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狂熱小說 軍事歷史 大明暴君,我為大明續運三百年 第1759章 一門四進士,父子兩探花

《大明暴君,我為大明續運三百年》 第1759章 一門四進士,父子兩探花

“陛下,這是此次加科的績,請陛下覽!”

劉宗周將名冊遞給了王承恩,心中是有些發虛。

“說說況!”

崇禎看著呈送過來的名冊隨口問了一句。

“陛下,此次參加加科的舉人一共是一萬七千六百五十七人,有三十四人或患病或其他原因未到參與。

優秀(九十分)、良好(八十分)、中等(七十)一個都沒有,及格兩百二十四人,五十分以上者六百二十一人,其余均低于五十分。

最高分數六十八點五八分,最低分數二十八點七九分,平均分四十三點六六分。”

“咦……竟然還有這麼多及格的?”

崇禎很是意外,前兩場考試,每場二十分,第三場是六十分,八道策論任選三道,每道二分,按照第一二場滿分算,三道策論平均得分九分,這已經是超出了崇禎的預料了。

他的預料是最高分能能及格就算是不錯了,想到這里,隨手翻開了名冊。

第一名,陳于泰,江蘇宜興人,六十八點五八分;

第二名,楊廷鑒,江蘇武進人,六十六點六三分;

第三名,劉同升,江西吉水人,六十五點三九分;

看著三人的信息,崇禎頭都沒有抬的問道:“查過三人的背景嗎?”

“回陛下,在信息核對完之后,臣就找錦衛李若漣指揮使查過。”

劉宗周說著,又遞過一份題本給王承恩,繼續道:“陳于泰,字大來,號謙茹,出顯赫的宦之家。

其父陳一教是萬歷二十九年進士,現任浙江學政,與秦翼明友好,周廷儒是他的姻親。

弟弟陳于鼎崇禎元年進士,族兄陳于廷萬歷二十三年進士,泰昌朝吏部左侍郎,后因忤逆魏忠賢被奪職,后其父喪,便歸不出。

Advertisement

陳于泰敏悟,好讀書,十五歲時即通經史。”

“楊廷鑒,字冰如,號靖山,崇禎三年鄉試,以才品為常州公認第一,聲名日噪。

師從萬歷朝禮部尚書孫慎行,副都史張清惠學習經史,刻苦鉆研。

楊氏世代耕讀傳家,以孝友名聞鄉里,為鄉民排憂解難,興辦教育,樂善好施,種種善舉頗為時人稱道。”

“劉同升,字晉卿,又字孝則,他的父親是萬歷十一年朱國祚榜的探花,他岳父是湯顯祖,其人文才出眾,兼通武略,且頗有。”

嘖嘖……

崇禎直呼好家伙。

也難怪這三人能為前三,還有如此的高分,拿不到這個高分那才奇怪了。

第一名的陳于泰,一門四進士,家學淵源。

姻親的周廷儒二十一歲就能中狀元,又在天啟朝玩弄權,那是絕對聰明之人,在蘇州磨煉的這幾年,能力還是有一些的。

單憑這些,絕對是所有考生中獨一檔的存在,其眼界、格局、所見所聞絕對是考生中頂尖的。

再說說第二名的楊廷鑒,家世雖然不如陳于泰,但他的老師孫慎行可是大有來頭,是開國功臣燕山忠愍侯、全寧侯之后,家中藏書那絕對富。

;而孫慎行的外祖父則是是唐順之,那可是集天文、地理、數學、歷法、兵法、軍事于一的抗倭名將唐順之。

第三的劉同升,乍一看差了一些,家世沒有第一名的陳于泰顯赫,也沒有第二名楊廷鑒的名師,但他也不算差,畢竟父親是探花。

而他的岳父湯顯祖,那家世比陳于泰家不遑多讓,從湯顯祖往上的四代,個個都是名人,且都是才氣十足的名人。

湯顯祖有兩個老師,一個是敢直接頂撞萬歷皇帝的、人稱九紫先生的謝廷諒,另一個是人稱近溪先生、泰州學派代表人的羅汝才,這二人都是進士出,沉浮場多年。

Advertisement

有這種家世的岳父提點,能差到哪里去?

“名單先放在這里朕先看看,明天的朝會確定錄取名單,當天將《會試錄》編訂完,后天上午,也就是十月初五上午辰時放榜,你們先退下吧!”

劉宗周三人臉上滿是古怪,剛剛還興趣滿滿,怎麼現在突然是這種態度?

但三人不敢多問,行禮之后退出東暖閣。

待三人離開后,崇禎轉頭看向王承恩:“大伴,傳李若漣來見朕!”

只是大半炷香的時間,值的李若漣就急匆匆的進了冬暖閣,不待行禮,崇禎將名冊遞了過去:“這份名冊是加科的考生名單,

你去查查五十分以上且策論分數在十五分以上的考生的信息,諸如家世、三代有哪些員、師從等等,大概五六百人,什麼時候能查完?”

“今天可以查個大概,考生一萬七八千人,前來看熱鬧的秀才、商人等等也有一兩萬人,各個地方的都有,能中進士的在當地都算是名人。

臣安排人去打探,再和禮部存檔的考生的信息相互印證,問題不大。”

“那就去吧,今天無論什麼時候查完,都即刻送往東暖閣,朕等著!記住了,實在沒法做到的,也要盡量將影響做到最小。”

“臣遵旨!”

李若漣心中一沉,立刻離開了東暖閣。

皇帝的態度很明顯,那就是此次的加科出問題了。

到底是考徇私舞弊了還是學子走后門了?或者錦衛看守的出題翰林們泄了考題?

但無論是哪一種,那都是在打他們錦衛的臉。

“媽的,你們最好期待沒有手干預科考,否則老子將你們祖宗十八代都給挫骨揚灰了!”

李若漣面帶殺氣的回到錦衛指揮使衙門,一條條令傳了下去。

Advertisement

穿著服的錦衛進了各個衙門和京的府中,便的錦衛和編外的錦衛散城中,在人群中打探消息。

一條條的報送回衙門,然后快速匯總著。

如此大的作,自然是引起了百的注意,尤其是劉宗周等負責此次加科的員們,心中滿是忐忑。

前腳出了東暖閣,后腳錦衛就開始調查考生信息,用腳猜都能猜到是加科出了問題。

一直到晚上子時前后,李若漣才抱著一摞的文本急匆匆的進東暖閣中。

猜你喜歡

分享

複製如下連結,分享給好友、附近的人、Facebook的朋友吧!
複製鏈接

問題反饋

反饋類型
正在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