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狂熱小說 古代言情 一胎三寶:神醫娘親腹黑爹 第1卷 第239章 名聲大噪

《一胎三寶:神醫娘親腹黑爹》 第1卷 第239章 名聲大噪

姚雁荷這幾日忙得不可開,白天要為癥狀減輕的民診脈瞧病,開方子抓藥熬藥,到了晚上,還要就著油燈的那一點火研讀醫書,把當日謝卿云傳授的知識統統記錄下來。

除此之外,還要時刻注意著藥材的庫存,及時采辦,為救助民的一切開支記賬,以及藥堂日常的坐堂問診。每天是這些工作就已經讓焦頭爛額,恨不得一天能有十四個時辰,可誰承想,救人的消息傳出去之后,的工作量又增加了。

最開始是一個姑娘,佯裝著路過往藥堂里瞅,姚雁荷正拿著六七個方子抓藥,見不進來便也沒往心里去。可等抓完藥,那姑娘又從門前走過,借著扶發釵的姿勢打量。

姚雁荷覺得古怪,這姑娘有什麼目的?又或者,是有什麼疾,怕被人看見自己求醫?

見那姑娘停下腳步遠遠地打量,姚雁荷放下手中記賬的筆,笑著迎了出去:“姑娘,瞧病還是抓藥呀?”

那姑娘見走近,有些怯,眼里是藏不住的好奇。

“你是這里的醫?”

姚雁荷有點難為地笑了笑:“我還沒有出師,只能瞧一些常見的輕癥,疑難雜癥還得我師父出面。”

姑娘若有所思地點點頭,追問道:“你師父,可是那位當今圣上敕封的‘天下第一醫’?”

“正是。”

得到姚雁荷肯定的答復,那姑娘雙眼放,興地一把拉住姚雁荷,迫切地問道:“師父還收徒弟嗎?你看我行嗎?我也想學醫!我認字,手腳也勤快,我可以從最簡單的開始學!懸壺濟世,慈悲為懷,師父好偉大!我也想做這樣的人!你能幫我問問師父,愿意收我為徒嗎?”

嘰嘰咕咕地說了一堆,抱著姚雁荷的胳膊撒似的搖來搖去。姚雁荷被搖得暈頭轉向,但多聽明白了的意思。

Advertisement

這姑娘要拜師,拜謝卿云為師。

師父謝卿云名聲大噪,作為徒弟,姚雁荷不勝自豪,可是收徒這事不是能做得了主的,不能輕易應承這姑娘。

“這……我要問問師父才能知道。”

那姑娘一聽,得償所愿一般笑開了花,握著姚雁荷的手千恩萬謝還了好幾聲師姐,這才離去。

對于這個小曲,姚雁荷起先并不在意,當天見到謝卿云時就把此事告訴了。可第二天,那姑娘帶著兩個小姐妹又來了。

“師姐,幫我問過師父了嗎?”

姚雁荷簡直哭笑不得,還沒行拜師禮,這丫頭就把師父、師姐喊得如此順口。

“姑娘不必心急,昨日我替你問過師父——”

姑娘急不可耐地打斷了:“師父怎麼說?”

“師父說要考慮。”

此話一出,那姑娘便像霜打的茄子一般,整個人都消沉了。

姚雁荷見這副樣子,有些于心不忍,便安道:“最近師父比較忙,即便收你為徒,也不出功夫教你。況且,只是說要考慮,又不是直言拒絕,等這陣子忙過去了,我再幫你問一次,好不好?”

聞言,姑娘重新出笑容,與同來的戴著葫蘆耳墜的姑娘見姚雁荷如此,也湊過來挽住了的手。

“師姐,學醫難嗎?”

站在旁穿黃子的姑娘輕輕擰了一把。

“你呀,要是怕難,就別拜師了。”

戴葫蘆耳墜的姑娘沖做了個鬼臉,哼哼唧唧地嘀咕道:“我笨嘛,要是學不會,被師父逐出師門,那多丟人呀……”

前一日來的姑娘嘆了口氣:“那你努力呀,問難不難有什麼用,難要學,不難你還是要學呀。”

姚雁荷被們小姐妹三人的互逗得直想笑,回憶了一下救助這些民之前自己的學徒生活,大概給姑娘們講了一下。

Advertisement

的本意是想讓們看清學醫的過程枯燥艱難,希們能慎重考慮是否走上這條路,可結果跟所想的大相徑庭。

這幾個姑娘像是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拉著你一句我一句地詢問起了姚雁荷門初期讀是的什麼書、經過了什麼樣的訓練。

如果不是阿沁喊,那三個小丫頭本舍不得放走。

這天之后,們三個幾乎天天都會來找姚雁荷,請姚雁荷介紹書籍、解答疑,讓姚雁荷分。不止如此,城里漸漸傳起了謝卿云要辦學收徒的流言,那些崇拜謝卿云、對醫興趣的孩們簡直要踏破千金堂的門檻。

謝卿云從患者口中聽到自己要辦學收徒的消息時簡直一頭霧水,沒說過這樣的話,不過這 主倒是不壞。

老百姓們知識水平有限,念過書能識字的人本就不多,對藥理知識的認知還停留在求神拜佛和聽信偏方的階段。得了病不會治,也不去就醫,私下里用一些七八糟的藥,輕者,小病“醫”大病,重則白白丟了命,一年不知道要枉死多人。

如果辦個學堂,傳授人們一些基礎的衛生健康常識,讓他們在有個頭疼腦熱的時候知道去看醫生,而不是拿雙筷子在水盆里“捉鬼”,至也能防止他們被那些江湖騙子騙得人財兩失。

謝卿云雖然沒有正面回應這個話題,卻把這件事放在了心上。

這幾日走在街上,總能到來往路人向投來欽佩的目

的會盯著悄聲跟朋友的善舉,年長者則不吝夸贊,遠遠地就沖豎起大拇指。一些大娘更是熱,提著自己家下的蛋送到藥堂,或是把家里的舊服整理出來,漿洗之后送給那些民使用。

Advertisement

善意被秋風吹進每個人的心里,一時間城興起樂善好施的風尚,人人和睦友善,爭相傳唱著謝卿云的事跡,歌頌著謝卿云的大名。

此時的謝卿云當真就像民口中喚的“活菩薩”那樣,點化了眾生,指引人們一心向善。

而這,就是于廟堂之中,端坐于龍椅之上的大周國君,最為忌諱的事。

在這個通訊基本靠吼的年代,消息的傳遞除了倚仗有人識得的文字,就只能靠人們口口相傳。

而口口相傳的背后,是人們對一個話題、一條信息的關注或認可。

所以,在傳遞信息如此不便利的當下,事跡聞名全城、老百姓戴敬仰的謝卿云,對于皇帝和朝廷而言,就了眼中釘、中刺。

猜你喜歡

分享

複製如下連結,分享給好友、附近的人、Facebook的朋友吧!
複製鏈接

問題反饋

反饋類型
正在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