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狂熱小說 穿越時空 三國:我轉投劉備,老曹你哭什麼 299.第297章 進軍吳縣,孫家碧眼兒

《三國:我轉投劉備,老曹你哭什麼》 299.第297章 進軍吳縣,孫家碧眼兒

孫策就這麼死了,結束了其頗爲燦爛的一生。

雖然比原本歷史上早死了一年,可卻避免了死於小人之手。

面對死孫策的衆人,周瑜和朱治自然惱怒。

當朱治聽得消息之時,就準備帶兵前來將一衆將校全部擊殺。

可週瑜卻制止了朱治的舉,因爲他很清楚,孫策不是被死的。

畢竟要想給程普等人一個代,又給自己家人和麾下將校留一條退路,孫策便唯有一死。

孫策顯然早就意識到了這一點,纔會讓他手。

他本想阻止,可錯卻遂了孫策之願!

若是他們因爲孫策之死而遷怒衆人,那就是不尊重孫策的願。

所以周瑜冷靜下來之後,就對想要發怒的朱治勸解道:

“伯符之死,乃時勢所,並非爾等之故,我等若倒戈相攻,反負伯符之願。”

“我等所能爲之事,乃重伯符願,保其家小,勿造殺孽。”

朱治聞得其言,方纔按下了心中怒火,不再多言。

隨著孫策一死,他們也沒了抵抗的理由,沒多久便開啓城門,獻城而降。

不過投降這一舉彷彿去了周瑜的氣神。

直到被帶到劉備面前之時,他也沒有任何反應。

劉備本想試圖拉攏一下這個天下奇才,但幾番言語,周瑜都是沉默以對。

無奈之下,老劉只得令人將周瑜帶下去好生看管。

可這時,周瑜無神的眸中卻多出了一神道:

“我等今日降於明公,乃遂伯符之願。”

“但不知吳縣奪取之後,明公如何置伯符家小?”

劉備見他主問話,便猶豫片刻,坦然道:

“若彼等皆願降之,吾自當爲孫郎養其家小。”

Advertisement

“可若是彼等仍自頑抗,吾當爲麾下將校命而計!”

這話就是明擺著告訴周瑜,孫策死了不算完,必須孫家全部投降。

不然單憑孫策之死,並不能完全保住孫家所有人的命。

這時,在一旁的秦瑱上前又多補充了一句:

“吾知孫家有些子弟如烈火,公瑾若有意,可往勸降之。”

“若彼等實在不願降,日後之事也與公瑾無關!”

他知道周瑜現在已然心死,但如果周瑜真想保住孫家所有人的命,那就最好親自去勸降。

因爲孫策那些家人,可有很多都不是省油的燈!

無論是孫翊還是孫暠,以及碧眼兒孫權,都是禍之源。

如果周瑜理不了,他不介意親自上手。

而周瑜聽著他的話,便皺了皺眉沉思片刻,方纔對劉備拱手道:

“請先往吳縣一行,助將軍勸降彼等!”

劉備聞言,便看向了一旁的秦瑱,秦瑱微微點頭,他便點頭道:

“可也,公瑾可先往之,我大軍隨後便至!”

周瑜見之,又對劉備抱拳,看了秦瑱一眼之後,轉離去。

待得周瑜走後,劉備便有些不解的看向秦瑱道:

“如今周瑜還未降我軍,軍師何以便讓此人前去勸降?”

“若是此人一去不返,來日再與我軍爲敵,又當如何是好?”

面對老劉的疑問,秦瑱微微一笑,對其解釋道:

“明公並不瞭解周瑜其人,他與孫策乃刎頸之,今得孫策託付家小,方纔肯降我軍。”

“雖說我軍不殺孫策家小,可如今終究大事未定,不知彼等所想。”

“若真有人叛,我等勢必殺之,此人不知緣故,必然生怨。”

Advertisement

“故當以此人前去勸降,若他能勸降來,我軍自免得一陣廝殺。”

“若他勸降不,便知非我軍之故,來日我軍再殺孫家之人,他也無話可說。”

“唯有如此,方可定下此人之心,周全我軍之義爾!”

