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狂熱小說 穿越時空 穿越之細水長流 第127頁

《穿越之細水長流》 第127頁

一想到將來的四個親孫,都只有幾畝地,甚至幾個人才分一個山頭,而王氏肚里那塊還好壞不知的塊,卻能有幾百畝地,于氏嫉恨得指甲破了自己的手掌心,也不自知。

郭氏端著碗立在堂屋門口又呆了一尊雕塑––王氏有了子,老北莊就再也和自家沒關系了。

李滿園先前在屋里瞧到李滿囤進宅時提著籃子,便就一直留心上房靜。后見到郭氏拿著碗站在堂屋門口聽,便就知道有事。幾乎立刻的,李滿園也到了堂屋門口,然后,便也了一只呆––他肖想了兩個月的老北莊沒了,他大哥李滿囤要有后了。

說好孩子和房子的事,李滿囤跟李高地告辭,李高地難得的看了王氏一眼,然后囑咐李滿囤道:“王家的既有了子,你以后就讓好生在家養著。”

“這冰天雪地的,了腳,可不是玩笑。”

“馬上過年,親戚間,我替你說一聲。”

“拜年啥的,你就只帶著紅棗去吧!”

李高地這是真心為李滿囤著想,李滿囤激不盡,自是應了。

“對了,”李高地想起一樁事,問道:“族里讓我問問,你年下有豬賣嗎?”

李滿囤:“嗯”

李高地:“你知道,咱族里有幾家,原先只養了一頭豬。”

“沒想,今年枸杞剩錢,家里又分了家。”

“這便就要買豬過年。”

李滿囤想了想問道:“要幾頭”

“三頭。”

“行,”李滿囤點頭:“回頭,我和莊頭說一聲,讓他送三頭豬來。”

Advertisement

說完話,李滿囤一家出了堂屋,屋外,已經沒有了郭氏和李滿園的影。

李滿園回到廂房,獨自悶氣,錢氏瞧見也不敢問,自去準備午飯。

郭氏回到廚房,心里也是空落落的,但午飯不能耽擱,還得打起神來做飯。

族人要豬的事提醒了李滿囤,他臘月里,還有個十一頭豬的年例。

將王氏和紅棗送回家,李滿囤鎖了門,獨自去老北莊。

見到余莊頭,李滿囤說起族人要買三頭豬的事,余莊頭自是滿口答應。

“知道了,老爺”余莊頭答應道:“我下午就送三頭豬到老爺族里去。”

看到李滿囤點頭,余莊頭又問:“老爺,您其他的八頭豬,有安排嗎?”

李滿囤:“我準備留一頭家吃,其他七頭都給賣了。”

余莊頭:“老爺,您這七頭豬能賣給城里鋪的張屠夫嗎?”

李滿囤:“嗯”

余莊頭:“往年,小人們的豬,都是賣給張屠夫。”

“今年,小人們都托老爺的福,家家都要殺年豬,竟沒人賣豬給張屠夫。”

李滿囤一聽就明白了,當即道:“行,這七頭豬,就賣給張屠夫。”

賣誰不是賣呢?

幾句話,李滿囤就理好了十一頭豬。

傍晚,余莊頭給李滿囤送來了十頭豬的豬錢,22吊錢。同錢一起捎來的,還有兩張硝好的綿羊皮。

為了趕上春節節禮,第二天一早,李滿囤就趕帶著兩張皮子進了城,來找沈鞋匠。

沈鞋匠,瞧見李滿囤送了羊皮過來,立刻收了羊皮,然后把做好的兩雙靴子和一頂帽子拿了出來。

Advertisement

李滿囤瞧那帽子外蒙的布面是與他大氅一樣的黑布,當即就滿意了三分。他把帽子戴到頭上,然后把帽子兩側的耳朵下的帶子在下,冰冷的臉頰立覺到了暖意。

“合適,真合適!”不必照鏡子,李滿囤就滿意的值點頭。

沈鞋匠聞言也是趾高氣昂:他就是個做裳的天才。看看,這帽子,他做得多合適!

李滿囤將兩雙靴子試了試,確認沒啥問題,然后又約好三天后來取另一頂帽子,便即就離開了沈家鞋鋪。

目送李滿囤背影消失,沈鞋匠使兒子拿出一起做好的一雙皮靴和一頂帽子擱到了貨架最醒目,然后又出一張紅價目表:

“年尾酬賓

小店新品綿羊皮靴,一雙壹吊錢

新品綿羊皮帽,一頂500錢

來料加工定做

皮靴一雙400錢

皮帽一頂200錢”

一張皮子能做四雙皮靴和兩頂皮帽,沈皮匠拿兩雙靴子和兩頂帽子的工錢換的兩張皮子,能做8雙皮靴和4頂帽子,足足十吊錢。

沈皮匠能堅持專業制鞋四十年,就是因為這行利潤夠大,比制大多了——制,幾乎人人都知道做一件服需要幾尺布,而制鞋,則是他說多就是多有人質疑。

第68章 臘八粥

眨眼進臘月。臘月初一, 余莊頭一早就給李滿囤送來了鋪子開業十八天來的加工費收益和所賣稻谷和玉米的糧食錢29吊4串錢, 其中,加工費16吊8串錢, 糧食錢12吊6串錢。

Advertisement

送走余莊頭,李滿囤習慣的想喚王氏收錢,忽想起王氏有了子, 便即就自己搬了錢箱。

錢箱里有先前二十來吊的箱錢,又有十來吊賣枸杞的錢,還有賣姜的十吊錢,賣黃花的十來吊錢,再有賣豬的二十二吊錢, 現再加上鋪子送來的近30吊錢,這箱子里竟有百十吊錢, 分量著實不輕。

搬著一大箱子錢, 李滿囤不又想起元寶的輕便,心說:早知如此, 這元寶實在該省著才是, 不然,去錢莊換銀,一吊錢要收50文的費用,這110吊,想換銀子,還得1吊1串錢呢!

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托啦 (>.

猜你喜歡

分享

複製如下連結,分享給好友、附近的人、Facebook的朋友吧!
複製鏈接

問題反饋

反饋類型
正在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