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5032章 劉洎:這個責任我不背
劉洎有點發懵,小心翼翼問道:「陛下,未知令微臣將這些奏疏取來,所為何事?」
他不知發生了什麼事,但只看房俊二話不說將一個偌大罪名扣在他頭上,下意識的就想掙出去。 想知道後續發展,請訪問st🔑o.c🌽om
李承乾瞅了他一眼,心中鬱悶,對房俊道:「你給中書令說說。」
「喏。」
房俊遂將馮盎有可能瞞病危之事娓娓道來,末了,嘆息一聲,道:「馮盎這些年恭敬順服,可千萬別以為他是什麼善男信、心慈面,那是一頭真正的猛虎。大丈夫立於世間、博取功名,所為無過於封妻蔭子、脈傳承而已,一旦其誤以為朝廷在其爵位傳承之上含糊其辭是有意在他死後收回馮家在嶺南的權力,極有可能鋌而走險。屆時嶺南局勢糜爛,縱然最終朝廷能夠平滅叛,可嶺南之地烽煙、遍地狼藉,對於國勢之影響無可估量。」;
將劉洎一臉驚詫,提醒道:「最為嚴重是此事對那些歸順、附於大唐的外族,朝廷能如此對待馮盎,就有可能如此對待他們。別看那些酋長、可汗一個個能歌善舞、乖巧如綿羊的模樣,可一旦得知其爵位、權力、甚至於財富不能傳承下去,便會各個化虎狼,漠北、西域局勢盪,不得安寧。」
劉洎張張,看看房俊,又看看李承乾,卻不知說什麼好。
他明白了陛下與房俊的意思。
馮盎上書試探皇帝之心意、中樞之政策,看看能否使得馮家世代安富貴,即便出大部分權力也在所不惜。可陛下未能察覺馮盎奏疏之中的試探之意,略的駁回了馮盎的請求,並且溫言、讓馮盎再接再厲再干二十年……
究其本質,這件事未必都怪李承乾心,畢竟誰能知道馮盎重病纏、命不久矣?
按照正常流程,大臣想要辭職、謝任,皇帝是一定要挽留一番的,如果這邊大臣上書辭職、那邊皇帝馬上答應,那就是這位大臣早已被陛下厭煩得不得了,未有挽留之程序,這位大臣面盡失,淪為天下笑柄。;
可馮盎卻是在臨死之前試探陛下,他不敢實話實說,因為不能確認陛下、朝廷之態度,萬一其病危之事被朝廷得知,焉知朝廷不會趁機將馮家勢力於嶺南之地一併剷除?
現在陛下心,拒絕了馮盎的請求,極有可能導致馮盎誤會。
後果嚴重。
此事與他劉洎無關,因為他也不知馮盎病危,當初陛下批覆完馮盎的奏疏之後由中書省審核了一遍,確認無誤,這才將皇帝的詔令發往嶺南。
即便有責任,那也是陛下的責任。
但房俊的提醒令他明白,若此事之責任在陛下,不僅嶺南馮家有可能造反,諸如阿史那思、阿史那忠、契苾合力、執失思力、阿史那社爾、甚至新羅王等等都會心生惶恐、離心離德。
大家歸順大唐,不就是想著世世代代延續自己的權力、富貴麼?;
如果自己死後整個家族被大唐棄若敝履,子孫不能承襲爵位、富貴,那他們為了大唐征戰四方、忠心耿耿又有什麼意義?
都得造反啊。
所以,這個責任無論如何都不能發生在陛下上。
可責任總是存在的,總得有人承擔起來。
中書省是負責審核皇帝詔令的,皇帝所批覆的一切文牘、奏疏,都要經由中書省之核查,確認無誤之後,才會詔諭天下。
中書令被稱為「宰輔之首」既是由此而來。
那麼他這個中書令就是最佳之「責任人」……
他倒不是不願替陛下背這個黑鍋,此亦人臣之擔當,可問題在於一旦承擔這個責任是必須要有罰的,而罰的結果是他這個「中書令」極有可能被罷免。
即便陛下心生愧疚袒護於他,滿朝文武也會對他予以彈劾。;
真以為史臺那些史們是吃乾飯的?
