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的過程,最是煎熬。
崔窈寧屏住呼吸,一眨不眨地盯著他。
不管結果如何,總歸努力過。
不的話,便不罷。
許久,坐于斜對面的青年終于出聲,他微微頷首,下一秒,低沉清冷的嗓音落下:“很好。”
崔窈寧愣了幾秒,有些沒反應過來。
這到底是答應還是沒答應啊?
苦惱地想,要不要再問得清楚點?
萬一會錯意,豈不是顯得自作多。
正躊躇著,青年忽地問:“九姑娘為何會選我?”
他微微坐直子,白皙修長的手指疊在一起,那雙漆黑的眸子自說話的那一刻起就盯住了,一眨不眨,似乎要辨認說話的真假。
他頓了頓,好整以暇地開口:“以你的容貌份,春日宴上的世家公子幾乎任你挑選,對你一見傾心的也不在數,我想知道,如此況,九姑娘為何會選我一個才見過兩三次面的人?”
崔窈寧怔了兩秒。
聽出他在委婉的說,他對并沒有。
這一點早有預料,若有才奇怪。
想嫁他之心本就不明,若他真對生出心思,倒覺得是個負擔,自古債最是難還。
如今這樣就很好,各取所需。
不在意他或者不,也不介意他淡漠,只要他像七姐姐所說,給足正妻的面。
這就是大多數世家的一生。
相敬如賓。
崔窈寧輕舒了口氣,大大方方地迎上他的視線,解釋:“因為小公爺是在場份最高之人。”
毫不掩飾自己的野。
若裴宴書不能接,那說明他們不是一路人。
既如此,還是不要浪費時間為好。
裴宴書默了兩秒,沒有問若是有人份比他更高呢,他知道的回答一定是會選那人。
總歸如今春日宴上只他一人份最高。
除了他,也選擇不了旁人。
他知道是心甘愿地嫁給他,這就夠了。
崔窈寧問他:“您會覺得我貪慕權勢嗎?”
青年容平靜,淡聲說:“人往高走,水往低流,不過都是人之常罷了,何錯之有?”
崔窈寧覺得他這人冷歸冷,說話卻很中聽。
想到鄭青陵先前介意裴鈺的事,遲疑了下,還是將自己與裴鈺青梅竹馬相識的事告訴他。
青年眼皮微掀,明明是冷淡地語氣卻讓聽出幾分輕諷地意味,“九姑娘覺得我不知道這事?”
崔窈寧愣了下反應過來。
他是裴鈺的堂兄。
或多或應該從裴鈺口中聽過的名字。
臉頰發熱,捧起茶來喝掩飾自己的窘迫。
好在青年似乎只是隨口一說。
他垂下眼睫,執起桌上的青玉纏蓮紋茶壺,問要不要,見拒絕才給自己倒了一滿杯。
崔窈寧小口抿著茶,慢慢平復了心,問出最關鍵地一點:“小公爺這個意思是答應我了嗎?”
青年執起杯盞的手頓了頓,銀白的袖袍被風吹得獵獵作響,許久,他垂首低低應了一聲:“嗯。”
崔窈寧心頭懸著的大石頭總算落下,支著下,還是沒忍住自己的好奇,“您為何會答應我呢,正如您所說,我與您才見過幾次面而已。”
崔窈寧并不會自負到以為他對自己有意。
以他的格,絕不會一見傾心。
可若論相,他們兩人總共話都沒說過幾句,還和他的堂弟青梅竹馬長大。
那他為什麼會答應?
青年又一次沉默下來。
崔窈寧看出他不想回答,也沒有繼續追問的意思,主岔開話題,“您了解我的品嗎?”
臉頰微鼓,用一種不太高興地語氣說:“您來應該也聽到外面人是怎麼說我的吧?”
裴宴書默了兩秒。
自然聽過。
囂張跋扈、任驕縱。
不知的人聽了,還真當是壞心眼的人。
上輩子到長安的時候,雖然已和裴鈺定親,卻仍是有眾多世家公子心悅于,為此惹了很多長安貴嫉妒不滿,私下里各種編排。
那時候脾氣很差,宴會和人起沖突了就當場收拾人,活得恣意妄為,像熊熊燃燒地焰火。
和他記憶中的一樣。
不論幾歲,都沒有變過。
又試探地問:“您會不會覺得我欺負人呢?”
說這話時,眼睛一眨不眨地盯著他,像一只渾雪白好奇地貓兒,圓潤的眼睜大了,看似不在意,尾卻輕輕甩了甩。
裴宴書目克制地從臉上移開視線,輕聲說:“你不必試探我,我不在意這些,只要你是清河崔氏的九姑娘,太子妃的胞妹這就夠了。”
把他想的太明磊落了,他從來不是這樣的人,好與壞都沒有關系,只要是就行。
好壞又如何呢?
他只知道是個心腸的姑娘。
氣任一點又無妨。
他樂得見到這樣鮮活的樣子。
崔窈寧恍然,果然是因為的份。
興許真的如七姐姐說的那樣,他這個年紀不好找妻子,而的份與他相當,剛剛合適。
至于華公主——
崔窈寧上輩子只是聽說過華公主心悅他,至于其中卻不太清楚,興許有。
胡思想了會兒,很快就將這事拋之腦后,解決了藏在心頭的大事,整個人都明起來,支著胳膊主說:“你可以喚我九娘。”
說這話時帶了點施舍地驕矜。
似乎習慣了被人捧著,并未察覺有什麼不對,眉眼笑得彎彎,像盡綻放的牡丹,名貴又艷。
青年眼睫輕,低低應一聲,平靜地頷首:“喚我行之就好。”
行之。
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1]
取自《禮記.中庸》。
崔窈寧想,他的夫子對他一定抱著很大期待,不過轉念一想,裴宴書已經滿足了他的期待。
十七歲高中狀元。
縱然也許有他份緣由,可學識也絕不會太差。
念著他的名字,輕輕喚了聲。
青年子一僵,沉默良久,方才開口:“待九姑娘及笄,我會修書一封求母親請安平大長公主上門提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