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東疾步走出宮門,剛剛鉆進轎子,立刻掀開轎簾喚過追隨多年的老家人道:“快,去一趟禮部,請侍郎王華王大人來我府上飲酒斗詩”。
禮部侍郎王華,兵部主事王守仁之父,化辛丑年的狀元,是先皇弘治做太子時的東宮侍講學士,聲譽地位比之王瓊不遑稍讓。
兵部,非逢戰事時便是六部中最清閑的衙門,府庫司位于第二進院西廂房。大夏天兒的,關了窗戶悶得不上氣兒,開了窗戶那日頭又晃得厲害,許多兵卒雜役就躲出屋子坐在長廊下搖著扇閑聊。
一個穿著赤膊汗的役卒正唾沫四濺地講著今日菜市口的那樁奇聞:“聽說神機營的楊大人是北宋忠臣楊家將的后人呢,要說這楊家,那子就是比男人厲害。一馬高的砍頭臺,前邊一丈外還攔著繩子吶,這位楊夫人一個箭步就躥上臺去了,真比貍貓還輕。
徐尚書大怒,親自登臺監斬,嘿!人家楊夫人亮出一副畫來,先帝弘治皇上親筆繪的,就往丈夫頭頂一擱,這是先皇賜的東西,管你是王侯公卿,有福氣見著了怎麼也得恭恭敬敬磕個頭,誰敢砍上一刀?就這麼著,四個劊子手全傻了眼了”。
一個兵士聽的有趣,問道:“噯,其他幾位大人可沒先皇的墨寶護吶,楊夫人又沒護著他們,怎麼不先砍了?”
那赤膊漢子翻了翻白眼兒道:“你說吶?這是顧忌先帝墨寶有失,可不是下了圣旨單獨赦免楊大人,誰敢厚此薄彼砍一半留一半?其他犯的家人豈肯甘休?天下人怎麼看?刑部尚書還不面掃地啊”。
那士卒被一頓搶白,訕訕一笑不言語了。這幾個人圍著一張小方桌,桌上放著一個大號茶壺,六七只茶碗,那赤膊漢子說的興起,端起只碗來咕咚咚灌了幾口才發現拿錯了,不向旁一人歉然道:“哎喲,對不住王大人,小的錯拿了你的茶碗了”。
那位王大人就是兵部府庫司主事王守仁,三十多歲年紀,白面微須,有些南人面相,一雙眼睛雖不甚大卻極為有神,聽了赤膊漢子道歉他擺手笑道:“喝便喝了,有甚麼打?”,說著提起壺來替那漢子又倒了一碗。
這位主事也穿著赤膊的汗衫,看不出進士模樣。這位仁兄和以李夢為首的大明七子詩作畫、研究詩文,彼此從甚,但是到販夫走卒、雜役奴仆,也能聊得甚是投機,這些衙役們與他都是極稔了的,從不拿他當高人一等的員看待。
王守仁提起壺來倒滿茶水,微笑著看了眾人一眼,徐徐說道:“皇上龍大怒,為的是帝陵風水不好會損及國運,聽說皇上已決意遷陵,如此一來,勢必要加征稅賦。今日朝上三位大學士雖暫時阻止了此事,但有龍脈損的事兒在那擺著,恐怕加稅也是沒法子的事了。”
一個衙役說道:“那可不是,風水這東西可馬虎不得,龍脈事關大明國運,若真的到損壞那還得了?”
另一個衙役聽了憤然道:“什麼風水,現在老百姓日子都過不下去了,還想幾百年后的事麼?我兄弟開著一個小車馬行,專走京師通州這一路,也是個苦哈哈,一年賺下來的錢勉強能過日子,這一加稅,收就了,再說稅賦加了贏利有限,行腳商人肯租車馬行代步的也必然減,我兄弟正愁如何渡日呢,更別提那些普通百姓了”。
有個衙役搖著扇問道:“聽說楊大人就是為了能讓百姓們有個活路,才瞞下帝陵水的事兒,說起來,那還是個為國為民的好了。可是這風水也馬虎不得,王主事,你怎麼看?”
