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狂熱小說 穿越時空 回到三國做劉禪 第523章 急於立功

《回到三國做劉禪》 第523章 急於立功

關中,渭南,西南五十里,魏軍大寨。

「報……蔣將軍,羊將軍:諸葛瑾正在沿著渭水西退,目前已在西營附近。」

蔣濟揮手示意校事退下,然後說道:「羊將軍,朱靈重兵圍城,令狐愚和王凌二將正在攻打長安,諸葛瑾無法退往長安,他只敢沿著渭水,往咸方向繼續西退。」

羊祜點點頭沒有說話,司馬昭欣喜地說道:「蔣軍師,我大軍自殺出潼關以來,可謂是勢如破竹,幾日就復了華和渭南。諸葛瑾只剩三千兵馬,他路過長安卻不敢,由此可見,我很快就能攻取長安。」

司馬昭見二將並未說話,繼續說道:「蔣軍師,諸葛瑾西退咸,恐怕不易啊!他背後幾里有灞水擋路,北側又是渭水,南有大山阻隔,已是死路一條。今,他只有朱然引兵斷後,我若趁勢追之,半個時辰就能將他生擒!」

「參軍,諸葛瑾用兵謹慎,千萬不可大意。」蔣濟鄭重地說道:「諸葛瑾只有三千步卒,但他還有五百騎兵相助,我還是緩緩推進,將他至灞水以西,再引大軍渡河,然後與朱靈將軍一同圍攻長安,這樣更加穩妥。」

「蔣軍師,你也太謹慎了!」司馬昭不屑地笑道:「一手好棋,被諸葛瑾玩得稀爛,難怪他以前老是輸給姜維!他投降蜀軍之後,只知道用騎兵,只知道扔炸彈,他已經不會排兵布陣;此刻,諸葛瑾陷絕地,我切不可遲疑,應該趁其退路被阻,以大軍迅雷擊之。」

「參軍,話是不錯,不過,蜀軍的炸彈太過兇狠。否則,我也不會經過數日才收復華和渭南。」

「蔣軍師,你多慮了!」司馬昭哈哈笑道:「自蜀軍棄守渭南西退之後,石苞將軍與其戰兩次,再未見過蜀軍扔炸彈,必是他的炸彈已經用盡。我正好以大軍擊之,一戰可定。」

Advertisement

「蔣將軍,參軍所言甚是!」司馬欣喜地說道:「聽說蜀國的主力騎兵已經退大散關多日,必是想離開關中。我不趁勢追擊諸葛瑾,如何能他調回騎兵?若他退,我再想擒之,就沒那般容易了!」

「不錯!蜀國騎兵想離開關中,我卻未能將其拖住,有負太傅之命啊!」張特說道:「蔣軍師,末將請領一軍,時生擒諸葛瑾,必能迫蜀國騎兵返回關中!」

羊祜點點頭,蔣濟鄭重地說道:「既然如此,就由張將軍、賈將軍各領三千兵馬前往。」

「好!此仗已無懸念!本將也引三千兵馬去追,必能生擒諸葛瑾!」司馬昭躍躍試道。

「參軍,此事萬萬不可!」蔣濟趕勸道:「戰場形勢瞬息萬變,若有不測……」

「軍師,末將願隨參軍一同出擊!」司馬欣喜地說道:「本將帶來近千枚炸彈,正是我大魏戰勝蜀軍,生擒諸葛瑾的最佳時機。太傅命參軍來到潼關,想必也有磨鍊之意。參軍一直呆在潼關或後方城中,如何能得到鍛煉和長?」