對於周瑜現在的心態,秦瑱當然能理解徹。

簡單來說,周瑜現在之所以還活著,是因爲孫策的家小還未穩定。

這個家小,並不包括孫輔、孫賁等人,而是孫策的直系親屬。

這些人有其母吳氏,其弟孫權、孫翊、孫匡、孫朗,其妹孫仁,還有其子孫紹,與三個年兒。

只要這些人一日沒有安置下來,孫策的託付就沒有完

而這一大家子想逃出吳郡,顯然是很困難的。

如果棄軍而逃,即便逃出吳郡,安危也無法保證。

如果不棄軍而逃,那接下來就是長達千里的追擊戰。

所以周瑜如果想要幫孫策安置這一大家子,最好的辦法就是投降他們。

如此,以劉備名聲,不至於會讓孫策絕後。

他們唯一需要做的,就是把控沿海的海船,不讓這些人出海。

想到此,秦瑱又給了劉備一個建議,分兵先取婁縣。

等婁縣奪取之後,再與張飛合軍,徹底包圍吳縣。

劉備聽得此言,當下便令徐盛領其本部兵馬前往攻佔婁縣。

隨後又起大軍,帶著孫策和朱治等人,一道朝著南方行來。

而在這時,遠在百里之外的吳縣顯然還未收到孫策的死訊。

先抵達此的,乃是吳景兵敗,導致無錫被張飛奪取的消息。

此時,吳縣城中,孫家的核心人員與一衆臣屬正坐在此商議對策。

只見堂主位懸空,孫靜與張昭一左一右,其下依次是虞翻、顧雍、孫暠、孫瑜、孫權、孫翊、李等人。

Advertisement

衆人坐在一起,局勢顯得有些微妙,或者說有些凝重。

因爲現在的形勢,對於孫家來說,已經極爲不利。

畢竟從他們收到的消息來看,孫策正在前線抵劉備。

可無錫卻被劉備搶先一步奪取進了手中。

雖然還有萬餘兵馬,但他們和孫策聯繫卻已經被劉備切斷。

在這種況下,他們該如何作,這顯然很難決定。

依照張昭的建議,是直接發信孫策,勸孫策投降。

這樣,只要孫策一點頭,再向劉備求求,那保住他們的命不問題。

然則他這建議一提出,就被孫靜給否決了!

孫靜的理由是現在孫策還在前線戰,現在一旦投降,劉備絕對容不下孫策。。

作爲孫策的親叔父,他不能作視孫策死在劉備手上。

這個理由自然不能說服張昭,因爲張昭覺得老劉仁義之名在外。

只要孫策真心肯降,那劉備就不會殺孫策。

孫靜卻又反駁,劉備再仁慈也是雄主,不會婦人之仁。

現在有兵馬,他們還有選擇機會,一旦投降,那就是任人宰殺。

於是二人誰也說服不了誰,導致堂氣氛越發張。

而就在這時,孫暠忍不住了,起沉聲道:

“父親,請恕孩兒直言,眼下我軍大勢已去。”

“如此堅守,只會導致我孫氏就此族滅!”

“張公所言不差,現在我軍若是投降劉備,或許還有生機。”

“今有父親尚在,孫氏不當以孫策爲主。”

“何不趁此機會獻降劉備,以保我孫氏全族?”

他一說出此言,孫靜自是然大怒,指著他便道:

“逆子,伯符乃是汝兄,安敢出此不敬之語?”

Advertisement

孫暠見之,便是眉頭一皺,著頭皮道:

“孫伯亦是我兄,何以孫伯能投降敵軍,孩兒不能?”

孫賁投降了張飛的消息也已傳到了吳郡。

這也是導致現在吳縣之的原因。

畢竟那可是孫賁,孫家最大的兄長。

連這個大哥都已經投降,他們這些小兄弟自然有樣學樣。

他一說出這話,孫靜自然無言以對。

可暴脾氣的孫翊卻起指著孫暠大罵:

“孫暠,未聽叔父言說此舉會害死吾兄?”