王守仁沉思一下,說道:“依我看,世間萬的存在都有它存在的道理,風水是一個存在,百姓也是一個存在,所以風水有風水的道理,百姓有百姓的道理。
如果說寸方土壤了破壞就會影響國運,那萬千百姓難以活命豈不更會影響國運?朱子說:去人,存天理。寄禍福興衰與風水,不是人麼?為了人置百姓生死與不顧,就是有違天理,兩相比較舍小取大,自然百姓的死活才是道理”。
眾人聽的連連點頭,一個衙役笑道:“王主事書讀的多,講出來的話也人信服,到底是格了七天竹子的讀書人,我們就比不得。”
眾差役聽了轟堂大笑,原來這王守仁自好學,年時崇信從道悟理,曾把道士請至家中求教,可那些道士哪懂什麼學問,除了念幾句講不通的死經以外,簡直說不出別的文字來,更談不到學問了。
老子的道教,是古九流之一,名列三教,是真正的哲學大家,但是如今的道士,雖供奉老子為鼻祖,其實多師從于漢五斗米教之張道陵,與老子的道義是完全不同的。
王守仁學無所獲,后來又隨大儒婁諒游學,開始相信朱熹的格知理,曾經對著家中一竿竹子悟了七天七夜,結果道理沒悟出來,卻了風寒病倒了,此事在京師傳為趣聞,盡人皆知,是以大家聽了這番戲謔都會心大笑,王守仁為人豪邁不拘,不以禮教自守,況且此事已多次被人取笑,聽了竟也隨之大笑,沒有毫不愉之。
一個差待待眾人笑聲稍歇,說道:“這麼說王主事是贊同楊凌楊大人的,聽說閣三位大學士也是保他的,如果王主事當初上了這樣的事,你會怎麼做呢?”
“我?”王守仁怔了怔,不由沉思起來:“君王、百姓、風水、社稷。。。。。。”這些事走馬燈般在他心里轉起來,過了良久,王守仁困的目漸漸堅定起來,靜候答案的一眾差衙役們雖未從他口中聽到那句大逆不道的話來,卻分明看到了他的回答,一時間眾人收了臉上的嬉笑,神都莊重起來。
*************************************************************************************************
楊凌獄、上法場的消息,嚴嵩都從同僚們口中聽到了,對于楊凌他是深為激的,但他功利心極重,帝陵風水案多朝中重臣都不上,他不過一介無名小卒,縱然上疏也救不了楊凌,還白白連累了自已前程,無所作為只求書生意氣的事他是不會做的,因此聽說楊凌被斬,他雖然極為難過,卻明智的連法場也沒有去。
但是韓娘以先帝墨寶阻止行刑、皇上將楊凌收押再審的消息一傳出來,嚴嵩的腦筋便又活絡起來。前些時候楊凌抗旨救妻,弘治遲遲不將楊凌收押,嚴嵩揣磨圣意是有心為楊凌開,是以急忙寫就一篇文章為楊凌大造聲勢。
這次皇上停刑再審,下旨勘陵,莫非又有甚麼深意在?嚴嵩接了旨意立即閉門不出,仔細琢磨其中道理。他皺著眉頭坐在桌前,眼神兒直勾勾的沉半晌,剛被接進京來的夫人歐氏見丈夫今日早早回來,一進了家門就端坐不語,忙沏了杯茶來,聲問道:“相公,今日可是遇上甚麼為難事了?”
嚴嵩對這位結發妻子極是敬重,見妻子沏了茶來,忙雙手接過,向妻子強笑道:“喔,沒什麼,今日皇上下旨勘察泰陵,派了三位欽差,為夫也是皇上欽點的三人之一,我只是奇怪,我是新仕的員,殿試時又沒有特殊的表現,翰林院中才子如云,皇上為何單單指定了我?”
歐氏聞言不由抿一笑,嗔道:“你呀,沒作時想著作,作了又想升,現在皇上重用了你,卻又胡思想了”。
嚴嵩連忙搖頭道:“夫人不知,天威難測呀,若是揣磨不圣意,皇上想讓你向左,你卻偏偏向右,哪里還有出頭之日?”
歐氏聽丈夫說的如此嚴重,也不蹙眉想了起來,沉著道:“相公,今日楊韓氏法場救夫,聽說是靠的先帝一副賜畫,莫非皇上也聽說你和楊大人有,才把這事到你手上,想讓你替他開不?”
