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千騎以席卷平岡之勢趕至老杜山防線,為首主將,赫然是以征南大將軍銜遙領兵部尚書的吳重軒,這員春秋功勛老將翻落馬,站在滿目瘡痍的軍營,握馬鞭,瞇眼不語。戰死士卒的尸都已搬空,但是地面上的跡依舊目驚心,足可見先前戰況的慘烈。
不遠四五位校尉模樣的軍中高層并排行來,居中披甲大漢手捧頭顱,在吳重軒前五步轟然跪下,泣不聲。吳重軒看到這一幕,臉沉,心翻江倒海,王銅山本是燕敕王用以制衡北疆兵馬的關鍵人,說到底,就是趙炳趙鑄這對父子不放心他吳重軒在北疆只手遮天,吳重軒這趟被朝廷招安,看似風,其實樹大招風,惡名昭彰的王銅山,原本將為吳重軒至關重要的一枚棋子,用以吸引離場尤其是清流文的注意力,為此吳重軒特意跟年輕天子建言,提出了一個連王銅山自己都意料不到的優渥條件,那就是要為王銅山封進爵,雖然暫不封侯,但是只等廣陵戰事結束,王銅山即可以侯爵和鎮南將軍雙重份坐鎮廣陵江以南的劍州一帶,掣肘制燕敕王的南疆兵馬,以防趙炳順勢北上。現在王銅山暴斃,不但朝廷西線了一員沖鋒陷陣的無雙猛將,對廣陵戰局影響極大,而且對吳重軒未來在朝廷的布局也是影響深遠,吳重軒如何能夠不咬牙切齒,恨不得將那個年輕藩王剝皮筋?
吳重軒看著那顆死不瞑目的頭顱,雙目圓瞪,面容猙獰。哪怕此時此刻親眼見到王銅山的腦袋,吳重軒仍是難免有些恍惚,憑借軍功和兵權在南疆無法無天的王銅山,那個一人一戟就能挑翻整座蠻夷部落的猛將,就這麼死了?說實話,不但吳重軒打心底不喜歡此人,恐怕連燕敕王趙炳和納蘭右慈都不喜王銅山,更不要說曾經親自刺殺過王銅山的世子趙鑄。但是這個世道就是如此現實,不管王銅山如何暴殘忍,但此人帶兵打仗的本事沒有半點水分,南疆蠻夷諸部極難馴服,經常反復,今日歸順明日造反就像喝茶吃飯,唯有王銅山這尊殺神在蠻夷中威最高,以至于每逢蠻夷叛,只要樹起王銅山那桿將旗,可謂風而降,以至于早年鬧出一個天大笑話,有位平叛將軍特意花了二十萬兩銀子派人跟王銅山借用了旗幟,去那窮山惡水平叛。燕敕王趙炳因此不得不把王銅山調北疆,故而南疆場無不將桀驁難馴的王銅山視為離的徐驍。
人死了,事已至此,吳重軒嘆息一聲,彎腰攙扶起那名對王銅山忠心耿耿的步軍校尉,寬道:“司徒校尉,本將必會為王將軍報仇雪恨,哪怕冒著被朝廷申斥貶的風險,也要調出五千步騎截殺徐年!”
那名手捧頭顱滿鮮的校尉沉聲道:“懇請大將軍讓卑職擔任馬前卒!”
其余幾名王銅山軍中心腹校尉也都一并抱拳請命道:“懇請大將軍讓屬下報仇雪恨!”
