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狂熱小說 穿越時空 大明春色 第928章 借刀

《大明春色》 第928章 借刀

幸存的韃靼人、跟著明軍通過了嘉峪關之後,沒幾天,人們就到達了大明朝直接統治的肅州衛。

這是個好地方,有清澈的溪水、水草的開闊草場、連綿的莊稼地,還有雄壯的城樓與原野上的牛羊。秋高氣爽,景宜人。

丞相火赤隨眾進了衛城,在城中吃到了羊掛面。

當年元朝鼎盛時期,蒙古人便很喜歡這種食。但他們退到草原之後,面食便為貴族才能用的稀罕,普通蒙古人本得不到麵,他們的飲食就改變了。反而是河西走廊這邊的漢人,依舊吃掛面。

大家在飯廳裡都很高興,屋子裡的人並不是太多,卻是一片熱烈的氣氛。人們一邊興致談著,一邊著腦袋上的汗。滿屋子吵鬧,這時候如果誰說話聲音太小、坐在對面的人本聽不到。

“嗡嗡嗡”的嘈雜聲中,還夾雜著“呼呼呼”吸面條的聲音,靜非常大。不遠好幾個韃靼人砸吧著,已經表達了掛面的味。

大多韃靼人都信了回回教門,不吃豬豬油,這羊湯掛面正合大家的口味。

唯有火赤的心沉重,他悶頭將一大筷子面條塞進裡,一邊咀嚼,一邊有些出神。

整個事件,大半由火赤謀劃,至他是發起謀的人。

幾年前,火赤就和樞院知院阿魯臺商議過,如何利用大明、消滅瓦剌人;也就是“借刀殺人”。韃靼人有這樣的謀略很簡單,他們嘗試過多次、發現無法依靠自力量打敗瓦剌人;於是想到借大明國的軍力,也是理之中。

當時火赤與阿魯臺談得很順利,幾乎達了共識。阿魯臺很支持火赤的謀略,消滅瓦剌勢力、能讓“蒙古國”再次一統草原,剪除威脅者,並維持樞院和中書省等蒙古國系、讓大夥兒有途徑從諸部落中得到好。還可以打通西面的貿易路線。

Advertisement

除此之外,阿魯臺還有信仰上的執念。他非常虔誠,擔心如果讓西蒙古持續強大,瓦剌人可能會拋棄回回教門,變異教徒。

但那段時間、因為大明國發了戰,許多韃靼人看到了機會。人們便拋棄了這個謀略,先後加了襲擾大明邊境劫掠財貨的人馬之中。借刀殺人的方略被放棄,直到明軍北伐、韃靼人遭重創。

後來本雅裡失汗的本部人馬大敗、落瓦剌人之後,火赤率殘部歷經周折逃到哈國,一直疲於奔命。等到阿莎麗生下本雅裡失汗的子嗣之後,火赤才幡然醒悟;他意識到了機會,便開始謀劃這次“借刀殺人”的謀。

火赤先讓隨行的一個韃靼小頭目,“無意間”得知了蒙古小王子的存在;然後火赤借故毆打那小頭目,並揚言遲早要殺之泄憤。不出所料,小頭目逃走了,能投奔的地方只有瓦剌部落。

結果此事便引來了瓦剌人的威以及攻打。

瓦剌人中計之後,整件事要功仍然很難,充斥著各種不確定的事。其中最難的就是阿魯臺的配合,畢竟相隔太遠無法聯絡。

阿魯臺在瓦剌人部落中有細眼線,但不一定能得到有用的消息;當然阿魯臺要從瓦剌人反常攻打哈國的大事中、猜到火赤的用意,也並不容易。

只不過火赤仍心存希,畢竟他與火赤共事多年,彼此也商議過“借刀殺人”的國策。以阿魯臺的見識,有可能想到火赤的方略。

之後事果然出乎意料地順利,阿魯臺的反應,說明他已主火赤合謀。倆人簡直是心意相通。

就在火赤到僥幸的時候,

最大的意外發生了!明軍忽然調馬兵來救,並找到了瓦剌人阻擊的地方。這是火赤完全沒有想到的。形勢驟變,變得非常糟糕。

Advertisement

如果沒有明軍來救,瓦剌人屠戮了幾百明軍護衛、抓到了火赤與阿莎麗等人,事仍然還有很大的回旋余地。雖然瓦剌人與韃靼人之間,相互仇恨;但是,瓦剌人除掉本雅裡失汗的兒子之後,拿火赤來換大批牛羊、才是正常的做法,瓦剌人韃靼人都很了解對方。

相比挑起了大明朝廷的憤怒,火赤覺得、損失點牛羊十分劃算。

然而,現在事並沒有像預料中一樣發生,火赤境非常麻煩。最危險的地方在於,漢人怎麼會想到調兵來救?他們是不是已經知道了火赤的謀?

