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愕皺眉在答:“頭前接斥候來報,劉法三日當歸。”
劉法上哪去了?自然是之前聽狄詠吩咐,從燕山山脈的隘口出塞去了,偵查道路之類。
出塞,要向導,要通譯,更要劉法帶回來的確切消息!一切準備,皆要妥妥當當,這些細節,就是事敗的基礎。
狄詠點著頭:“明日大早,五更造飯,用飯之后,立馬開拔,攻克歸化!”
眾將躬拱手:“得令!”
大軍,很大!十萬匹馬,五萬鐵騎,這些是出塞的主力,其中還有一部分黨項人騎兵,米擒真野就在其中。
但這些不是攻打歸化的主力,攻打歸化的主力,還是步卒,有兩萬多太原的駐軍,有一萬多太原過來的新軍,有三四千神機營,有一萬多黨項人,有七八千麟州府州過來的西軍,甚至還有四五千遼軍……遼軍降卒。
這些才是攻城的主力!
遼人顯然也有防備,小小歸化城,守軍就有三萬余人,歸化城南邊的奉勝州永興城,守軍也有三萬余,兩城互為犄角,是戰局北線防守要點。
當然,本來這里沒有這麼多軍隊,遼人也沒有能力在各個城池里都駐軍三萬余,是頭前不久,蕭特末下令支援了兩萬人過來,才有如今的規模。
戰爭,開始了!冬麥,還沒收!
狄詠帶著大軍向東去,但凡平緩之地,放眼去,都是一片金黃。
狄詠只坐在馬背上,手一抬:“放火,燒!”
這種軍令,下起來,疼!農耕時代,糧食,太珍貴了。
連牛勇聽得都直覺一陣疼,心中仿佛被爪子撓了一般,渾難。
但這是戰場,狄詠打歸化,只是為了控制張家口要道,他沒有這麼多軍力來控制這些沒有城池堡寨的曠野之地,也沒那麼多時間那麼多人手來收割這些糧食。
當然,遼人也不一定有能力來控制這曠野之地。
所以,這片區域的麥子,這片在兩軍前線中間的麥子,在這種兵荒馬之下,到底屬于誰,其實還未可知。
但,狄詠只有一個理念,我不一定能得到,那就誰也別想要。
燒!
反正是遼國的麥子,燒了就是賺!
火點起來了,牛勇看得心都在滴……種愕也唏噓一語:“真是好麥子啊,眼看著就要能收了……”
牛勇點頭:“是啊,好麥子……”
兩人也就如此對話一語,馬匹繼續往東去。
看著大火,真正心中滴的,還是附近的百姓,遠遠看著如狼似虎的大軍過去,遠遠看著大火蔓延,哭無淚,只能呆呆愣愣站在遠方……
甚至,還有游騎在附近巡弋,不準任何人往田地里去救火,還要四點火,一直要燒到田地一片黑盡,收不起來一顆好麥!
沿路走,沿路燒!
狄詠還回頭來說:“若是此戰一定,皆為宋民,自當運糧來救!”
種愕點著頭:“那是一定,那是一定!兩國戰,豈能婦人之仁!但一國,自當來救。”
嗯,這話,狄詠聽著舒服,心里真舒服多了!
片刻之后,遠游騎,也在大喊:“老鄉不必著急,戰事一定啊,狄太傅最是良善,大同城里堆了無數的糧食,必不得你們一口吃的,保準你們口腹無憂!”
對于這些百姓而言,卻又奈何?
其實他們出工出力,也不知道自己收上來的糧食,到底會屬于誰……
戰爭時代,為了戰爭,哪怕百姓辛辛苦苦一年種出來了糧食,最后自己死了,也是正常的事。
;只看戰爭是不是真打到那個份上了,顯然,戰爭已然打到這個份上了,這些糧食哪怕是收了,不論是宋人來收,還是遼人來收。
誰又會給這里的百姓留一顆呢?都不會留,因為雙方都會想一件事,留給百姓的,就是留給敵人的,因為敵人肯定會來搶。
這就是戰爭,這就是古代戰爭為何會導致人口大規模銳減的底層邏輯。
其中還會有一個惡循環,戰爭一旦持久了,人口一減,種糧食的人就更了,為了戰爭,軍隊反而會越來越龐大,所需要的糧食越來越多,征收就會越來越狠厲,又會有更多種糧食的人死……
若是戰爭持續幾十年,上百年,這個惡循環下來,其后果,可想而知。
真有幾十上百年世的時候,最后會怎麼辦?
得沒辦法了,軍隊自己就得屯田種地了!這就是軍隊屯田的原因之一。比如三國之曹魏。
結束戰爭,快速的結束戰爭,有時候,當真是無上的功德。曹,以這個角度來看歷史,其實他也得到了這份功德。
狄詠,顯然也在乎這份功德,若是遼國不滅,只是退居關外,而今這燕山山脈,并沒有真正可用的長城,各大小隘口許多,戰爭也還有無數,燕山這一線,不要幾年,就活不了什麼百姓了。
歸化治所,也稱文德,城池真不大。
遼人的旗幟在上,城門早已關閉,無數甲胄之人站在城墻之上,看著一眼不到邊的宋人旌旗慢慢而來,所有人都吞著口水……
城池守將,耶律阿璉,遼皇耶律洪基親弟,也是弟,他本是西京留守,也就是遼國西京大同的主,封秦越國王,也就是遼國親王。只是上次大同之戰,他去上京臨潢府祭祖了,恰好不在。
這一次,他從上京臨潢府帶了萬余契丹勇士而來,顯然有報仇雪恨之意,前線重鎮,讓自己弟弟來守,不是遼國無人可用,是契丹人就是這個傳統。
乃至此時上京留守,也就是臨潢府留守,也是遼皇耶律洪基的二弟,耶律阿輦,這人的封號也有點意思,宋國王。
遼國這一套王爵系統,與宋如出一轍,即便遼國既沒有秦地,也沒有宋地,更沒有越地……依舊封的是秦王、越王、宋王……
此番耶律阿璉帶來的一萬契丹勇士,就是從二哥耶律阿輦那里調來了。
遼國的統治,在這里看來,其實又顯得原始,大哥當皇帝,兄弟當王,在各留守坐鎮,用人之上,要麼是自家兄弟叔伯與子侄,要麼就是親家蕭氏。
然后……最常發生的,就是自家兄弟叔伯子侄,忽然就起兵造反了,循環往復,卻又就是跳不出這個圈子,貫穿始終。
這與的中原王朝區別甚大,中原王朝,初期或者時候倒也不談,但凡進穩定期了,幾乎就沒有兄弟叔伯什麼事了,兄弟叔伯也不可能被真正委以重任。
制度上的對比,其實優劣就出來了……
這也是為何遼國的皇帝,一代比一代羨慕中原,越來越追求漢化的原因所在。只奈何最后的最后,依舊還是沒有跳出這個圈子,還是沒有真正全方位的學到宋人的那一套制度。
連亡國,都還是亡在耶律章奴造反這件事上。宋人造反的也很多,就是沒有姓趙的,遼國造反的也很多,幾乎全部是耶律,其中還多是近親!
宋人造反,是揭竿而起,嘯聚山林。遼人造反,是起兵!
宋人造反,多是州府之,大多就地解決了。遼人造反,一個不慎,皇位就得換人,還是那種統名義上沒什麼問題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