吳重軒面無表,心思急轉。眼前這些校尉和他們麾下兵馬,總計萬余,都是王銅山從南疆帶到北疆的嫡系,王銅山嗜殺不假,但是孤家寡人的王銅山向來不貪財,所有賞賜都愿意千金散盡,尤其是軍功上報燕敕王,從不克扣半點,甚至許多王銅山親手斬殺敵酋的戰功,也一并讓給部將,所以在王銅山手下打仗,升發財遠比在別部要快。尋常武將用人,用狗不用狼,除非自便是猛虎,否則就要擔心自不保,王銅山兇名赫赫,所以手底下多豺狼驍將。吳重軒其實一直很留心這撥能征善戰的校尉,原本想著王銅山一死,群龍無首,就該順水推舟跟隨他征南大將軍搏殺出個前程了,但是現在看來,未必能為他所用啊。
吳重軒拍了拍那名步軍校尉的肩膀,馬鞭指了指老杜山前線,“諸位只要攻下老杜山,廣陵道境任意你們馳騁,不但如此,只要有徐年的行蹤消息,都會第一時間通知各位,而且唐河李春郁兩部的騎軍,也會盡力配合你們阻截徐年。”
吳重軒瞥了眼王銅山的頭顱,“至于王將軍,等到你們攻破老杜山,我會跟朝廷上奏,只說你們主將戰死于老杜山,必定跟朝廷討要一個追封侯爵的恩賜。”
那撥校尉紛紛領命謝恩。
吳重軒率軍離去的時候,回了一眼那座軍營,然后對邊親軍統領淡然道:“傳一封令給李春郁,等到老杜山告捷慶功之時,讓他率軍夜襲,司徒玉山在的幾名實權校尉,一個不留。至于之后他能籠絡多兵馬,就看他自己的本事,同時告訴李春郁,如果他行事不力,王銅山舊部出現任何嘩變,就換由唐河來收編。”
那名親軍統領帶著一隊騎火速離去,這時候吳重軒故意放緩馬速,等到一名斥候模樣的輕甲青年接近,這才開口問道:“元公子,在你看來,假設發現行蹤,我軍需要出多人才留得住殺死王銅山之人?”
被吳重軒稱為元公子而不是軍中職的年輕人,也沒有毫其他校尉面對吳重軒時的局促敬畏,坦然道:“吳尚書不是開玩笑?而是很認真詢問這個問題嗎?”
兩名吳大將軍的高手扈從都流出不加掩飾的惱火神,他們對于這個來歷不明中途投軍的元姓年輕人早就不順眼了,手無寸功,但是架子極大,每次大將軍和和氣氣主與其說話,也是這副要死不活的神。
吳重軒倒是一點都不生氣,認真點頭道:“不開玩笑。”
暫時擔任游騎斥候的年輕人笑了笑,“三五千人未必夠,一萬銳騎軍還差不多。”
吳重軒嗯了一聲,然后疑道:“不是說那李淳罡重返陸地神仙境界后,在廣陵江畔也不過是一劍破甲兩千六嗎?難道說當代武評四大宗師,已經遠比甲子前的那幾位頂尖宗師要戰力暴漲了?竟然需要萬人圍殺才能建功?”
但是年輕人言語中譏諷意思頗重:“有些事不是這麼算的,且不說李淳罡的真實戰力有多高,歷數那些戰死沙場的武道宗師,無一不是死戰不退的‘蠢貨’,比如那個被徐家鐵騎踩泥的西蜀劍皇。在這之前,吳家九劍大破北莽萬騎,其實也是給追殺堵截得實在無路可退了,才不得不孤注一擲。王銅山在南疆號稱無敵手,無非是時無英雄使豎子名罷了,靠著一天生蠻力和金剛魄,自然能夠耗死所有天象境界以下的高手,程白霜嵇六安確實拿他無可奈何,可是只要往北走,比如換鄧太阿來試試看?我估計就是那位桃花劍神一兩劍的事而已,說句難聽的,哪怕是我與王銅山對敵,五十招他占上風,但是百招后王銅山必死無疑。”
此話一出,征南大將軍還算鎮定,兩名眼高于頂頗為自負的高手扈從都臉大變。
年輕人淡然道:“南疆?那里有個屁的江湖。天高地闊,可不是一口小井的風。”
這個曾經在東海武帝城默默打兩年的年輕人,如今已經由江改姓元,向遠方,“不妨實話實說,到了徐年那個境界,只要他想走,除非是曹長卿鄧太阿拓拔菩薩這三人,否則誰都攔不住,更追不上。所以我先前所謂的萬騎圍殺,其實是廢話。”
吳重軒沒來由慨了一句,“江湖高過廟堂,不是什麼舒心事啊。”
