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狂熱小說 種田經商 伏波 第444頁

《伏波》 第444頁

伏波放下了遠鏡,冷靜下令:“三號方案,右路轉進。”

對于西洋艦隊出現在正面主力這件事,伏波并不驚訝,也早早就做了預案。這其實比突襲還要難對付,想要擊敗火力更強的敵船,最常用的是小船加正面攔截,利用火攻和艦炮的死角來克制對方的火力。然而有其他艦船作掩護,況就大大不同了,小船會被輕輕松松攔下,而想要爭取的正面敵,也不是那麼容易達的。

好在的戰略意圖也不是徹底擊潰敵軍,而是利用轉進,把敵人至設計好的圈套中。

“那娘們要逃了!”眼見赤旗幫的艦隊整右轉,避開了包抄的方向,直接向右逃竄,那群賊兵立刻興了起來,這可是打都沒打就要避戰啊,那幾艘青幫的船只還猶疑不定,竟然沒能立刻跟上去。

“他們人心不齊,追!快追上去!”有人高聲大喊,須臾,那幾艘青幫的船就被甩在了后,整個右翼不可避免的朝著斜前方偏移,死死咬住了赤旗幫的船隊。都是海上舟,自然是有些船快,有些船慢,叛軍也漸漸被拖了散的雁型陣,沖散了那幾條西洋船原本設定好的隊形。

如此一來,海面上就形了一個類似“不”字的陣勢,赤旗幫的船隊漸漸被拉了一字長龍,而叛軍則似尖錐,直對方腹心。就算分出的左翼沒法實施包抄了,也能作為后路,咬死了對方的尾

如此接戰,不是從中攔腰斬斷赤旗幫的船隊,就是迫他們斷尾求存,戰鼓和號角一時震天而起,兩支船隊越來越近,叛軍高聲囂,兩眼發紅,只恨不能立刻撲上去狠狠咬上一口。追擊戰嘛,打的就是個痛快!

Advertisement

然而另一邊,伏波已經下令:“敵軍前鋒進程,命令所有炮艦圈定目標,自主攻擊。”

若是冷兵時代的戰陣,的確已經落于下風,但是換熱兵就恰恰相反了。后世的戰列風帆船火力都配備在船舷兩側,唯有側向橫行的時候,才是最佳的攻擊位,也就是要占據“T”字的頭橫位。的船隊雖然沒有兩層的載炮甲板,但是火炮和經過培訓的炮手還有的。而那群賊兵,顯然不懂這道理。

隨著一聲令下,所有船上的炮手都進了備戰狀態,為首的炮長更是高高舉起了拇指,以眼觀測兩軍的距離,判定擊角度。

“頭兒,那些番子派人來了,說咱們隊形了,不能追的那麼急。”叛軍船上,有個傳信兵急忙忙來稟。這都追了半天了才傳來話,倒也不是他們怠慢了友軍,而是言語不通,實在不好通。

那大頭目嗤笑一聲:“他們懂個屁,這種大戰,靠的就是一時的戰機。再快點,別讓敵人逃了!”

若是正面戰,他可能還會依仗那幾艘番子的船,都追這樣了還怕個屁?鼓起勁兒再沖一把,就要直搗黃龍了!

然而話音剛落,就聽對面一聲震天的雷鳴,只見赤旗幫的船上冒出了大量濃煙,竟是開炮了。

離得這麼遠就放炮,這是怕什麼樣了,還真是個娘們。那大頭目半點不懼,甚至還有一的好笑,只覺赤旗幫也不過爾爾。誰料下一刻,他的笑僵在了臉上。

沖在最前的數艘船,已經是慘一片,麻麻的一片炮彈掃來,竟然有不了個正著。一時間桅帆傾覆,甲板開,更別提那些著挨著炮彈的,真是連個聲兒都沒發出,就了一團糊糊的泥。

Advertisement

這一簡直把叛軍都給打懵了,都是常年在海上作戰的,也跟過手,可是誰曾見過這樣的準頭和火力?而且他們到底有多炮啊,竟然能連續不斷的了起來,也不見停的!

那不斷轟鳴的炮聲,和越來越準,能奪人命的炮彈,是真讓叛軍放緩了追擊的速度。大頭目聲嘶力竭的喊道:“快!快讓番子的船出來迎敵!”

他們船上本就沒什麼火炮,就算有也沒人會用,多半也是靠離得近了瞎貓個死耗子,誰見過這樣的場面?恐怕也只有那幾條紅番子的船能應付一二了。

然而命令是下了,人家卻拒不執行,非說現在的陣勢不妥,得變兩軍齊頭并進,都打橫了,掩護他們到陣前才行。那大頭目氣得鼻子差點歪了,他們船上又沒炮,跟赤旗幫平著走豈不是要把腹背讓給人家打?還護送呢,你就是一個客軍,哪來的臉!

“給我停船,重新整隊!”被連續不斷的炮火摧殘,大頭目實在是不了了,只能命船隊放緩速度,打算分兵包抄。

那邊不是還有幾條青幫的船嗎?可以先派兵吃下,或是讓人跑去金山島,先攻打港口,嘗試登島。如果能把沈堵在島上,赤旗幫的兵馬恐怕就要轉過頭來救援了,難不那賤人還能放著郎不管?

等到他們擺好了陣勢,也就能讓番子的炮艦頂在前面,不至于被人家打的灰頭土臉的了。

如此安排,也得到了馬軍師和幾個頭目的肯定,就見叛軍的船隊一分為二,追著那幾艘青幫的船往港口方向去了。

“幫主,他們果真分兵了!嘿嘿,還是咱們的炮陣厲害!”李牛瞧見敵軍的向,心中那是得意萬分。這伙人還真在陣前分兵,肯定是怕了他們船上的炮啊!甭管那群炮手怎麼哭爹喊娘不想學數算,這玩意還真有些用。不說別得了,以后李家出來的,全都得打小學數算,聰明的全都挑出來當炮手才行。這火炮數量不同,打法可就天差地別了。

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托啦 (>.

猜你喜歡

分享

複製如下連結,分享給好友、附近的人、Facebook的朋友吧!
複製鏈接

問題反饋

反饋類型
正在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