嚴嵩頓足道:“為夫就是猜不圣上是不是這個意思,所以才十分苦惱呀,若說皇上是有意讓我攘助楊大人,可是傳旨的人可是沒有毫的點撥,傳了旨就回宮去了,我將旨意反復琢磨了多次,想猜不出其中有何喻意,若是皇上有意開他,多總該對我有所點撥才是。
歐氏道:“妾不懂國事,就從理上想呢,你說一個做兒子的大兒惱了一個人,尋了個罪名要打那人的板子,那人取了和這個孝順兒子的老爹往來書信攀,這個兒把板子寄下來,然后人重新查他的案子,是想替他開呢,還是仍要治他的罪?”
嚴嵩眼睛一亮,旋即便又搖頭笑道:“這比喻不妥,皇上那幅畫可比不得書信,先帝仁厚,賜過禮的臣子可多了,又不止是楊大人一個。。。。。。呀!不對,的確不同。。。。。。”。
嚴嵩忽地想起侍郎程文義說過的話,那幅畫是峭壁勁松圖,圖上有先皇親筆題字:森森千丈松,雖磊珂多節目,用之大廈,終是棟梁之材。這分明是先帝托孤一般的信任,對楊大人那是寄予肱之臣的厚呀。
嚴嵩握住歐氏的手,興地道:“為夫遇鈍,多虧賢妻提醒,我現在已明白圣意了,只是。。。。。。三位欽差,一位是兵部主事,還有一位是當朝的國公,職地位都遠在我上,為夫于公于私,都該攘助楊大人才是,可是恐獨木難支呀”。
歐氏嘻嘻笑道:“我的好夫君呀,皇上若有意為楊大人開,豈會選中你來主導此事,說不定人家那位國公爺和兵部主事早已得了皇上的諭了,你和楊大人有舊,朝中知道的人可不多。
但是皇上有錦衛、有東廠、西廠,聽說那些探子無孔不、好生厲害的,皇上能不知道麼?選你出來,只是為了堵那些大臣的罷了,這一趟呀,我看你只要裝聾作啞、扮個泥胎金菩薩,就算是合了圣意了”。
“泥胎金菩薩。。。。。。”,嚴嵩也覺得妻子說的甚有道理,只是忽地想到皇上用他,原來只是因為他與楊凌有舊,并非對他有所青睞,不有點悵然若失,那種猜明了圣意的喜悅,頓時也就淡了許多。。。。。。
*****************************************************************************************************
午門外,欽差儀仗已然列隊齊整,王守仁、嚴嵩彼此不,見了面攀談兩句,便各懷心思站在那兒候著國公朱剛。
“如今勢,帝陵遷則賦稅加,百姓苦而社稷不安,昔日方孝孺為持正統誅十族而不悔,如今我王家為江山社稷又何惜此頭”父親王華的話又在耳畔響起,王守仁想起那個計劃,心中不覺有些張。
他自好兵尚武,可是還從不曾上陣殺敵,親歷廝殺,而今日要做的事,無異于火中取粟,要冒著天大的風險,一旦事敗,謀劃此事的李東、王華滿門都有被抄斬的可能,以王守仁的定力,想及此事也不心中忐忑。
若要不加稅唯有不遷陵,若想不遷陵唯有證明金井不曾被人過手腳,李東無奈之下,請來摯友王華,曉以國家大義,與他定下了一個險計:瞞天過海調包計!