年輕人破天荒附和道:“總有一天,我們所站之地,無仙也無俠,江湖蛟龍盡為池中鯉。”
————
西楚皇城西北角有座湖,湖不大,但名氣不小,名稱更是有趣,就“江湖”,緣于據說小湖深不見底,水源與京城外那條廣陵大江相通。
有名素雅宮裝的年輕子坐在湖畔水榭中,四周無人,萬籟寂靜。
大概是被約束慣了,好不容易逃得清閑,就那麼了靴子盤而坐,沒有欣賞初春時分的旖旎湖景,而是前傾彎腰低著頭,在眼前整齊疊放有一摞摞銅錢,不同面值,不同大小,不同新舊,不同高度。
癡癡看著那些銅錢,神游萬里。
想起了很多舊事舊,比如那棟破敗不堪的小茅屋,比如那塊很小卻很綠的菜園子。比如當年背著沉重如山的書箱,一步步登山,那時候只覺得搬書如搬山。又比如之后讀書賺錢,每個字都是錢的覺,就要好很多了。
西楚現在的朝堂,雖然比起以往冷清了許多,但是當每天坐在那張椅子上的時候,就會發現最早那些還算純澈的眼神,已經沒有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些沉氣息,就像一段段朽木。是很后面才得知,朝堂上已經換了好幾撥人好幾撥新鮮面孔,不斷有世家弟子涌其中,于是父子同朝堂,甚至是三世同為黃紫公卿都開始出現。在那座金碧輝煌的大殿上,坐在那里,大殿經常吵架,文人和武人吵,文人和文人吵,依附在文人羽翼下的武人也會和武人吵,幾乎所有人都像是在為國盡忠,每個人的說法都正大明,所以每個人都顯得是那麼慷慨激昂,都沒有錯。
不懂。
老太師孫希濟越來越老了,最近幾次上朝甚至不得不坐在那條賜的椅子上。
而大殿穿武臣袍的人也越來越,陸陸續續趕赴戰場,陸陸續續又有很多人戰死、追封、謚。
還是不懂為什麼那些人,愿意死得那般毅然決然。就像不懂為什麼自己第一次坐上那張椅子的時候,那些白發蒼蒼的老人哭得是那麼傷心、欣和激。
很多事都不懂,但是棋待詔叔叔說只要每天坐在那里就夠了。
覺得這件事,能夠做到,而且告訴自己一定要做好。
今天坐在這里,云淡風輕。
此時,皇宮天空上方,有一群黃雀飛快掠過。
不知為何,一只黃雀瞬間墜落,啪嗒一聲輕輕摔在一座殿閣的屋脊上,鮮淋漓。
與此同時,邊那座“江湖”的一湖面,分明并無出現在水面,但偏偏濺起了一串極其纖細的水柱,然后很快歸于平靜。
在最近半個月,宮宦和宮們時不時都會發現路上會有一兩只飛鳥的尸,有些是如有箭矢貫穿,有些是被利割斷了翅膀,更多是直接摔一灘模糊。
更奇怪的是他們的皇帝陛下,在這個半個月很多時候都待在湖畔靜坐發呆,一開始會有銳林軍在遠守衛,但是很快所有人都莫名其妙到了一冷意,起先誤以為是倒春寒的緣故,但是每當宮門夜后他們離去,每當遠離那座小湖,明明已是沒有日頭的夜幕,本該到愈發寒冷才對,卻反而覺得溫暖許多。久而久之,那座不論風大風小始終水平如鏡的小湖,就顯得格外古怪,尤其是整座京城都開始傳出無數鳥雀墜落的傳聞,開始有歌謠傳遍大街小巷,說這是子當國的禍害,更有居心叵測的怪談在那里含沙影,說當今皇帝陛下其實是深山走出的野狐,活了千年,不過是披著人皮而已。最讓老一輩西楚民到悲憤的,則是那個在市井中言之鑿鑿的說法,說帝姜姒其實是曹長卿隨便找到的路邊孤,只是為了滿足曹長卿擔任帝師的私心,才扶植起來的傀儡。
一行三人在司禮監掌印太監的躬引領下,來到水榭外。
三人都姓宋,宋氏三代,宋文,宋慶善,宋茂林。