司馬說罷,蔣濟和羊祜都很矛盾。在他們看來,司馬昭以參軍的份來到潼關,太傅雖無正式任命,但確實有鍛煉司馬昭之意。

另外,此時的形勢確實對魏軍有利:諸葛瑾手上只有三千兵馬,其中一個營正在退往灞水,再由朱然引兵一千斷後,另有五百騎兵協助朱然。

騎兵講究集群衝鋒,若有三千魏軍殺向灞水,在有準備的況下,這支騎兵對自己構不威脅。除此之外,司馬也帶來近千枚炸彈,要大勝蜀軍,確實沒有懸念。

蔣濟和羊祜對視一笑,默契地達了共識:既然司馬昭有意引兵出擊,將這個極好的立功機會就讓給司馬昭,太傅定會非常高興。

Advertisement

蔣濟正說道:「既然參軍執意領兵出戰,可由參軍引兵五千,以主將的份出戰,由張特、賈充、司馬三人做副將,攜帶足夠的炸彈去追擊諸葛瑾,定能大勝蜀軍。」

「諸葛瑾雖在敗逃,但他詭計多端。」羊祜略有擔心地說道:「參軍,此次出戰,不可將諸葛瑾得太急,還是以尾隨追擊為主。否則,他必會拚死一戰,對我軍不利。」

羊祜說罷,又對張特、賈充和司馬說道:「你三人千萬小心,必須保證參軍的安全,若有變故,必須立刻撤回大寨!」

「諾!」

「羊將軍,你就放心吧!」司馬昭不喜歡羊祜,但對羊祜的刻意關照還是心存激:「諸葛瑾已是強弩之末,我追兵一旦出擊,他只有敗逃之力,哪裡還敢反攻?」

司馬昭說罷,扶正自己的頭盔,整理好甲胄后對司馬說道:「堂兄,你馬上去做準備,一刻鐘後點兵出發!」

「諾!」

一刻鐘后,司馬昭欣喜地領兵出城,羊祜實在不放心,趕令道:「州將軍,你即刻引兵三千出城,隨時接應參軍!」

「諾!」

「慢著!」州泰即將領命而去,卻被蔣濟攔住:「你不要直接出戰,在參軍後接應即可。」

州泰愣了片刻,很快就明白了羊祜和蔣濟的本意:「二位將軍放心,末將定保參軍周全!」

渭南縣城,距離灞水大約一百里。

幾日前,魏國大軍從潼關和津渡方向兩路出擊,攻佔華和渭南之後,諸葛瑾領著兵馬一路西退。

此時,魏軍已經追至灞水的東北方向三十里,司馬昭領兵殺到之時,諸葛瑾正在搶扎木筏準備渡河。

「傳令:盾牌手在後,以蹶張弩和強弓迎擊魏國追兵,緩緩後退,先不要用炸彈,將魏軍到近前,再炸得他們屁滾尿流!」

Advertisement

「朱將軍,這……不太好吧?」一名軍司馬不解地說道:「諸葛將軍命我敵,若我用炸彈擊退魏軍,他們如何敢繼續追來?」

「為何不敢?」朱然不屑地說道:「我將魏國的追兵放到近前,就算炸死他幾百千把人,只會將他們暫時嚇退。我一旦退到霸水西岸,魏軍還是會追來。」

軍司馬半信半疑,朱然繼續說道:「若我不用炸彈就退到灞水西岸,魏軍定會起疑,或許再也不敢渡河。再說了,魏軍人多,就算炸死幾個也無傷大雅!炸死越多,羊祜報仇心急,定會急著渡河,哈哈哈!」

朱然解釋一番,兩個軍司馬再也不疑,依令而行。

另一邊,張特據蔣濟和羊祜的軍令,隨時提防著被騎兵衝散,引著一營兵馬緩緩追擊,半個時辰才行出五六里。

「實在太慢!」司馬昭不悅地說道:「這樣追擊有何用?這是故意放諸葛瑾渡過灞水!」

「參軍,諸葛瑾狡詐,又有蜀國騎兵在我左側前方,我實在不宜急追。」賈充謹慎地說道。

「不,必須急追!」司馬昭大聲令道:「賈將軍,你再引一千兵馬支援張將軍,加快追擊速度;至於那支蜀國騎兵,他們才五百騎,就由我和司馬將軍引兵擋之!」

賈充略有些為難,司馬不悅地說道:「賈將軍,我給你二百枚炸彈,這就不怕蜀軍了吧!」

「呃……還是不用了……」賈充聽出了司馬的弦外之音,趕說道:「蜀國騎兵若是殺來,還請參軍和司馬將軍全力擋之,末將這就去協助張將軍。」

在賈充看來,司馬昭第一次領兵上陣,難免有些好大喜功。考慮到這兩日蜀軍再未用過炸彈,又有州泰在後方陣,縱然蜀軍騎兵殺來,司馬昭手上有炸彈,必能輕易擊潰蜀軍騎兵,於是依令而行。

