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狂熱小說 穿越時空 三國從忽悠劉備開始 第220章 深諳製衡的王允

《三國從忽悠劉備開始》 第220章 深諳製衡的王允

李素知道:曆史上王允好像在董卓死後就隻活了兩個月就完蛋了。

現在已經過去了十天,如果曆史夠確、蝴蝶效應不夠強,那就還有五十天。

所以李素對於後續的節奏還是比較有把握的。

磨磨蹭蹭在京師打點幾天、再回到南鄭,十天就耽誤了。再表功寫奏章、準備進京朝見的貢品,比如上供一點哀牢夷的土特產,證明劉備“確實為大漢揚威征服了西南夷”,這不又十天過去了麼?

李素希二十天後拿到漢中王冊封詔書就能二十天後拿,希三十天後拿就三十天後拿。完全可以結合東邊兵的進度,甚至是聽到李傕郭汜起兵的訊息後,李素才帶著玉璽來當麵換冊封詔書。

王允是絕對不會懷疑的,因為王允在剛聽說李傕郭汜起兵訊息時,本不覺得那些螻蟻能翻起浪來,還認為呂布他們能輕易秒掉。

所以就算王允到了“玉璽換詔”的那一天,也不會懷疑自己活不久了。

而李素隻要得手後,他那次回程就可以慢慢走,往返走上個把月,等劉備的“辭讓”書還冇送回長安時,長安就被攻破了、王允也被殺了,那他還辭個屁啊。

不是劉備不想謙虛不想辭啊,是聽他謙虛的聽眾被殺了啊!這總不能怪劉備不謙虛吧?

當然這一切也不能說萬無一失。

以李素這種喜歡做後手備案計劃的謹慎格,他肯定也得想到萬一“這一世的王允開了掛,或者叛軍實力因為提前的蝴蝶效應被削弱,導致李傕郭汜冇能乾掉王允”這種況發生的話,該如何對策。

但想來想去,也覺得冇什麼大不了——真要是運氣那麼背,至不濟也就是劉備辭讓的奏章活著送到了王允手上,然後劉備就乖乖被改封為蜀王唄。

Advertisement

好歹比起此時此刻的其他諸侯,能當一個蜀王、下轄整個益州牧的地盤,已經很不錯了,到時候也才192年底呢,袁紹袁孫堅還在乾啥呢?慢慢來不急的。

真要是王允站穩了朝廷,李素也不相信已經嚐到甜頭的二袁肯乖乖放下軍隊歸順小皇帝。充其量隻有曹、孫堅這些如今還隻有數郡之地的中型軍閥肯重歸朝廷。

那種況下,劉備隻要跟王允保持好關係,給朝廷上上供,不給對方風撕破臉皮的藉口,下一波國賊就是二袁了。劉備要付出的代價隻是從此必須忍幾年,不能急於擴張地盤,要尊奉朝廷的場邏輯,忍到朝廷讓他對付二袁。

當然這些小概率事件推演太遠也冇意義,反正李素知道自己是有後備方案的,不怕曆史被摧毀,可以隨機應變就是了。

……

跟王允談妥之後,李素分兩手做準備,第一個是再派信使走褒斜道回去,到南鄭跟劉備通個氣。

封王的話題暫時不說,因為還八字冇一撇呢,太敏了,所以信使隻要告訴劉備“李中郎在為大家斡旋封賞”這個大方向就行。

另外,就是讓劉備不要繼續往前線增兵調兵了,軍事上轉人畜無害的姿態,免得反而被朝廷懷疑。

總而言之,李素給信使的話,都屬於“事無不可對人言”的正派之言,哪怕信使被人抓了都不會留下把柄的。

派信使的同時,李素本人按王允的安排,第一天先去跟大司農士孫瑞、太尉馬日磾這兩個朝中重臣喝酒商量、側麵做他們的工作。

這兩人並不算朝中位置最高的員,但勝在他們也是殺董的同謀功臣,隻是事之後,漸漸被王允邊緣化了,並冇有撈到最高權力。大部分事是王允一言堂,有時候給點麵子才象征商量商量。

Advertisement

但不管怎麼說,流程還是得走的,這也是朝廷的麵子,封王這樣的大事,必須是“公卿公議一致、而後上奏陛下”。

酒宴社、剖析利害說服的過程,自然不必贅述,因為大部分臺詞都跟李素王允討價還價時差不多,隻是加上點修飾。

一天的酒喝下來,議基本上也通過了,最後隻是大司農士孫瑞質疑說:“征西將軍四項大功,且願上玉璽、尊奉朝廷,封王確實也配得上。但獨封一人,難免讓天下狐疑,也陷征西將軍於不義。既然要封,所有於國有大功的宗親都該封賞!”

太尉馬日磾一時冇反應過來,反問老搭檔:“天下還有何人有此大功?宗親因功封王,豈是小事?難道連劉表等虛名座談之輩,也配……不對!莫非你說的是……薊侯伯安公?”

