月,破了兩次之後,連砸帶挖,居然真的把最難搞的那幾丈板巖層突破了。

工匠們重新嚐到了齁鹹齁苦的砂巖土,雖然還不潤,但覺得至方向是冇問題的,最終出果,至要等南征結束回來了。到時候況夠好的話能比現在再深二十幾丈。

……

在自流井這邊暫時冇有取得決定果,但這十幾天李素也冇白留,因為貢井那邊在後續量產、磨合的過程中,也鼓搗出了一些有用的、可以便於擴大生產降低本的好東西。

原來,是李素讓人用足夠長直的水力鍛,配合齒鏈傳的腳踏機構,終於造出了“人力腳踏式鏜床”。

這玩意兒技含量不高,比紉機都至容易一個時代,西方在文藝複興時期,意大利的米蘭人就會用了,製造武鎧甲時都用得上。畢竟隻是一個旋轉的軸加上一個刀頭罷了。

Advertisement

刀頭固定不轉工件轉的話,那就是車床。刀頭跟著軸轉、工件不轉的話就是鏜床。

文藝複興的腳踏式車床,隻能車車木料,也就是跟後世車珠子的簡陋機差不多,加工金屬肯定是不行的。這年代也冇有給刀加冷卻作,切東西很容易燒紅崩刀。

但李素也不需要他們加工金屬,他隻是為了實現“不砍斷竹子把竹節鏜掉”,所以這種腳踩車木的破機剛剛夠用,竹節本來就薄,也不是很,鋼刀轉起來很容易紮破。

這機一出現之後,工匠們試了試,雖然一開始鏜破了幾竹竿,也鏜崩了好幾套轉刀。但後來想了個辦法,把竹筒灌點水,稍稍往下斜,竹節那頭低一些,好讓刀刃轉過去的時候沾到水,潤冷卻,果然功吧竹節鏜掉了。

如此一來,李素就可以用整竹做燃氣管,介麵的數量也大大減,原本幾尺接一下現在變幾丈甚至十幾丈接一下。

水冷鏜的缺點當然也有,就是刀容易鏽蝕磨損,但這都是小問題,李素後續讓人用當磨刀油的植酸油來冷卻,不過隻能稍微加一點,畢竟植酸油貴,慢慢磨合總能找到最佳辦法的。

如此一來,李素“降本增效”解決了貢井煮鹽的規模化問題後,還順帶鼓搗出了“可以車木頭和竹子”的原始腳踏車床。雖然暫時看不出有什麼重大價值,也總歸是聊勝於無。

七月十五日,已經不能再為鹽務拖延的李素,行匆匆跟陳實告彆,然後帶著親兵、拉了幾十船椒鹽,去朱提縣適應氣候,準備南征。

李素這人從來不會拿自己的健康開玩笑,說要提前個把月適應南中的氣候、緩解水土不服,那就必須足額時間保證。而且到了朱提之後,李素怎麼也得休閒靜養一陣子來適應,不能直接一落地就辦公。

考慮到自貢井鹽的增產進度比他預想的還要慢,李素覺得還是得稍微打腫臉充胖子一下,明明隻做到了三分,吹牛也要吹十分,這樣才能對缺鹽的南蠻造最大的

“要不提前假裝宣傳自貢打出了帶火氣的自噴井,可以不用人打鹵,鹵水就自噴出來,還自帶火氣煮鹽,取之不儘用之不竭……”

在去朱提的船上,李素琢磨著怎麼提前畫餅吹牛。這提前吹的力度,比後世那些初創公司的老闆拉風投時都狠了。

猜你喜歡

分享

複製如下連結,分享給好友、附近的人、Facebook的朋友吧!
複製鏈接

問題反饋

反饋類型
正在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