“汝安敢如此妄爲,竟擅自做主?”

孫翊便是孫策的三弟,也是一衆兄弟中脾氣最像孫策的一個,極爲火

可他畢竟年,孫暠一聽,便即冷笑道:

“黃口小兒,汝兄我征戰之時,汝還在學堂進學哩。”

“而今不過學些雕蟲小技,也來顯眼,汝待如何?”

孫翊見之,自是不得激,當場起便拔刀道:

“莫以我年便殺不得你,可敢與我外出一戰?”

“有何不敢,吾早有心教訓汝,今日正好行事!”

孫暠聽著,也是騰的一下站起來,怒目相對。

孫靜本就不好,見得子侄如此,一時氣得捂住口:

“兩個豎子,速速與我坐下,今敵未至,爾等便如此爲之,外人看了,如何視我孫氏?”

說實在的,孫堅出並不太好,其父以種瓜爲生。

這也就導致孫家子侄雖多,卻多草莽之氣。

但終究富貴久了,所以二人也要臉面,一時只得坐下生起了悶氣。

孫靜好不容易止住了衆人,這纔將目投向了孫翊旁邊的孫權道:

“仲謀,而今孫氏以汝兄爲主,今汝兄不在,仲謀爲何一言不發。”

只見孫權其人,方頤大口,紫發閉眼,材頗爲健壯。

面對孫靜的詢問,孫權面無表,聲音低沉道:

“尊者不問,者不發,今得諸位在前,議事未定,故不敢言!”

孫靜見他如此懂禮,便怒視孫暠道:

“汝尚不如仲謀遠矣,真豎子也!”

孫暠聞言,頓時別過頭去,冷哼了一聲。

孫靜看著自己兒子如此,頓時長出了一口氣,又對孫權道:

“今乃以國事爲重,無需顧及虛禮,仲謀但有何言,只管開口既是!”

孫權聽此,這才裝作沉思,過了一會兒才道:

“若依孩兒之見,爲今之計,當以張公之言爲準!”

“投降劉備,也無不可,然則叔父之論也是,我孫氏與劉備仇大,劉備恐難容之!”

“如此觀之,我等若是這般投降,兄長難以得免。”

“當與劉備好生商議,議定條件,若他能免吾兄,我等再降,卻也不遲!”

他的意見也是投降,但並非單純投降,而是要和劉備談條件。

孫靜一聽這話,自是一陣奇異,須沉道:

“可眼下劉備已然佔盡優勢,如何會輕易答應赦免伯符?”

“因爲劉備想要儘快奪取江東,穩定此地局勢!”

見孫靜不解,孫權便搖了搖頭,細細分析道:

“叔父只以爲當前劉備佔盡優勢,並未著眼全局。”

“依孩兒之見,當前曹袁兩家已經勢同水火,必要大戰!”

“劉備所以如此猛攻我江東之地,多半是想從中取利。”

“若是我等現在執意不降,雖說兵敗之後我孫氏必亡,但此舉顯然會耽誤劉備的戰機。”

“故而我軍越早投降,對劉備越有利,只要我軍能提出條件,他多半會應!”

別看孫權此時才十八歲,可其方十五歲,便已經擔任縣長,故而論起眼,他反倒遠超孫家其他子弟。

孫靜聞得其言,自是須沉思,而張昭見之,則是一臉喜道:

“仲謀此論頗有見地,若以此論,劉備必然許之。”

眼見張昭也覺此事可行,孫靜便有了打算,隨之又問道:

“雖說此議可也,然則若是伯符不許,又當如何?”

而他一說出,便見孫權站起來,躬一拜道:

“孩兒願親自前往毗陵勸說兄長,待兄長同意之後,孩兒便往劉備營中一行。”

孫靜看著他直接請命,便即欣一笑,當下應了他的請求。

猜你喜歡

分享

複製如下連結,分享給好友、附近的人、Facebook的朋友吧!
複製鏈接

問題反饋

反饋類型
正在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