金井的土樣現存于禮部,而王華是禮部僅次于王瓊的最高長,雖然這金井土壤看管甚嚴,但以王華的份想要調包至有七把握。
最難的卻是王守仁,他是王華之子,同時也不是個迷信風水的酸儒,李東料定由王華出面必可勸得他共謀此事,但是難就難在勘陵欽差有三人,而并非王守仁一個,想要一手遮天換掉泰陵取回的土樣可就困難之極了。
李東與王華商議,要王守仁見機行事,隨攜帶一包土壤,待取了帝陵金井土樣后,找機會將土樣換掉,然后通知暗中跟隨的府中親信家人,由家人快馬趕在他們前邊回報李東、王華,二人只要一聽到王守仁得手的消息,立即赴禮部由李東纏住王瓊,王華負責換土,欽差之行,儀仗相隨前呼后擁,本來就極難避開別人耳目,而帝陵所在又不遠,當日便可往返,時間上也未必那麼從容。
所以王守仁的任務不但兇險,而且極其艱難。但帝陵形到底如何,就連李東、王華這樣博學的才子也不甚了然,那時既沒有帝陵可供參觀,更沒有帝陵的圖紙供人參研,李東能臨時想到這個點子,已是急智,實在無法制訂更詳細的計劃了。
王守仁想到這兒不嘆了口氣,國公一門忠烈,自洪武朝至今,已有三位國公死后封王,圣眷極隆。這一代的國公朱剛年紀雖老,人卻不糊涂,是個老人,王守仁可不敢保證能在他手里做下手腳,不但老國公若是不肯放水,功的希就渺茫之極,就是眼前這位瘦竹竿兒似的翰林,觀其言行舉止,似乎也不是簡單人。
王守仁想到這兒不扭頭瞧了嚴嵩一眼,不料嚴嵩也正眼瞧他,兩人目一,立即各自心虛地飄開,各懷鬼胎打著自已的算盤。
就在這時,一頂八抬大轎吱悠吱悠地來到午門,后邊跟著八名侍衛,轎子落地,管家一掀轎簾兒,扶出一個白發蒼蒼的老人,著蟒袍、腰束玉帶,走起路來一步三搖、巍巍,王守仁見了不大吃一驚。
今年過年時他還曾隨父親去看過這位老公爺,當時朱老公爺的第十四個玄孫在樓閣放炮仗,氣得老家伙提著撣子追著玄孫子滿大院的轉,那可真是健步如飛,怎麼才半年的功夫竟然蒼老這樣?
王守仁又驚又疑地急步迎上前去,深施一禮道:“守仁拜見朱老公爺,老公爺子一向安好啊?”
“甚麼?”老公爺聲如霹靂,嗓門兒倒夠大的:“別跟蚊子哼哼兒似的,我老人家聽不見!唉,歲數大啦,今年都奔八十的人啦,眼也花啦,耳朵也聾啦,我是看也看不見、聽也聽不著。。。。。。嗯?你是誰家的后生啊?”
“這老頭兒連我都不認識啦?”王守仁愕然瞧向國公,只見老家伙眼中狡獪的芒一閃,再仔細看時,仍是一雙蒼老渾濁的老眼正茫茫然地瞧著他。
王守仁見狀心中大喜:大事定了!他臉上剛喜,忽地瞥見嚴嵩正目轉睛地打量他們神,王守仁忙收斂心神心照不宣地重新施禮,也扯著大嗓門道:“守仁給老公爺施禮啦,老公爺一向可好啊?”
************************************************************************************************
PS:王守仁,大明三百年第一牛人,經歷代渲染已神人。云中岳堪稱明史專家,寫小說數十本均以明朝為背景,但獨獨了一個王守仁不敢寫,涉及他的事只敢借他人之口略略提起,而不敢著筆敘之,小關避無可避,戰戰兢兢,要罵您就罵吧,俺豁出去了!
大明初年風雲激蕩,注定要身敗名裂、被活活燒死的王,必須要走上叛天之路。恩怨愛恨,功過成敗,一切將會如何重演?
蕭兮兮穿越回古代,成了太子的小老婆之一。 本應該是宮斗的開始,可她只想當咸魚。 爭寵?不存在的! 咸魚才是生存之道,混吃等死才是人生真諦! 可偏偏, 高冷太子就愛她這一款。 …… 蕭父:閨女,你要爭氣啊,咱家可就指望你攀龍附鳳了! 蕭兮兮:不,我只是一條咸魚 宮女:小主,您要爭氣啊,一定要打敗那些綠茶婊成為太子妃! 蕭兮兮:不,我只是一條咸魚 太子:愛妃,你要爭氣啊,孤就指望你傳宗接代了! 蕭兮兮:不,我只是一條咸魚 太子:無妨,咸魚我也可以。 …… (1V1寵文,雙潔,超甜!)
睜開雙眼,降臨高武三國變身黃巾小兵,這是力量爆表的三國世界……呂布、趙雲。張飛,在原本歷史上就是萬人敵的猛將兄,如今武力直破天際,橫掃萬軍,崩山裂石都是等閒!還好我有金手指,能穿梭諸天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