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狂熱小說 穿書 科舉文繼母養兒日常 第305頁

《科舉文繼母養兒日常》 第305頁

也并沒有太多苦,眾人就都坐到了考位上。

考場還是前頭封閉的那種,夏日進來那是熱得像蒸籠,冬天進來考試,倒顯得比外頭暖和不

但是再緩和也有限,像此時捧著手爐的穆二胖,他手上自是不冷的,但棉鞋里頭的腳卻開始發寒。

他這素質還算是強于常人的都覺得冷了,其他素質差一些的,或者家境差點,置辦不上厚實襖子的書生,境況就更加艱難了。

在等待考卷下發的那會子工夫里,穆二胖甚至還聽到了別人被凍得牙齒打、咯咯作響的聲音。

后頭考卷下發,穆二胖自然也顧不上什麼聲響,開始認真看題。

歲試的卷子考的是秀才們的整水平,因此墨義、帖經、經義、雜文、策論、試帖詩等所有題型全部涵蓋,是綜合卷類型。

墨義帖經自然是最簡單的,穆二胖邊看,腦子里就已經浮現了答案。

后頭經義、雜文和策論的題也是他的拿手項,雖不可能一下子想到全部的答案,但是也都是立刻有了思路。

看道最后第二題了,穆二胖還沒看到詩題,他心里也忍不住咯噔了一下——時下各種考試的試題順序都是秉承著由易到難的規矩。

劉學政這是又把詩文題留作最后的‘殺手锏’來為難他們了啊!

為了不影響心態,穆二胖強住去看最后一題的沖,轉頭開始寫前頭的題。

也就一二個時辰,考試時間還未過半,他就寫完了前頭所有的題,也檢查完畢,確認沒有疏,總算可以毫無負擔的全神貫注來應對那最難的詩題了。

Advertisement

看題之前穆二胖也做了一番心理建設,畢竟他怕詩題太難,自己想不到出,就無從下手。

也怕詩題太簡單,卻如前頭的‘平仲君遷’那樣,一眼看過去,是個讀書人提筆都能寫,卻是暗含陷阱。

深呼吸幾次之后,穆二胖看到了最后一道詩題。

題目只有四個字——‘四海同’。限用韻腳依舊是很常見的那種。

第161章

看到這個題目,穆二胖一時間是沒有頭緒的。

因為從這四個字的字面意思理解,大概就是四海之的百姓的、想要的東西都是一樣的?

那百姓共同想要的東西可太多了,比如安定的生活,清明的員,減負減稅,平等的待遇等等。可發揮的空間太大,就了太空泛不好寫了。

而且照著劉學政素來出題的慣,穆二胖覺得他出題雖然刁鉆,卻不會出這種假大空的題,所以這四個字肯定是有的。想到了出,才能揣度到劉學政真正所指的某個方面。

穆二胖在腦子里自己回憶了一番,一時間只能想到兩句詩,一句是‘圓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另一句是‘四海同寒食,千秋為一人出’。

前者是寫中秋月的,后者是寫寒食節的。

不止不怎麼應景,而且也只占了這題目里的三個字。

詩文上想不出了,他便想文章里頭的,《禮記》中也有一句,是‘禮樂通天地,四海同敬’。還是前頭的問題,了個‘’字。

看來‘四海同’這個思路行不通,他念叨著‘四海’和‘’,搜腸刮肚,總算又想起了一句詩,‘四海行遍,不知終遇誰’。這下好了,‘四海’三個字有了,‘同’字又沒了。

Advertisement

看似簡單的四個字,正因為太過簡單,涉及的東西實在太多,穆二胖足足想了半個時辰,聯系前頭劉學政出過的‘平仲君遷’試題,便也把眼前的題目拆兩個字兩個字的那種,也就是在腦子里想著“四海……同”這樣的出

這樣的回想方式對于腦海中容納了上百本書的人而言,無異于大海撈針。

而人在靜止不的時候,是最覺得寒冷的。

又過了快兩刻鐘,穆二胖手上的手爐溫度漸冷,腳都凍僵了,總算是想起了一句話——‘四海之,社稷之中,粒食之民,一意同’。

從這句話來看,劉學政只是截出了話頭和話尾,搭在一,比院試正場的那不知所謂的‘過客不須問,詩在屏風’截搭來的簡單多了。

難點也就是在截出來的‘四海同’這個字太過普通,很容易讓人以為這本來就是連貫在一的話,從而不去想它真正的出。若直接出‘一意同’,則會比現在簡單很多!

這句話看字面意思就非常好理解,就是普天之下,全國上下,上位者對所有百姓都要一視同仁,同樣要求。也就是他前頭已經想到的‘平等待遇’那一個點。

主旨照著這個也非常好寫,尤其是穆二胖很喜歡聯系開國皇帝的事跡來寫。

他老人家開國時就頒布過一些相關的法例。

雖然用典這種手法上頭,劉學政本人更偏冷僻、常人不知道的典故。

但如果用開國皇帝頒布的法例來稱頌贊揚他的功績,誰能說用的典故不夠好呢?

Advertisement

想到了出之后又有了思路,穆二胖的神也沒有變得輕松,而是變得有些古怪。

蓋因為這句話出自《晏子春秋》。出題之人又同樣還是劉學政。

他似乎過卷面覺到了劉學政的想法——前頭出‘平仲君遷’,你們想晏子是吧,我這次就出點晏子的東西考考你們。

這要換個心里承能力不強的,想到這一層估計得氣吐

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托啦 (>.

猜你喜歡

分享

複製如下連結,分享給好友、附近的人、Facebook的朋友吧!
複製鏈接

問題反饋

反饋類型
正在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