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維憾之餘,遠在都的劉閃也在思索。
在春秋時期或以前,南船要想北上,只能由長江東行海,再北上后逆行淮水。這條水道雖能北上,卻繞了很遠的路,還要冒著海航行的風險,十分不便。
到了漢代,淮水以北的水道四通八達,而長江與淮水之間,也有了兩條水道相連。
第一條,自然是西漢時期形的濡須水、巢湖、施水和水水道。此時,這條水道因為兩國貿易的原因,暫時不能通航戰船。
第二條,就是邗。
在春秋末期,吳王夫差為了北上伐齊,從長江邊的廣陵之邗口向北,經由數條天然湖泊,在末口鎮淮河,但直到東漢末年直至現在,這條航道並不通暢。
去年的滅吳之戰結束后,大軍急需休整,再加上兩國之間貿易擴大的原因,劉閃與姜維經過慎重考慮,與魏國劃定了巢湖貿易區,這給大漢帶來了厚的貿易回報。
姜維多次向劉閃保證,巢湖的水道不影響東線大軍的北上戰略:漢軍雖然失去了這條水道,但在同時,魏國的合、壽春防線也付之一炬。
東線大軍的戰線東移,水師的優勢難以發揮,後勤補給也變得力重重。在這種況下,劉閃又在朝上提出開鑿運河的建議。
「陛下!我與魏國正在大戰,運河的開鑿需要數年,遠水難解近,此時不宜開鑿運河啊!」
「陛下,此時的大漢,國力比幾年前強盛數倍,但開鑿運河需要用數十萬徭役。若是強行開鑿,民力難以為繼,請陛下慎察!」
「蔣大人,顧大人,朕只想挖條小河連接淮水和長江,並非只為戰船北上。運河一旦開通,對促進楊州、徐州的農田灌溉和航運大有助益,將有數十萬百姓獲益。以我大漢現有的國力,挖條小河應該不難,眾卿為何如此反對?」
「陛下,我大漢正在對魏用兵,此乃復興大漢的關鍵時期,應該集所有民力于軍事作戰和農業生產,此時開鑿運河確實不妥,陛下,切不可強為啊!」
「陛下,開挖運河耗時日久,絕非三五年可以為之,耗損民力至以百萬計;我大漢國力雖強,但與魏國相比仍有差距,若強行開挖,國力必然衰退。微臣以為,只能等到北復中原,國力強盛之時方可為之,懇請陛下三思!」
「既然如此,那……朕就先不挖運河,徵調百姓拓寬邗,這應該不難吧?」
「陛下,此事也不可為之……」
「罷了!」劉閃有些生氣,喝止住顧雍,然後將目轉向孟:「孟大人,依你之見,拓寬邗或是開挖運河,究竟是利是弊?」
「陛下,依臣愚見,不論是拓寬邗還是開鑿運河,皆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之舉。然,此時確實不宜大興水利,請陛下慎察之。」
「孟大人,連你也反對開挖運河?」
「陛下,微臣惶恐……以微臣愚見,若要開挖運河,至十年後方可為之……」
「罷了,散朝!」劉閃不悅地說道,確實有些生氣。
「陛下,微臣還有事上奏!」張休上前說道。
「何事,速速奏來!」劉閃耐著子說道。
「陛下,都城,太學生請願之事,還請陛下速速徹查。若不徹查,恐會愈演愈烈,恐會蔓延至其他郡縣,屆時……」
「不必查!」劉閃不悅地說道:「朕說過,此事與黃局長絕無關聯!張大人,你為史中丞,負監察百、巡視郡縣、糾正刑獄、肅整朝儀之職,對於朝中或地方之事,自當鑒別真偽。黃局長掌管全國之科技和教育大事,這乃大漢強盛之本,豈可妄加彈劾?」
「陛下,微臣惶恐……此事牽連甚廣,影響甚大,還需儘快查明,以正天下之視聽。陛下,絕不可徇私……」
「張休!你好大膽!」劉閃指著張休喝道:「黃局長已經否認此事,你還糾著不放?還敢說朕徇私?你到底幾個意思?沒事找事是吧?」
「陛下恕罪……微臣只是依照漢律,請陛下公正徹查。若黃局長與此事無關,自當公告天下,以正視聽。」
「好,好,好!朕查,朕查!這總行了吧?」劉閃確實氣得怒火攻心,當即令道:「史大夫向朗,一月查清試卷泄之事!在這之前,誰敢對黃夫人有半點不敬,朕誅他三族!」
劉閃說罷,憤憤地拂袖而去。
年初,一批吳國舊臣歸降之後,在蔣琬、費禕、董允等老臣的舉薦下,啟用了一大批德才兼備的吳國舊臣,張休就是其中之一。
張休,出自吳國吳郡的士族張氏,其父正是已故的吳國重臣張昭;張休現任「史中丞」,屬於「史大夫」之下的屬;其兄長張承被封「威將軍」,此刻正跟隨諸葛瑾征戰於雍州;張休之族弟張,亦獲得蔣琬和顧雍的舉薦,遙領著九江郡太守之職。
在漢軍平定江東之前,劉閃常年在外「駕親征」,朝中瑣事皆給蔣琬全權負責;如今,三路大軍皆在北伐,劉閃終於得閑,這才回朝「親政」。
然而,朝中瑣事經常氣得劉閃火冒三丈。
張休所說的「泄」事件,自然是指年初的太學生選拔考試之後,都城突然出現的榜文。
