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狂熱小說 穿越時空 回到明朝當王爺 0193 知音難妥

《回到明朝當王爺》 0193 知音難妥

楊廷和上次被他用個劉大棒槌愣是打斷了馬,陪著兩位老夫子一路凄凄惶惶地回到京城,又到老中青三代母儀天下的一通責難,帶著一肚子氣去兵部領了通關文諜,路經宣府時又把同科進士、宣府巡汪以孝也帶了來。

他先見代王,說明皇帝來到大同的真相,想集合眾之力將楊凌的氣焰打下去。正德能來大同,全是楊凌撐腰,若是他也改變主意,肯規勸皇帝回京,打斷馬的嫌隙楊廷和也懶得和他計較了。

誰料楊廷和苦口婆心說明來意后,張永卻迎上前去,左一句皇上有旨,奴才不敢不從,右一句率土之濱,莫非王土,皇上巡閱江山,天經地義,臉上陪著笑臉,卻把一切都推給皇上,就是不松口。

宣府巡汪以孝聽了氣就不打一來,他不在京城,張永任京營提督不過幾個月,為人又不象劉瑾那麼跋扈,相對來說低調一些,汪以孝不曉得他的厲害,沖上前來厲喝一聲:“臣子直直諫報國,你這閹貨多甚麼?”

砰地一記老拳打在張永臉上,張永豈肯罷休,兩人頓時扭打一團,楊凌本來還想息事寧人,只是和楊廷和等人上前解勸,彼此心中都帶著火氣,未說幾句,這勸架的也加了戰團。

代王氣得吹胡子瞪眼,早聽說京師的員給弘治老爺子慣得不象話,就在朝廷上演全武行,李東還曾經奪了武士金瓜,在金殿上追打壽寧侯,這事兒傳到仕林民間,卻被讀書人視作逸聞談,更助長了這種風氣,如今一看果不期然。

代王大喝一聲道:“豈有此理,統統給本王住手,你們都是朝廷一二品的大員,在這里大打出手統?”

Advertisement

宣府巡汪以孝向代王拱手道:“王爺,皇上初承大統、圣嗣未育,萬金之豈可輕易涉險?天子縱在門之前,也是警蹕四出,楊凌口口聲聲為江山社稷,卻將皇上當作棋子,輕率帶到這刀槍之地,萬一不測,博浪沙槌人之禍不遠矣。下怎能不心憂如焚?”

胡瓚那日迫于皇帝和楊凌之勢,不得不默許帝幸大同之事,但是心中對此一直極為反對,如今有了楊廷和這座靠山,自然也想勸得皇上早日回京。

他抖了抖皺袍,那被揪下來丟在地上的帽翅也不去撿,只帶著一邊帽翅兒向代王道:“此事還請王爺作主,皇上乃天下至尊,應崇正學、通言路、正名號、戒游幸、去小人、建儲貳,六者并行,可以杜禍,可以弭變,尊貴之軀輕涉險地,不如崇儉德、養仁心,垂拱而治。”

這里代王份最高,可是偏偏他說話最多顧忌,反不如這些外臣來的直率,他是皇室中人,干涉過多未免會遭皇帝忌諱,若置之不理,皇上真在他的地面上出了事,那他可是哭都來不及了。

代王清咳兩聲,正想措些溫和點的話兒勸勸這兩位欽差,楊凌已冷笑道:“養仁心?怎麼養仁心?像劉阿斗那樣樂不思蜀地養仁心?像李后主那樣風花雪月地養仁心?這兩個窩囊廢養仁心養得都亡了國!

強虜在側,天子不知兵、不尚武能行嗎?韃子皇帝就在長城外邊,馳馬箭親率大軍作戰,我們的天子如今尚在大同城中,你們就戰戰兢兢,忠還是溺?”

汪以孝強辭道:“我大明國泰民安,歌舞升平,一些不事農耕的胡人,偶逾邊境算甚麼心腹大患,此乃疥癬之疾,何必皇上為求結盟,紆尊降貴親至邊陲?”

Advertisement

這話說的胡瓚和楊廷和都臉上一熱,覺得有點兒虧心,楊凌聽了哈哈大笑,說道:“疥癬之疾?遠的不說,就說近幾年,弘治七年,韃靼擾宣府,圍赤城,殺戮百姓,奉義鎮全鎮被屠。

弘治八年,韃靼襲應州,擄丁壯三百余口,弘治九年,攻薊州,毀城外莊稼、林木,掠婦九百人。十年,侵肅州、甘州,掠騾馬牛羊數千,擄丁壯婦五百余口,老被殺者近三千人,尸橫遍野,清水為赤。同年,掠蔚州,毀村舍千余座。難民無數。”

“十二年......”