可若是不背這個責任,不僅於人臣之禮不合,又會使得陛下惱怒……
劉洎心慌意,急中生智,霍然起,怒視房俊戟指怒叱:「汝乃太尉,位極人臣,豈不聞漢文帝力擔災禍之舊事?此事錯在陛下,由臣下承擔乃臣之本分,可如此一來便將陛下置於昏聵之地,其心可誅!該殺!」
房俊一臉懵然,「漢文帝力擔災禍之舊事」又是什麼事?
他不知道啊!
劉洎頓時一臉蔑視,怒哼一聲:「世人皆言太尉詩詞雙絕、書法蓋世,殊不知不過是仰仗天賦欺世盜名而已,連史書都未讀幾本,卻背負文人之名,簡直恥!」
眼見房俊就要發怒,李承乾趕手將其拽住,一臉愧道:「二郎莫要胡鬧,中書令之言猶如當頭棒喝,是朕想岔了,既然是朕犯下錯誤,自然要一力承擔,豈能推給臣下呢?此明君所不為也!」;
房俊順勢坐好,他雖然不知劉洎所言「漢文帝舊事」到底是什麼事,但可以看出必然是對於皇帝諉於臣下於禮不合,遂勸道:「道理的確不對,可陛下也要為大局著想,一旦此事由陛下承擔,頃刻之間天下盪,後果堪虞啊!」
劉洎哼一聲,厲聲道:「房俊,汝若執迷不悟,執意使陛下陷不利之地遭天下攻訐,吾今日便與你同歸於盡,免得汝蠱陛下、禍朝綱!
房俊也怒氣發,「砰」的一拍桌子,怒目相視:「今日你若不把話說明白,咱倆便在陛下當面簽下生死契書,而後去太極殿廣場之上決鬥一回,生死勝敗、各安天命!」
劉洎:「……」
頓時愣在當場,而後看向李承乾,發現陛下也一臉驚詫的看過來,兩人四目相對,繼而一臉怒氣不翼而飛,面容搐著手指著房俊,終於忍不住,捧腹大笑出聲。;
這廝妄稱「詩詞雙絕、文武兼備」,居然並不知「漢文帝力擔災禍之舊事」到底是什麼事……
簡直文盲啊!
李承乾哭笑不得,拉住房俊的手將其摁在椅子上,解釋道:「秦朝時有『祝』,掌管祭祀祝禱等事宜,而『祝』中有一職務稱為『祝』,此類員負責與上天、神靈通,一矣天下發生災禍,便應昭示天下,請君王自省、改過,但因『祝』皆君王心腹,故而發生災禍之時常常將發生災禍之責任由君王轉移至臣子上,由臣子承擔君王之過錯……漢文帝時,言稱『禍自怨起而福繇德興,百之非,宜由朕躬。今袐祝之移過於下,以彰吾之不德,朕甚弗取』,遂將『祝』一職廢黜。」
房俊這才恍然。
「天人應」之道並非董仲舒所創,只是由他發揚大而已,其實古已有之,一旦天下發生災禍便被視為上蒼降下警示,要麼君王昏聵、要麼臣子佞,必須對天下人有個代。;
君王被視為昏聵之後果極大,所以諸多君王將天降警示之責任推諉於臣子,由臣子承擔其過,漢文帝則認為不妥,臣子皆忠於君王、故而臣子犯錯導致天降警示,實則亦是君王之過,要主承擔責任……
故而,劉洎要讓李承乾主承擔錯誤,不僅避免了「諉過臣下」之罵名,更能向天下人昭示「聖君在位」,將李承乾比之漢文帝。
當然,劉洎是真心認為李承乾可比肩漢文帝,亦或單純不願自己承擔責任,那就唯有劉洎自己可知……
但劉洎既然將漢文帝搬出來講道理,不管李承乾怎麼想,這個責任都必須他這個皇帝來背。
否則便是「諉過於下」之昏君,更將房俊置於「今袐祝之移過於下,以彰吾之不德」的佞臣……
劉洎拜倒於地,大聲道:「非臣不能擔此責任,實不能使陛下天下之攻訐,太尉唆使陛下走歧途之居心,臣不能為之!」;
房俊生生氣笑了,你自己不願替陛下背負責任,那不背就好了,何以引經據典裝模作樣,還得將我置於「佞」之地?