Advertisement

司馬昭帶了五千兵馬前來,其中三千已經殺向灞水方向,牛金擔心朱然不敵,趕從灞水下游十幾里急調來一支援兵。

「臥槽!諸葛瑾果然狡猾!」張特大驚道:「我就說嘛,諸葛瑾豈會如此大意!原來灞水的東南方向,還藏有一支騎兵!速速撤回!」

在前幾日,朱靈的大軍出藍田大營之後,牛金的五千騎兵中,四千五百騎集中在藍田附近,假意威脅王凌和令狐愚的後路;由於諸葛瑾故意示弱敵,牛金就只用五百騎兵協助朱然斷後,魏軍顧及漢軍的炸彈,從未領兵急追。

然而,牛金集中主力騎兵威脅藍田,這並不能切斷王凌和令狐愚的糧道和援兵:因為藍田大營在灞水之東,其西門靠灞水,這一線的漢軍也無戰船,難以阻斷魏軍的木筏。

當然,牛金假意威脅藍田,但又對魏軍無可奈何,這也是諸葛瑾的示弱之計:朱靈覺不到威脅,他才敢放心地出藍田大營圍攻長安。

在藍田大營以北,聳立著一座源自秦嶺的大山;這座大山的東北方向就是渭南縣城,西北方向就是兵出潼關的魏軍大寨。

也就是說,藍田的魏軍若想去往渭南縣城,只能沿著灞水和山腳往西北而上,繞到大山的最西面,再沿著平坦大道往東北而行,這就繞了個半圈。

此時,諸葛瑾西退的兵馬就位於大山的西側五里,張特、賈充等人從大寨追來,自然看不到大山南側的漢軍騎兵;直到牛金調集一千五百騎來援,張特才有「中計」的覺。

其實,這並非諸葛瑾之計,也非牛金預先的埋伏,而是魏軍追得太急:張特和賈充匯合之後,二將已有三千兵。眼看朱然緩緩後退,牛金擔心朱然不敵,也誤會了朱然的本意,這才加調騎兵來援。

眼看漢軍騎兵在山腳列陣,張特再次催促,趕與賈充一同往後方退走。

畢竟,三千魏軍可以猛攻朱然,也能與五百騎兵一較高下,卻不敢扛兩千騎兵。況且,漢軍的騎兵衝鋒時,經常會攜帶數枚炸彈,這些炸彈就是魏軍的脆噩夢。這兩日漢軍再未使用炸彈,聽說是已經用完,張特卻不敢親驗證。

此時,司馬昭和司馬的位置靠近山腳,他的目的就是依靠自己的炸彈,堅決攔截並擊潰漢軍騎兵。眼看右側的張特和賈充正在後退,司馬昭百思不解:因為兩軍視野的關係,司馬昭所部視線阻,他們看不到大山西南側的漢軍騎兵。

「參軍,快撤!」張特策馬而來,驚恐地說道:「參軍,蜀軍騎兵增加了一千多騎,他們正在列陣,估計很快就要殺來!」

「有何所懼?」司馬昭不屑地說道:「此次出戰,我與堂兄帶了五百炸彈,足以輕鬆地擊潰蜀軍!」

「參軍,話是如此,只是……蜀軍的騎兵可能也有炸彈,還是不要冒險,趕退回大寨才是……」

「住口!」司馬昭厲聲喝道:「我大魏與蜀國人戰多次,難有勝績,皆因你等膽小怕事!兩軍還未接陣就輕言後退,如此畏戰,如何能打勝仗?」

「參軍……」

「不必再說!」司馬昭厲聲喝道:「再言後退者,定斬不饒!你等去我後列陣!今日,就讓我教教你們如何打仗!傳令:盾牌手在前,炸彈投手在後,強弓手和長槍兵次之,蹶張弩手墊后!」

「參軍,蜀國騎兵即將來襲,還是方圓陣比較好……」賈充勸說道。

「不必!」司馬昭肯定地說道:「若我用方圓陣,蜀軍很可能繞過我軍,攻打背後的州泰將軍。今,我以緩進之勢迎敵,蜀國騎兵必會輕敵,只要他們向我衝來,我就可用炸彈擊之。」

幾人說話間,兩千騎兵已經衝到三裡外,司馬昭心頭十分恐懼,卻壯著膽令道:「立刻列陣,準備迎敵!」。

猜你喜歡

分享

複製如下連結,分享給好友、附近的人、Facebook的朋友吧!
複製鏈接

問題反饋

反饋類型
正在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