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和薛二聞言,順著薛海手指的方向過去看了一眼,發現薛海指著的那塊地,正是這附近幾塊地當中最好的那塊。
“老爺~那塊地……”
薛二頓時大心疼,正準備開口勸薛海重新再選一塊地呢,卻是被薛海擺手給止住了。
“就那塊地了,薛二,你立刻去找些工人過來,修煉鋼鐵廠的事我可就給你了,圖紙什麼的我一會兒給你,一定要在最短的時間把鋼鐵廠給我修好,盡快投使用。”薛海隨后吩咐道。
“是,老爺,小的這就去找些泥瓦匠人來~”
薛二領了命令便迅速離開,去找泥瓦匠過來,準備開工修建鋼鐵廠的事了。
……
“東家,某還是有一事不明啊,朝廷現在明明有專門售賣鐵的地方,鎮上也有鐵匠鋪可以打造相應的鐵。”
“東家你剛剛卻說,這座鋼鐵廠修好以后,對大唐未來的經濟發展至關重要,難不東家您將要修建的這座鋼鐵廠所煉出來的鐵,與府的鐵有何不同之?”
薛二前腳剛走,李世民就迫不及待的想從薛海的口中知道薛海為什麼寧愿放棄一塊良田,也要修建一座鋼鐵廠的原因。
聽見這話,薛海角微揚,面微笑的看了李世民一眼。
開口道:“朝廷的那些生鐵,用來做做農還行,但是想要用在工業上,質量可就差遠了。”
“工業?”
“敢問東家,這質量上怎麼個差法?”
聽見薛海提到工業兩個字,李世民立馬來了興趣。
“這個嘛~老李,有些東西,是靠著我口述,是很難講明白的,等到咱們的這個鋼鐵廠修建好了以后,一切你自然就明白了。”
“對了老李,我正好有件事想要問你,你認識的那些商人當中,有沒有經常去南方一帶做生意的?比如嶺南,暹羅一帶的?”
面對李世民的好奇追問,薛海并沒有立即為李世民解,而是讓他自己等到鋼鐵廠建好了以后慢慢去發現,接著便問起了李世民事。
聞言,李世民一愣,問道:“東家,你問這個做什麼?”
“是這樣的,現在我急需要一種南方的橡膠樹所產的橡膠,這種天然橡膠一般只產于熱帶,像是海南、云南,廣西,暹羅一帶都大量產有這種東西。”
“你之前在長安做生意肯定認識了不走南闖北的商人,所以我就想問問你,有沒有認識的人在南方做生意的,想買一些天然橡膠回來。”薛海解釋道。
這里薛海所需要用到的橡膠,自然就是用來制造自行車的胎的。
當然,除了天然橡膠之外,制造自行車胎還需要其他的一些元素加在里面,以提高胎的安全和使用壽命。
但是在現有的條件下,薛海不可能憑空變出一座吹塑廠出來,所以,利用天然橡膠來制作胎,是目前唯一可行的方法。
只是橡膠這玩意兒,一般都是產自熱帶,在長安這附近別說是橡膠了,橡膠樹的影子都見不到。
聽完薛海的解釋,李世民想了想,自己是個皇帝,哪能真認識什麼走南闖北的商人啊。
而且橡膠這東西,李世民他還真沒有聽說過。
只是約的記得自己剛剛登基那年,爪哇國的使者曾經送來一份名為天然膠的東西,當時自己覺得沒用,就隨便賞給哪個大臣了。
“額~東家~這個~某好像還真沒有認識的人~”李世民想了想之后,回答道。
“不過東家可以去問問老三,他整天和南來北往的商人打道,應該認識不在南方做生意的人,或許他能夠幫上東家的忙。”李世民說完之后來了個大氣,才接著說道。
“害!老李,你以后說話能不能一口氣說完啊?”
“這樣吧,這件事就給你去和孫老三說,告訴孫老三,只要有認識做橡膠生意的,無論多錢,這橡膠我都買。”
……
隨后,薛海便將尋找橡膠這一艱巨的任務給了李世民。
而李世民在接到任務之后,一刻也沒有耽擱,借著這個機會立馬就回長安去了。
回到長安以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八百里加急給瓊州刺史發了一封文書,讓瓊州刺史將海南島上的橡膠全部收割起來,不日運往長安。
在古代,嶺南以南,都是屬于流放犯人的蠻荒之地。
雖然歷朝歷代在當地都設置有衙行署進行管理,但是中央政府對那種流放犯人的地方都不怎麼重視,稅收什麼的也不指那些地方做貢獻,只要他們不生就好。
因此,瓊州刺史在接到朝廷八百里加急發來的文書時,那一個高興,這至意味著朝廷沒有忘記在最南邊的海島上,還有瓊州這麼一個地方。
在仔細閱讀了文書上的容之后,瓊州刺史拿著鐮刀,背著竹簍,帶著瓊州的百姓親自進橡膠林收割橡膠。
在工業時代以前,人們不了解橡膠的用,這玩意兒既不能吃,又不能穿,即便是海南島上遍地都是,也沒人注意。
但是進工業時代以后,人們才慢慢的了解到橡膠的重要,各種橡膠制品才應運而生。
胎咱們就不說了,在上個世紀一度很火的軍膠,那種綠的膠鞋,鞋底子就是用橡膠制造而的。
除此之外,橡膠在很多方面都有應用,就不一一舉例了。
……
制造自行車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不是今天拿出圖紙給唐朝的這群工匠們看了以后,明天他們就能夠制造出自行車來。
連日來,工匠們一直在山里進行各種嘗試,利用各種方法試圖制造出自行車所需要的零部件。
但是這種事是急不得。
而薛海也沒有著急,因為鋼鐵廠還在建造中,從長孫無忌手中購買的橡膠也還沒有從海南等地運來,薛海可以給足工匠們時間,讓他們慢慢研究。
而在這期間,薛海也沒有閑著,正在加布置著煤礦的勘探和開采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