文人之臉,可惡至極。
乾脆不予理會,看著李承乾問道:「關於張氏父子提請鑿開大庾嶺、通南北之事,陛下以為如何?」
李承乾頷首道:「此事影響深遠,實乃曠世之諫,一矣功,則嶺南再不複方外之地!之前所慮者馮盎之阻撓,朕可即刻擬定詔書、明發天下,準予馮智戣繼承其父之耿國公爵位、高州總管職,如此,既能安馮盎,又能使其支持鑿開大庾嶺之工程,一舉兩得。」
房俊想了想,提議道:「馮盎次子馮智戴在長安,其上有當年高祖皇帝任命之春州刺史,只不過是虛銜而已,何不由虛轉實,使其前往春州履任?且馮盎生有三十餘子,陛下襟如海、寬厚仁和,自是不好厚此薄彼,可在馮盎之子當中擇選一些傑出之才,任職於嶺南各地,想來馮盎自是皇恩厚重、激涕零。」
劉洎只覺心底冒著寒氣,說什麼皇恩厚重?這不就是「推恩令」嘛!
呂布闖入一道傳送門,意外來到都市,帶著各種寶貝返回三國。玉米、地瓜、花生、土豆、辣椒...三國的渣渣們,你們見過麼?我的地盤上,已經開始批量生產啦!啥?我要被吊死在白門樓?不存在的,我已經看過三國演義了,我會把曹操打出屎來。打不過咋辦?別急,我有一桿AK47,可以橫掃古戰場...
穿越成了劉禪,一開始就來了一場驚心動魄之旅,被趙雲帶著在長阪坡來了個七進七出。今生我為劉阿鬥,還要不要人扶了?劉禪慢慢發現他走的還是挺穩的,貌似他的便宜老子劉備,二叔關羽,三叔張飛這些纔是需要人扶的。於是乎年幼的劉禪就擔起了重任,扶著扶著,便漸漸為大漢扶出了一條康莊大道,三國爭霸,蜀漢為雄!
雇傭兵穿越到即將在白門樓被殺的呂布身上,逆天改命反敗為勝,靈魂和肉體融合,讓他一夜之間回歸少年風華。多年沙場經驗,少年無窮力量,試問天下誰敢相抗?
東漢末年,一個王朝行將就木。一場傳染烈度極強,癥狀奇怪的瘟疫讓這個亂世進入末世。倖存的三百多萬人口散佈在大漢王朝六百多萬平方公裡的疆域內。 試看,一個兩世之人,一個王朝,一個民族,成百上千的梟雄豪傑,三百多萬末世亂離人將在這末世之中如何選擇自己的命運
趙錚意外穿越,成為趙國大皇子。 本該是世間最大的二世祖,風光無限。 開局卻淪為階下囚。 受人誣陷、欺淩、無權無勢,更要被置於死地! 麵對這悲慘處境…… 趙錚表示,彆慫,就是乾! 既然彆人處心積慮想治他於死地。 那趙錚隻好踏著他們的屍骨,步步登天!
兵荒馬亂的世道,趙康一朝穿越成乾國九品縣令。 胸無大志的他並不想爭霸天下,只想當個混吃等死,為非作歹的土皇帝。 於是在元江縣出現了許多奇奇怪怪的東西。 老八洗浴城、二狗情感慰問所、張三養生保健店...... 直到有一天女帝微服私訪元江縣...... 趙康:「陛下您聽我狡辯,我真的只是想要解救失足婦女啊! “ ”那鋼管舞呢!” 趙康:「那是藝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