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狂熱小說 穿越時空 穿越之細水長流 第266頁

《穿越之細水長流》 第266頁

李滿園在跑去岳家的路上經過他舅家所在的村子時,福至心靈地靈機一就跑他舅家報了信,讓一家子人明兒都去他家吃上梁飯。

李滿園的舅舅于正早知道今年外甥家蓋房,先前他還專門問過他妹于氏上梁的事,可于氏當時說不用。現見李滿園跑來請客,于正一時就有些發懵:明兒就上梁,這今兒下午才跑來報信,是啥意思?這上梁禮要怎麼備啊?

于正心里犯愁,上還是答應明兒一定去。

送走李滿園,于正趕地讓兒子上山去挖柏樹和萬年青,然后又讓人于趙氏打漿糊裁紅紙。

于趙氏聞言心里抱怨,里卻只是發愁:“當家的,這搖錢樹和萬年青好說,但這饅頭、糕團和粽子要咋辦?”

“現做都來不及!”

“我去族里問問,”于正也是沒轍:“看誰家有準備給親戚上梁的饅頭糕團,我先勻點來用!”

李滿園的岳家錢家,早知道李滿園要上梁,東西倒是都預備全了。現聽到李滿園送來的確切消息,立刻就架了牛車把上梁禮給拉了過來。

對于李滿園現在才來報信,錢家也沒多想——上梁是大事,挑個合適的日子可不容易。翻黃歷挑日子,結果發現擇日不如撞日的例子比比皆是。

錢氏看李滿園坐著自己娘家的牛車家來,一顆心就定了——這下,婆婆可尋不到的短了。

待過了晚飯后,李滿園的舅家也送了禮來,錢氏反倒要合計準備的席面,主要是席面上的魚夠不夠了。

四月初十李滿園家上梁的日子,于氏李高地都是一大早就到了。

進門瞧見兩棵搖錢樹,于氏立就知道娘家已經來過人了。

Advertisement

禮既然到了,人自然一會兒也到。于氏心里正暗暗尋思一會兒如何和哥嫂揭過這樁事呢,不想就聽到李滿園興高采烈地告訴昨天下他午一氣跑兩家報信的功偉績。

“娘,”李滿園道:“我去岳家的路上突然想起舅舅家還沒得信呢,就先去給舅舅送了信。”

“娘,這就是昨晚大表哥給送來的搖錢樹,您看掛了這許多的銅錢!”

聽說哥家的搖錢樹至晚才送來,于氏不用想也知道哥一家得了消息后是多麼地人仰馬翻。

于氏心里嘆氣,臉上卻還不能帶出來,畢竟今兒是兒子的好日子,不能帶頭兒子的霉頭。

論理郭氏也應該一早來幫忙,但實在不愿意跟小寡婦這個三房買的人一起忙活,于是,就在自家菜園子一直忙活到近午方才來李滿園的新宅子。

等郭氏到時,李滿園家上梁的酒席飯菜都已經準備得當差不差了,所以郭氏實際并沒有幫上什麼忙。

至于族里的其他人,們自去歲中秋之后就遠了錢氏,今兒自然也都是卡著時辰到,沒人主來幫忙。

錢氏眼見家里上梁,族里先前與好的婦人竟然一個都不來給幫忙,心中自是氣惱。因此,越發決意將自家的日子過好,不肯人小瞧了去。

作為出嫁,李杏花來給兄弟上梁走禮只需要四。劉好自昨兒得了消息就立趕著進城置齊了禮。李滿園和李滿囤是親兄弟,今兒李滿園家上梁,李滿囤一準得到。劉好準備和李滿囤坐一親近親近。

對于李杏花一家的到來,李滿園頗為詫異:他似乎、好像把請妹這事兒也給忘了!

Advertisement

不過對于妹妹能不請自到,李滿園到是蠻高興的——他妹想著他呢!

錢氏則以為李滿園先前進城時順路請過李杏花,也就不以為意——李杏花家人口,統共才四口人,席面坐得下。

最初的驚怒過后,紅棗的理智開始回流。

高莊村生活七年,紅棗深深理解和明白高莊村人對于城市生活的向往——干凈的街道、面的著、味的食、能科舉的私塾、以及其他更先進的社會文明。

自古都是“人往高走,水往低。”。賣枸杞發了財的高莊村人現在家家都在籌謀進城買房,進城生活——這從去歲年底的進城買房就可窺豹一斑。

在這樣的大趨勢下,高莊村人為了孩子們將來的婚姻,為了將來能和城里人通婚,接城里現有的婚嫁習俗幾可謂是水到渠,大勢所趨。

現今的高莊村雖然還是塊凈土,但隨著海棠和金的裹腳,這里遲早也會被裹腳布所污染——這不是紅棗的悲觀,而是可預見的未來,是被前世宋元明清千年歷史所照鑒的未來。

家來幾天,紅棗把李金裹腳這件事擱心里過了無數遍,終于承認無能為力——如果裹腳的風俗能輕易被這個七歲給破了,那前世的教科書還能管封建大山?

大山不是好移的。就是愚公這種蠢腦殼都知道移山要做好“子子孫孫無窮匱也”的長期戰斗準備。

紅棗作為一個年人,冷靜下來后自然不會螳臂當車,做和現世的社會主流相對抗的蠢事——紅棗清楚記得中學的歷史老師每次講述好一個朝代都會以“歷史車滾滾向前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必然結果,是不以個人意志為轉移的。個人意志對歷史進程只有加快或者減緩的催化作用!”這句話來做結尾總結。

Advertisement

不過自古都是“知易行難”。

紅棗能看清楚歷史車前進的方向,也能選擇忘自己先前知曉李金裹腳時的憤怒,但紅棗真的不能接自己裹腳——尼瑪,想就覺得疼!

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托啦 (>.

猜你喜歡

分享

複製如下連結,分享給好友、附近的人、Facebook的朋友吧!
複製鏈接

問題反饋

反饋類型
正在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