這些榜文並未張在治所,而是被人張在大街小巷。從榜文的容看,有人認為考卷的容已經提前給某些人,使得這部分人以優異的績升太學,暗指太學生的選拔中存存舞弊行為。
榜文出后,此事在大學生中迅速傳開,大批落榜者聚焦在各縣治所請願,要求公開泄真相併嚴泄者,矛頭直指科技和教育局的局長黃月英。
「飯桶!不學無的飯桶!大學生不明事理,做的也不明事理!簡直氣死我也!」劉閃離開大殿後,罵罵咧咧地往園中而去,來福引著幾個侍跟在後。
「陛下放寬心,向將軍已在城中排查,只要抓住張者,很快就能真相大白……」
「哼!敢讓朕不舒坦,他也別想舒坦!如果姓張的前來求見,不用通傳,一律不見!」
「諾!」
「再去告訴那些大臣,就說朕不適,近日不上朝!」
「諾!」
「告訴向朗,如果一月查不出真相,就把姓張的砍了!」
「諾!」
「陛下……」
「免禮!」
劉閃胡地在園中穿,見到王貴人,中之氣很快就消了一大半,攬著的腰就往雅竹殿而去。
「陛下,可是朝中之事煩惱?是否需要臣妾琴一曲,助陛下靜心順氣……」
「不必了。那個老東西一死,朕自然順氣。」劉閃說罷,端起桌上溫熱的茶水一飲而盡,氣又消了一大半。但一想到張休的面孔,又覺這碗茶白喝了。
「陛下,朝中之事,臣妾不該過問,只是……」
「妃,但說無妨。」
「陛下,朝中眾臣,若全都是阿諛奉承之輩,自然不會惹陛下生氣。」王伊若謹慎地說道,見劉閃並未反對,又接著說道:「陛下,眾臣皆是食君之祿,他們犯不著惹陛下生氣。若真惹怒了陛下,必是事出有因;其實,敢惹陛下生氣的臣子,遠比趨炎附勢者要好得多。」
「妃所言極是,這個道理朕也明白,只是……如此簡單的道理他們卻不明白!」劉閃仍然氣憤難消。
在劉閃看來,黃月英整日呆在科技館,還要出時間培訓小學、大學和太學的西席,哪有心思去泄考卷?再者,黃月英只是偶爾跟馬忠有往來,除此之外,從未見過朝中眾臣,若說泄考卷容,這對自己又有何用?
二人正在殿閑談,向寵領著幾個宿衛兵匆匆趕來。
「陛下,今晨,末將又在城中發現幾張榜文,已經全部取來,暫未抓到張者。」向寵說罷,將幾張榜文遞給來福。
劉閃打開一看,幾張榜文的容各有不同,但都表達出同一個意思:太學生,對興邦治國毫無關係。
「哼!自作聰明!」劉閃將榜文一團,臉上終於出一笑容。
「陛下……莫非……已經知道幕後主使?」
「哼!敢跟朕玩小花樣,他們還了點!」劉閃笑道:「這件事可大可小,向朗……恐怕理不好。」
「陛下的意思是……」
「來福,傳旨:長沙郡守朱熹,速來都復命。」
「諾!」
來福離開后,向寵一臉懵地說道:「陛下,張榜文者仍未抓獲,末將是不是再加派人手……」
「不必!」劉閃肯定地說道:「不用再搜捕,讓他們!最好將都城全部滿!先讓子彈飛一會兒,這也不錯。」
「子彈……陛下,這……」
「呃……這東西太深奧,說了你也不懂。對了,這幾日怎麼沒見劉璿?」
「回稟陛下:近日,太子一直在城外練兵,有回宮。」
「新征的大軍,不是已經發往關中和襄了麼?哪裡還有兵?」
「陛下,張翼將軍的兩萬兵馬,一直駐在城外,從來未曾調……」
「哦,你不說,朕還差點忘了!」劉閃恍然大悟。
前幾年,都城接連發生兩次叛,在這之後,劉閃確實在城外駐了兩萬兵馬,由后將軍張翼統領;後來,吳國戰事吃,張翼被調往前線,這支兵馬卻一直駐在城外。
向寵見劉閃並未怪罪,趕解釋道:「陛下,自張翼將軍調走之後,這支兵馬無人統領,軍紀渙散,太子就……」
「無妨!朕並無怪罪之意。太子尚武,喜好軍旅,亦是我大漢之幸。如今,都城再無叛之險,這支兵馬可轉為後備軍,令太子勤加練,隨時支援前線。」
「諾!」。
穿越成劉禪,卻逢五丈原將星隕落,諸葛亮含恨病逝,五虎上將無一尚存!這是什麼地獄開局!誰說阿鬥扶不起?誰說阿鬥胸無大誌?惟願日月所照,江河所至,皆為漢土!
少女穿越到異世大陸,遇到一只受傷的小動物。 她以為它毫無攻擊性,沒想到它長大以后, 居然是這個世界最兇猛的野獸。 【日常向,女主年紀小,男主體力好。】
“不想被休,就把你的血抽給她!”云姒堂堂首富之女,為尋真愛,隱瞞身份穿下嫁楚王。王爺厭惡,下人欺凌,小妾陷害。穿越第一天,就被便宜夫君拉去給他的側妃獻血續命?想要我的血是吧?我先放干你!癡女翻身,囂張霸道,拳打白蓮,腳踢人渣!冷王普信:“女人,你成功的引起本王注意!本王愿意再娶你一次。”云姒拍了拍桌子上的房屋地契,冷眼一笑,公布身份:“娶我,您配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