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狂熱小說 穿越時空 穿越之細水長流 第134頁

《穿越之細水長流》 第134頁

從城里醬菜店咸鴨蛋供不應求就知道了普通百姓多能有個便宜的新鮮菜

街面上紅薯10文一斤,而紅薯條加工比紅薯要麻煩,故在李滿囤說完條的加工方法后,余莊頭問道:“老爺,這條賣多錢一斤啊?”

李滿囤笑道:“三十文!”

經過了八爪鰲的暴富,李滿囤多明白了貨賣識家的道理。故便給條開了這個足有白面三倍的價錢。

“三十文”余莊頭驚呆了。這紅薯做的條賣出價,這能有人吃嗎?

“貴嗎?”李滿囤學紅棗當日十兩銀子賣一壇黃金醬的口氣道:“城里四海樓最便宜的一盤炒菜也得50文。”

“一斤條可以炒三盤,這便就是150文。”

“市面上一個咸鴨蛋五文,而四海樓切開裝了盤子,價錢就了15文。”

“價錢立馬就翻了三倍。”

“所以,咱們這個條參照咸鴨蛋算,合該賣50文錢一斤才對。”

“咱們開價30文還是賣便宜了呢?”

賬還能這麼算余莊頭今天可算是開了眼了。

余莊頭心里覺得不妥,偏卻尋不到理由,一時就啞了口。

李滿囤以為自己說服了余莊頭,便得意洋洋地家去了,徒留下余莊頭原地發懵。

雖然直覺不妥,但老爺的話卻還是得聽。于是余莊頭安排人做了條后便就尋了城隍廟前幫人代寫春聯的東街秀才給寫了張“新貨上市紅薯條 30文一斤”的紅紙,留待到鋪子里。

“紅薯條是啥?”東街秀才一邊疊紅紙一邊好奇問道。

Advertisement

“就是紅薯,然后切條狀。”

“紅薯,這麼貴”東街秀才驚訝了。

不比其他兩耳不聞窗外事的讀書人,東街秀才見天的在街面上討生活,自是知雉水城的價。

余莊頭被秀才問得臉紅,只能支吾道:“一般的紅薯燒煮出來都是大塊的,吃起來沒味。”

“我們店賣的條,是加工過的紅薯。”

“這個,切薄長條,嗯,極費工夫。”

“這貴的都是工夫錢。”

憋了半天,余莊頭總算憋了個像樣的理由。

東街秀才聽明白也就不問了。他生意好得很,寫好了余莊頭要的紅紙,便就招待下一個客人去了。

余莊頭拿著紅紙回到店鋪和他弟商量了半天,勾兌好客人可能提出的問題方才把紅紙到鋪子外。

正是辦年貨的時節,市面上人。有那路過的行人瞧到李家糧店外的紅紙便就駐了足,然后就為“條”這兩個新鮮字所吸引,進店詢問。

雖然紅薯一斤賣三十文有些貴,但問得人多了,便總有幾個好奇心重且不差錢的主顧愿意買個半斤八兩的回家去嘗鮮。如此半天,鋪子竟也了十一二斤的條。

嘗鮮的人回家后多數都炒了條做晚飯,然后大都便覺得有所值––炒條的味道和口都強原來的炒紅薯太多。

嘗鮮的人中,有那勤勞能干的便想尋著自己做,而其他大部分人,一看那條切的比自家家常吃的面條還輕薄寬長,便知這是自家人所沒有的手藝,想吃便只能市買。

一斤條炒三盤,這樣算下來,一盤炒條十文錢,本錢倒是與先前十文一斤但炒一碗就得一斤的紅薯相當。所以,這年下擺席,倒是把原先的紅薯條合算:一則條味道好,二則條價貴,請客時說出來也有面子。

Advertisement

這年頭舍得買三十文一斤紅薯條家吃的都有錢且還都會算賬,故從第二日起李家糧店的條生意便就有了起,而到了第三天就供不應求了。

自從賣了條,糧店冷清下來的生意擱年前最后十來天,又了一回––李滿囤不僅以白面的三倍價銷盡了自家的紅薯不說,還讓老北莊的莊仆們拿紅薯調換了不白面,過了一個富足年。

這一把生意,李滿囤把自家的1000斤紅薯做條,凈得了4吊錢,莊仆們幫忙加工也得了2吊辛苦錢。而莊仆們也從自己口糧中拿了兩萬斤紅薯加工四千斤條,賣了120吊錢,其中,扣掉20吊的糧食錢和60吊的莊子出息,竟也得了40吊的辛苦錢。莊仆們重新拿錢買了兩萬斤紅薯做口糧,然后每家竟還剩3吊多錢––相當于莊里每戶都得了三間裝瓦房的材料錢。

今年老北莊的11戶莊仆家家殺了豬,存了夠吃一年的臘,家家買了一匹布,一家老小都能得一件新,而現在,甚至,還幾天就攢夠了建房的磚瓦錢。

莊仆的日子啊,從來都沒這麼有盼頭過!

李滿囤得了這六十四吊錢的后果就是他家的錢箱滿了,他只得把另一只箱子也挪出來做錢箱。

或許,李滿囤想,年后,他還得去城里家店買兩只紅木箱回來裝錢才行。

王氏也經這紅薯一事,開啟了刨子,這個新世界的大門。于是,有一天晚飯,紅棗忽然發現面后,沒有拿搟面杖搟面,而是改拿刨子把面刨了下鍋––這天是臘月二十一,晚飯吃上了刨削面。

Advertisement

王氏做刨削面雖然沒有前世師傅們把面架脖子上削面作似拉小提琴一樣的瀟灑,但因為王氏為了面好刨,加了比往常手搟面很多的水,所以面條的這份勁道,卻與前世無差。

李滿囤特別喜歡刨削面這種咬勁十足的口,豬似的呼嚕呼嚕就拱完了一碗面,然后又讓王氏給添了一碗。

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托啦 (>.

猜你喜歡

分享

複製如下連結,分享給好友、附近的人、Facebook的朋友吧!
複製鏈接

問題反饋

反饋類型
正在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