宋文與老太師孫希濟還有前朝國師李,都算是一個輩分的老人,如今執掌大楚門下省,宋慶善是當今禮部尚書,父子兩人都算是當今大楚文壇的領袖,與之前獨霸離王朝文壇的宋家兩夫子極為相似。至于宋茂林,就更是聲名遠播,尤其是當“北徐南宋”“徐姿宋章”這兩個簡單上口的說法,如春風一般傳遍大江南北,讓宋茂林一時間有種“天下誰人不識君”的氣象,因此在去年廟堂上才會有撮合宋家玉樹跟皇帝陛下的婚事,連一開始不太熱衷此事的老太師孫希濟,最后口風也有所松,曾經親自勸說在廣陵江主持水師軍務的曹長卿。
大宦正要出聲稟報,宋文笑著搖了搖手,眼神示意兒子孫子都留在臺階下,獨自拾階而上,站在兩側楊柳依依的水榭中,竟然沒有半點行禮的意思,不是宋文老眼昏花,而是老人明白一個道理,跪著跟人做生意是賺不到銀子的,這個道理,在二十年前宋文并不知道。
宋文輕聲開口道:“陛下,臣有些話不知當講不當講。”
那個姿容絕的年輕子無于衷。
宋文不得不承認,這名子即便不論份,僅憑的相貌,也確實值得自家嫡長孫為之神魂顛倒。就連清心寡很多年的老人自己,也有些“悔恨早生五十年”的小心思。
老人皺了皺眉頭,微微加重嗓音道:“陛下,恕老臣直言,如今大勢已經不在我大楚,姜氏國祚若想長存,就不得不借助外力……”
當轉過頭,將視線從那些稀奇古怪的銅錢上轉移,宋文與對視,竟然有些心虛。
宋文一咬牙,沉聲道:“不瞞陛下,時下不員不當臣子,竟然私自串通離兵部尚書吳重軒和南征主帥盧升象,不斷將我大楚的行軍布陣和兵力部署泄出去。在這種危殆時刻,老臣愿意為了我大楚山河,做那臭萬年的惡人……”
平靜道:“宋大人是想說你比那些人要稍稍忠心一些嗎?他們是墻頭草,倒向了離朝廷,而你們宋家更有風骨,選擇了燕敕王趙炳?”
宋文老臉一紅,更有滿腹震驚,為何連這等私事都被這個小娃娃知曉了去?
淡然道:“朕不但知道你們宋家選了燕敕王,還有吏部趙尚書私自派人給盧升象遞了信,工部劉尚書和禮部馬侍郎選擇了投靠吳重軒。”
既然打開了天窗,各自都是說的敞亮話,宋文也就顧不得那張老臉了,站直了腰,捋須笑道:“只要陛下答應老臣……”
不等宋文說完,帝姜姒就揮揮手道:“你走吧。”
宋文紋不,冷笑道:“陛下,難道你還以為現在的西楚還是去年的西楚嗎?敢問寇江淮何在?曹長卿又何在?!陛下你現在愿意退一步,那燕敕王趙炳便答應你還能做十年皇帝,將來面面禪讓退位給他或是他的兒子便是。”
只是低頭看著那些銅錢,“你們活你們的,開心就好。但如果覺得曹長卿和呂丹田都不在京城,就可以為所為,就可以迫我做什麼……”
宋文笑容玩味道:“老臣豈敢,世人誰不知陛下是劍仙一般的高手。”
突然皺眉頭,臉發白。
臺階下的司禮監掌印太監軀抖,低頭不語。
宋文重重吐出一口氣,走到水邊,向江面,“這個時候孫希濟差不多也死了,而陛下你的氣機也差不多潰散了。如果不是老臣還念著先帝的分,今天就算讓這座皇宮姓宋,又有何難?”
老人微笑道:“當然,西楚姓什麼不重要,甚至以后天下姓什麼都不重要,因為不管皇帝如何流做,都缺不了我們宋家。”
的臉恢復平靜,甚至懶得抬頭,只是看著那些銅錢,不易察覺地撇了撇,了鼻子。
沒有害怕,也沒有擔心。
只是有點委屈。
喂。
我見不見你是一回事。
但是你來不來是另外一回事啊。
所以。
你在哪里?
————
西楚京城大門,突然有一陣清風拂過。
清風拂過大小十二門。
當那襲影驟然在皇城大門外停下,大袖猶在輕盈飄。
城門上下的披甲守軍一個個目瞪口呆。
那個英俊極了的年輕人,雙手攏袖,腰佩雙刀。
這個年輕人做了一件事,他捧起雙手在邊,喂了一聲。
好像在告訴誰,又好像就是在告訴整座京城,告訴整個大楚。
我來了。
我就在這里。
我從西北來到了東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