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狂熱小說 穿書 科舉文繼母養兒日常 第344頁

《科舉文繼母養兒日常》 第344頁

幾天之后,翠微的一行人就回到了青州府。

先是在考場里頭吃了一頓大苦頭,又是趕了這麼久的路,年們都是累的不輕,自然又是一番休整。

但好歹在書院里了,所以大家的狀態都恢復得比之前快不

后頭便是該慶祝的時候了,翠微這邊素來主張簡辦的,之前年們考上秀才,也只是自己聚一聚。

如今了舉人,除了先自家人吃上一頓好的之外,很多禮數也不能省。

首先是年們得去府學里送謝禮,教授和訓導都要送一

等送完了這一,府學里的同窗知道了他們都考上了的好消息,紛紛出面相邀。

雖然翠微的眾人從前同出同進,在府學里關系親厚的同窗有限。

但此時若是拒了,便還是跟前頭一樣,容易顯得一朝得勢,目中無人。

至于本地的鄉紳富戶,當然也有拋來橄欖枝的。

但所幸崔家在青州府基深厚,有崔家幫著抵擋,年們便也不用強忍著不喜去赴這種目的不純的酒局。

最后,梅若初和衛恕兩個早年在其他書院讀過書的,也得回去一趟。

衛恕這邊,沈翠倒是放心他的。

法則對他的影響是讓他無條件為穆云川的工人,相比書院里其他學生,并算不上嚴重。

而且他回永寧縣,跟遠在京城的穆云川又不上頭。

更有勞不語,一聽說能回去看看凌青明,他比衛恕本人可起勁多了,特地翻出了崔斐在臨南府給他置辦的新裳,主說要陪他一道回去,還詢問沈翠和穆二胖要不要同行?

沈翠跟穆二胖也都是有些掛念沈家人的,也想親自回去和他們分這個好消息。

Advertisement

但沈翠既不如年們年輕力壯,也不像勞不語似的,有著早年四游歷打下的底子,這時還有些沒緩過來,此時再趕路回縣城,估計臉還要再差上幾分,沒得讓鄭氏和沈老爺子心。

能想到的,穆二胖同樣想到了,比起姥姥和姥爺,他更在乎不虞的親娘一些,就說先陪著沈翠養子,左右至多再半年,就能回鄉團聚一陣了。

但梅若初就有些難辦了,老山長待他可凌青明待衛恕親厚真誠多了。

即便是不出于禮數,梅若初也很想在這時候去親自給他老人家報喜的。

但離會試這樣的大考越近,沈翠就越不放心他,總怕法則不知道什麼時候就要對他下手。

也沒有糾結很久,老山長親自來了青州府。

他猜著梅若初考完鄉試,不管好與不好,肯定要趕著回弘樂給自己報信。

與其讓梅若初兩頭跑,不若他自個兒坐幾天馬車過來聽信兒,而且他到現在還未親自跟沈翠道過謝呢,總不能他仗著自己年紀大,就還等著沈翠這幫了他大忙的恩人出空來去登門。

得知梅若初這次不止考上了,更是有驚無險地中了解元。

素來持重的老山長亦是頗為激這份激跟前頭沈翠看穆二胖服用了洗髓丹后是一樣的,并不是為他考得好的事兒,而是激梅若初拿到了本該屬于他的東西。

后頭知道年們幾個月后還要接著再考,老山長還在翠微中當了幾天的臨時先生,給眾人好好授了一番課。

這一系列事都忙完,沈翠就定下了上京的時間——和早先的穆云川一樣,也準備冬前就,習慣環境和氣候已經不是最重要的了。

Advertisement

最重要的是,得提前去找個寬闊些的住,把書院挪過去。不能像鄉試似的,因為地方不夠,那小宅子不足以規制系統承認的‘書院’,把年們都暴在法則之下。

覺得按著為位面法則的尿,應該越到后頭重要的考試,它越會弄鬼。

沒有書院這樣類似信號屏蔽的存在,不足以讓安心。

沈翠就定下了十月中旬上京,老山長也一直留到了這會子才回弘樂去,最后便是就該去衙門辦路引文書了。

古代人出門素來是需要路引的,像明朝時,百姓離開籍貫所在的百里開外就需要去開這份東西了。

但可能這個世界是架空的一本書,科舉方面還算嚴謹,這方面就架空的比較厲害了,律法規定是出籍貫所在的省才需要路引。

翠微的眾人去京城應會試是再正經不過的事兒了,也不需要疏通和打點,衙門那邊當天就開了出來,而且差役的態度也是熱殷切。

頭一回,沈翠直面的到了階級飛躍之后的便利。

離開青州府之前,沈翠把宅子收拾了一番,將宅子的鑰匙還給崔五娘。

這或許是兩人最近最后一次見面的機會了——畢竟翠微的眾人考的都很不錯,穆二胖的名次更是僅次于梅若初這時便遠近聞名的神,很有可能明年就也一路順利地考上去了,而沈翠自然也就陪著兒子留在京城了,不大可能再回來。

所以崔五娘格外上心,親自過來拿了鑰匙,又拉著沈翠的手說了半天的話,最后心疼道:“我看孩子們怎麼好像都緩過來了,你反而比從前瘦了些?”

沈翠搖頭無奈道:“我可能就是瞎心的命,自己雖沒下場,也沒那份才學可以指點他們,但就是思慮的多了,又不如他們年輕,這會子還沒緩過來。”

其實這方面沈翠這陣子已經系統抱怨好幾次了,到這會子了,系統商城里的東西還是絕大部分只可對陪玩對象使用,這山長的使用權限依舊不高。

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托啦 (>.

猜你喜歡

分享

複製如下連結,分享給好友、附近的人、Facebook的朋友吧!
複製鏈接

問題反饋

反饋類型
正在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