“十三年......”

汪以孝的臉大變,汗水涔涔而下,韃靼寇邊,是年年必來,而且一年比一年兇悍,擄去的牛馬婦人也一年比一年多,被殺的兵也從數百人到上千、上萬人不等,眼見韃靼勢力越來越強大,若睜著眼說瞎話,愣說他們不過是疥癬之疾,如何說的過去?

“十七年,韃靼攻萬全衛、白羊口,寧武關,花馬池等地,軍兵死逾數千,韃子又襲大同、宣府,先鋒沖京畿附近,殺掠百姓牛羊不計其數。而今年,更出鐵騎七萬,大舉侵,汪巡,這些事你視而不見,豈非禍國殃民?”

楊一清見胡瓚等人臉鐵青,便嘆了口氣,打圓場道:“楊大人,大學士等人的意思是,皇上乃宗廟社稷之主,征伐之事為輕,社稷為重,駕親征總是不妥。”

楊凌知道這位楊總制心下是贊皇帝出面與朵三衛結盟,分化瓦解韃靼勢力的,也看得出從長遠來說這其中的好

尤其是楊一清使了一招絕戶計,派了一支孤軍以彼之道還施彼,韃子沒有堅城高墻可守,沒有百萬士卒可恃,一旦被人侵進不設防的家門,禍害之深遠勝于大明百姓。

Advertisement

他在邊關拖住伯,消耗了他的錢糧兵馬,又按自已的計策分化了伯和火篩的關系,韃靼政權如雪上加霜,經此一役必定元氣大傷。這時與朵三衛結盟尤其顯得重要,有他們的挾制和配合,韃靼就會日漸衰落下去,而沒有機會和時間修復元氣,其深遠意義實是莫大,這個險是值的冒的。

從這一點上來說,楊一清是站在他這一邊的,只是他是李東一系的人,如今楊廷和是代表三大學士來勸說皇帝回京,他不便公開表明個人態度罷了。

想到這里,楊凌緩和了語氣,似對楊一清談話,其實卻是訴與楊廷和等人道:“王爺,諸位大人,方才我已詳述皇上此來之重要,皇上年方十六,多多歷練,才能為千古名君。

但凡明君,誰畏于兵事?漢高祖駕親征平叛陳豨、英布,唐太宗駕親征制服高麗,本朝洪武俘張士誠、滅陳友諒,哪一回不是駕親征?永樂皇帝親五征漠北,更不待言。

如今天子親至,只是向朵三衛示之以誠,不如此,遑論雄才大略?若長城以為榮,皇上藏于紫城以為是,世之英主何以名副其實?”

他舒了口氣,誠懇地說道:“王爺和諸位大人心憂皇上安危,下了然于心,待得了花當回信,在下一定親至白登山勘探地形、妥善置兵,保得皇上安全,請各位大人全皇上一片雄心吧”。

楊凌說完,向代王和楊廷和等人肅然深深一揖,幾人聽了面面相覷,楊一清、胡瓚意有所,楊廷和神猶豫,代王若有所思,只剩下汪以孝仍是怒目而視。

皇帝與朵三衛會盟,若領上十萬大軍,前呼后擁、浩浩,在離大同不過十余里的地方,自然不怕韃靼來襲,難就難在邊將屢次失信于朵三衛,大明在朵三衛眼中的信譽幾乎已然無存。

Advertisement

若大軍云集,花當和各部落首領豈敢來見他?要朵三衛也帶上數萬人馬,一來他們沒這麼多兵,二來一路上勢必難以瞞過韃靼耳目,所以攜來的士兵必不會太多,明軍能出登山的兵五千人已是極限,難怪他們如此擔心。

殿靜的一針落在地上都聽得見,楊廷和沉半晌,忽地嗔目大喝道:“楊凌,皇上若有些許閃失,莫怪本不講私誼,請了懿旨滅你九族!”

這句話聲俱厲,但話中之意儼然是同意了皇帝大同之行,楊凌聽了心中一松,面上不出喜。就在這時,外邊一個細聲細氣的聲音喚道:“王爺,大典吉時已到,請您至銀安殿舉禮”。

猜你喜歡

分享

複製如下連結,分享給好友、附近的人、Facebook的朋友吧!
複製鏈接

問題反饋

反饋類型
正在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