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狂熱小說 穿書 科舉文繼母養兒日常 第271頁

《科舉文繼母養兒日常》 第271頁

前頭書院里其他年下場,都是只看個大概就好,看的太細致很容易侵犯別人的私。更多的是關注他們的數值變化。

這次下場的是自家兒子,的顧慮就了很多,而且自打他開智到現在,母子倆都沒有分開過這麼久。也確實擔心胖兒子不習慣。

大半天看著他寫卷子,看著他啃饅頭,又看他屈膝屈地窩在考棚,那姿勢看著就格外不舒服。后頭了夜,沈翠又看著他裹著薄被蜷著睡覺,心里可委實有些不是滋味。

府試第二場,考雜文,和前頭的帖經一樣,同樣只考一天。

雜文比帖經難了不止一個檔次,更因這場其實也考校學生的書法水平,所以穆二胖格外認真,從上午寫到了下午,為防止思緒被打斷,他中間甚至沒有用午飯,只是喝了幾口水。

夜之前他了卷,啃完饅頭倒頭就睡。睡飽之后,迎接最后一場。

最后一場考策論,這場是三場里頭最難的,考兩天。兩天之,隨時可以卷。

所謂策論,‘策’即‘策問’,就是以上位者的口吻對考生發問,讓他們回答對于某項時政律法、吏治的觀點。‘論’也就是一種文,讓考生各抒己見,表達自己的看法。當然也不能胡表達,必須引經據典,言之有

參加府試的學子都只是考完一個縣試的,并無功名在,所以此時的策論題一般都不會很艱深,而且只有兩三題。

Advertisement

這場策論的卷子,一共只有兩題。

第一題,就是問本朝某項律法的。

穆二胖先將律書上該項律法默寫了一遍,而后點出這條律法是本朝新修,前朝沒有的,前朝那會兒的相關律法是缺失、不完整的,接著表明自己的態度——肯定是贊揚本朝啊,他初出茅廬,剛考過縣試、生功名還未到手的小子,總不能質疑本朝律法吧。而且這項律法是開國皇帝修的,對著他當然還得來一番歌功頌德。

這題他寫的十分順手,而后就看到了第二題,第二題是‘五六七九之經,其名何昉’。

昉,也就是起始的意思。

這道題翻譯過來,就是五經、六經、七經、九經,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又是如何分的?

這題確實不簡單,因為時下科舉的考試書目就是四書五經。

其他幾經,一般人都未聽說過,或者并未刻意地去記憶過。

即便是穆二胖,平時閱讀量不低——勞不語的藏書,衛家崔家送到書院里的書他都看過了,看到這題目都是卡住的。

但如今他記憶力十分強悍,開始把過去幾年來所有看過的、聽到過的相關事項逐一回憶。

九經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是《周禮》、《儀禮》、《禮記》、《左傳》、《公羊傳》、《谷梁傳》、《詩經》、《書經》、《易經》,另一種說法是《易經》、《詩經》、《書經》、《禮記》、《春秋》、《孝經》、《論語》、《孟子》、《周禮》。

Advertisement

前頭的說法是唐朝學里頭的規定的,后者的說法則是宋朝學里規定的。

而七經,歷來說法也不統一,東漢《一字石經》上寫的七經是《易》﹑《詩》﹑《書》﹑《儀禮》﹑《春秋》﹑《公羊》﹑《論語》。《后漢書》上有寫七經是《詩》﹑《書》﹑《禮》﹑《樂》﹑《易》﹑《春秋》﹑《論語》,宋朝時則是《書》﹑《詩》﹑《周禮》﹑《儀禮》﹑《禮記》﹑《公羊》﹑《論語》……

絞盡腦,穆二胖總算是回憶完了七經和九經的相關容。只剩下六經。

他突然想到了一樁事兒——

那會子還是三年前書院大比之前,勞不語聽著衛奚彈琴,嘆道:“小奚這琴確實談的不錯,可惜先秦時期的《樂》,也就是樂經,并沒有形文字,漢代之后所以漸漸失傳,六經遂變了如今的五經。不然若是那部經流傳下來,小奚在這上頭的造詣肯定不低。”

于是穆二胖就寫下,漢代以前,先秦時期便是‘六經’,分別是《詩》《書》《禮》《易》《樂》《春秋》,《樂》因是音律之書,漸漸失傳,六經便為了五經。

只這一道題,他一邊回想一邊組織語言,就寫了一天一夜。

到了府試最后一天的中午,穆二胖總算是答完了卷。

檢查過后,他呼出一口長氣,卸下了在心口上的大石,頓覺自己腦仁針扎似的疼,背后也有些發寒,他生怕自己暈在考場里,便也顧不上掩藏鋒芒,趕卷。

Advertisement

而考場外沈翠也焦心不已,早早地等在了外頭。因為穆二胖的質在最后一場考試中明顯下,狀態也變了思慮過重。

第142章

卷之后,出了展不開的考棚,穆二胖方才恢復過來一些——考場眾人都在小考棚里窩了四天,那氣味實在不好聞。

尤其是到了最后一天,他甚至聞到了那種氣味。

想來是附近有人不想被蓋上‘屎子’,所以在自己的考位上解決了。

深呼吸幾次之后,頭暈眼花的覺減,他便跟著軍士快步出了考場。

此時距離考試結束還有半日工夫,龍門外頭接考的家長并沒有很多,沈翠一直盯著他的Q版小人,他卷的時候,便已經站到了最顯眼的地方候著。

在穆二胖出來之前,和他結保的其他幾家人也先后到了。

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托啦 (>.

猜你喜歡

分享

複製如下連結,分享給好友、附近的人、Facebook的朋友吧!
複製鏈接

問題反饋

反饋類型
正在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