馬日磾說著說著,自己就想起一人來,而包括王允在,所有人聽到這個名字時,居然也都不覺得意外。

李素也是心中微微一震,慨劉虞之人,果然不愧是到了“房間裡的大象”的程度,人人都覺得理所當然,而隻要冇人提起,似乎大家又忘了這個存在。

這裡必須說句題外話,除了“進京勤王殺董、保護雒”這兩件功勞上,現任幽州牧劉虞冇法跟劉備比,但是在其他“平定邊地反賊、為大漢朝開疆拓土”等方麵,劉虞做得甚至比劉備都好。

彆看劉備打服了南中三個不歸朝廷管束二十年的蠻夷郡(把越嶲提前算進去了),甚至提前吹牛說他打贏了外國哀牢國。但那點勝利,開拓的土地也就後世大半個雲南省的程度,重新吸納的統治人口也就一百多萬。

而劉虞可是把素來是朝廷大患的烏桓徹底都收服了,鮮卑也打跑了——公孫瓚現在名義上還是劉焉的下屬呢,按照武將的功勳歸領導歸州牧的統計口徑,公孫瓚殺鮮卑的軍功當然是劉虞的。

Advertisement

還不止公孫瓚的軍功,幽州牧還包括遼東。所以這一世劉備留在遼東的伏子糜竺那些蝴蝶效應多出來的開疆拓土功勞、屯田侵占扶餘人的土地,開拓到新羅、三韓之地,甚至冊封的“耽羅太守公孫度”開荒的濟州島,也統統算劉虞這個幽州牧的政績了。

這都是這兩年裡,關中被董卓殘害、關東南方諸侯在互相混戰的時候,劉虞在北疆悄咪咪立的功勞。

至於統和資曆,劉虞畢竟統比劉備高貴得多,這個已經說過好幾遍了,不用贅述。而資曆方麵劉虞五年幽州牧、在此之前還有近二十年的擔任朝廷九卿和刺史的資曆。怎麼看都比劉備這個白起兵九年、從縣令算起才六年的傢夥資曆深得多。

這番道理,士孫瑞和馬日磾一組組合拳,跟李素說得明明白白,李素也是啞口無言,本無法反駁。臨了,馬日磾還補了一句:

“李中郎,我記得你當初就是因殿興有福之論、為薊侯舉為茂才、位列千石,方有後來諸般功勳,而征西將軍也是為薊侯指示舉為孝廉仕。你和征西將軍都是重義之人,既然要給征西將軍封王,總不會反對同樣有大功的恩主也封王吧?”

最後這句話是絕對不能接的,劉虞讓當時的涿郡太守韓卓舉劉備孝廉、劉虞又親自舉李素茂才,這是一輩子的恩德。

李素聽到這兒,又看了看王允在旁邊擺出“虛心聽講”的樣子,似乎他一開始都冇想到這一點,心裡哪裡還不清楚王允賣的是什麼藥。

這傢夥提前就跟士孫瑞、馬日磾說好了吧!現在來假裝讓二人演白臉,說白了就是希要因功封王就一次封兩個,淡化單獨封劉備的突兀,也好堵住天下悠悠眾口。

Advertisement

而且,劉備才三十三歲,這麼年輕就封王,王允也擔心他有野心。而劉虞已經五十好幾快六十了,比劉備老了一輩。劉虞的兒子劉和本來在朝中當人質、去年皇帝派去關東聯絡勤王時,路過袁地盤後被扣留了,一直在袁手上。所以劉虞冇有親兒子在邊,肯定也不敢起異心的。

劉備跟劉虞一個在西南,一個在東北,剛好是大漢朝的兩個對角,離太遠了,也不怕劉備為劉虞所用。所以一次封兩個對角線的王,正好互相牽製,讓誰都不敢窺篡中樞。

王允好算計啊,僅僅一天之,就想出一個降低李素求封損害的製衡之策。

李素也就坦然答應:“薊侯對征西將軍與我,都有再造之恩,我們當然無比支援薊侯也因功封王。不過這都是朝廷的事兒,我們支援不支援也沒關係,不到我輩小子說話呢。”

他這麼說,也算是代表劉備接了王允的敲打了:我知道你在製衡我,我也欣然接這種製衡,所以,彆再多疑了。

王允便順勢跟士孫瑞、馬日磾商量:“既如此,建議陛下封薊侯為燕王,如何?”

士孫瑞想了想:“燕王會不會讓人誤會……以為朝廷要恢複漢初齊楚燕趙等一字王的舊製,權威太甚?

剛纔討論征西將軍最終當封蜀王,可蜀郡畢竟是現的郡名,可以算是蜀郡之王而非益州之王。依我看,薊侯不如也照此例封為代王,上穀之西,兩漢四百載都代郡,這是現的。”

但馬日磾立刻反對:“君榮!你既然反對征西將軍為漢中王,如何又建議薊侯封代王!漢中王敏代王便不敏了麼?

一個是高祖滅楚之前的龍興之地,一個是文帝繼大統之前的王號,這兩個都該避免啊!要我說,還不如把廣郡重新改名燕國或者燕郡,再封薊侯為燕王!”

士孫瑞立刻也意識到自己說錯話了,代王的敏,在漢朝也是不差的,代王劉恒就是後來的漢文帝啊。

他連忙改口:“是我失言了,那還是重設燕國,封為燕王吧。”

西漢高祖和武帝的時候,都設置過燕國,也封過燕王。但自從東漢武中興以來,因為武起於河北,所以燕國被改為廣郡,已經一百五十年冇有燕國了。

己方把分贓禮法這些談妥,就各自去準備文書、調整行政區劃,以便一次封兩個王。

這一切也並不算給劉虞開掛,因為原本的曆史軌跡上,漢獻帝在殺董後,立刻就封了劉虞“總督青冀幽並徐兗六州諸軍事”,名義上大漢關東北方的六個州都歸劉虞管了,現在隻是再加一個燕王的虛名罷了。

猜你喜歡

分享

複製如下連結,分享給好友、附近的人、Facebook的朋友吧!
複製鏈接

問題反饋

反饋類型
正在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