火赤越想越覺得擔憂,心道:朱棣的二兒子怎會如此可怕?

就在這時,火赤才發現坐在對面的阿莎麗,正用審視與疑慮的目看著自己。火赤覺到,阿莎麗可能已有點懷疑自己。

阿莎麗見火赤抬頭,便道:“丞相不太高興?”

火赤不願意告訴,因為拿的兒子做可能會很生氣,並由此作出甚麼不可理喻之事。何況這個謀比較蔽,如今火赤並不能完全確實、事已經暴;多一個人知道,便多一分危險。

“半喜半憂罷。”火赤面無表,不急不慢地說道。

阿莎麗道:“喜是當然,大家死裡逃生,都很高興,看看周圍。憂又是為甚麼?”

火赤不道:“長遠看,明國有個太厲害的皇帝、卻年輕力壯,對我們絕非好事。朱二不是等閑之輩,回頭想想這次援軍的路程、速度,還有朱二獲得消息的及時,哪一樣是容易做到的?”

阿莎麗思索了片刻,輕輕點頭,算是勉強認可了火赤的理由。他們不再說話,繼續埋頭吃麵,然後回落腳的房屋休息。

Advertisement

明軍與韃靼人在肅州衛修整了一天,次日東行、進河西走廊腹地。一路上明軍的人馬逐漸減,許多兵馬都是從河西走廊調集的,此時先後回駐地去了。

負責安排此行的漢人文,繼續他之前的職

責,要求護衛帶著韃靼人去北平。護衛軍裡多了一馬兵,便是那個姓王的侯爵、以及他的部下。

……朱高煦派去西北的侯爵是王彧。王彧的奏報以加急快馬、送到河南行營之後,君臣數人便談論起了他的事。

在場的文武仍是那幾個位高的人。除此之外,皇貴妃沐蓁穿著一袍服,正在旁邊侍候朱高煦,也在興致地聽大夥兒說話。

高賢寧的聲音道:“寧遠侯悉地形,準確地找到了瓦剌人可能出現的地方,實乃聖上麾下之良將。若非王將軍在奏報中提到弱水,臣還不知道有這麼一條河流哩。”

朝廷大員當眾誇何魁四的爹,何魁四謙虛也不是、用了也不太好,他沉片刻,開口道:“瓦剌人要繞開哈衛(哈國)等關外七衛,還要有水源,確實只能大致循著弱水的流向南下,幾乎沒有別的選擇。不過聖上知人善用,當機立斷,方為製勝關鍵。”

朱高煦笑道:“朕至知道,何福曾先後幾次在西北帶兵,起碼比朕更了解當地實,極可能也比在座諸位都了解。因此這件事的關鍵,還是朕用了王彧,沒有用淇國公等三位大將。”

頓時王斌等人,皆面有恍然之

勳貴大將們在京師歇了很久, 之前他們都想領這個差事,丘福、王斌、韋達曾主請纓。但朱高煦最後選了王彧。

大明朝上下尊卑、等級森嚴,何福雖為西北總兵,但他是個侯爵;如果前往寧夏府的人是國公,地位就比何福高,很多事都能掣肘何福。王彧就不一樣,他也是侯爵,但論資歷威比何福差遠了。況且何福又有實權職在,完全可以在諸事上作主,保證何福能及時決策。

Advertisement

何魁四道:“此番援軍的運氣也是不錯。王將軍與家兄雖馬不停蹄,仍是遲了。幸得瓦剌軍不願強攻,圍困軍護衛長達四五日,方為軍增援延長了時日。”

朱高煦聽罷轉頭道:“很多事都要靠運氣,哪能次次神機妙算?無非就是事先掂量一下,萬一運氣不好、是否能承擔。”

他賭不改,但多年以來,總算是悟到了剛才的後半句話。

何魁四又恭維道:“若非聖上當機立斷,運氣也是無用。那時臣推測諸事,多出偶然、全無憑據,連臣自己也不敢盡然相信。唯有聖上有此氣魄,果斷裁決。”

已有了結果,朱高煦便輕松地說道:“有些事是偶然,有些道理卻是必然。朕權衡之後,賭一把也無妨啊。”

眾人陸續拜道:“聖上英明神武。”

朱高煦看到大臣們慶幸與拜的樣子,又看了一眼旁邊的沐蓁、見滿是仰慕的神,頓時他的心甚為愉快。不管怎樣,賭贏了總是好事。

他起道:“朕不去西北了,這回隻消實地巡視一番、九邊的東段況。待大河上的舟橋架好,咱們便先去彰德府。”

猜你喜歡

分享

複製如下連結,分享給好友、附近的人、Facebook的朋友吧!
複製鏈接

問題反饋

反饋類型
正在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