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褚並未為難龐統,隻是單純因為當初龐統的桀驁不爽這傢夥,朝廷文武之中,一直以來許褚都是襯托別人值的存在,這一次終於來了個能夠襯托自己的,許褚對於龐統還是頗為親近的。
「徐元直?」劉協有些驚訝的看了徐庶一眼,再看看龐統,看來龐統並非如同表麵上那麼犟,否則也不會將徐庶給引薦過來。
「正是。」徐庶不卑不的向劉協微微欠。
早在幾年前,劉協在建立書院之時,就曾大赦天下,徐庶昔日雖然曾殺人,但卻也在劉協的赦免範圍之,也因此,如今徐庶可不需要什麼化名。
「龐士元子孤僻,想要讓他親自來引薦,可不容易。」劉協看了龐統一眼,微笑著看向徐庶道:「如今朕邊正缺幾名書佐,不知兩位先生可願屈就?」
劉協的書佐雖然品級不高,但地位可不低,就如同衛忠一般,劉協重掌朝政之後,未免日後有宦政之舉,就算是衛忠這樣頂尖了的宦,若以階來衡量的話,也不過與一郡太守相若,可莫要以為這個高,如果是太平時期,這個階,都屬於下三品了。
而書佐,卻連衛忠都不如,但不同於宦,門下書佐是可以參議國家大事的,不過僅限於跟劉協討論,朝堂之上,他們連朝的資格都沒有,不過就算是這樣,如果表現出,加上又是劉協邊的人,未來的前途,不可限量。
「多謝陛下厚恩,臣必竭誠以報陛下。」徐庶深吸了一口氣,劉協沒有直接給他高厚祿,他並不意外,畢竟如今的劉協可不同於歷史上的劉備,文齊備,不說武將,在頂尖謀士方麵,郭嘉、賈詡、沮授乃至於田這些人,可一點兒都不必臥龍雛差,尤其這些人如今還是初出茅廬的狀態,經驗手段更比他們出。
龐統站在一邊有些尷尬,劉協說的是讓他二人,也就是說,自己明明隻是帶個路順便傳個話,然後莫名其妙的就在沒有經過自己允許的況下,效忠了,而且無論劉協還是徐庶,那一臉理所當然的表是怎麼回事?
嗯,在劉協看來,龐統既然願意為自己把徐庶給引薦過來,說明龐統已經有了向朝廷效忠的意向,隻是不好開口說出來而已,既然他不好開口,那自己當然也要為臣子的臉麵考慮考慮,給他個臺階下。
而徐庶這邊就簡單了,隻看龐統一路走來,輕車路,甚至跟天子的親衛都如此懶,事實上,龐統竟然還沒有任何任命,纔是徐庶驚訝的地方。
如果是剛來的時候,龐統此刻會毫不猶豫的拒絕,頂尖智者,通常自主非常強,很難被別人以這種道德綁架的方式綁架,更何況,龐統子有些偏激,認準的事,十頭牛都拉不回來。
隻是時移世易,到了今日,龐統麵對劉協的第二次招攬,微微猶豫之後,默默地一躬:「臣亦願竭盡所能,為朝廷效力。」
一個是為劉協,一個是為朝廷,聽起來似乎差不多,但實際上還有些區別的,不過對劉協來說,卻是一樣,他與大漢氣運相連,已無分彼此。
接連收服兩位大才,劉協自然十分高興,不過眼下朝廷大勢已經明朗,這些人才的投奔,算是錦上添花,高興但還不至於激,他已經過了人才飢的年代。
既然有了龐統、徐庶,對於那位後世幾乎被神話的諸葛亮,劉協自然也是有幾分期許的,隻可惜,無論是龐統還是徐庶,都不建議劉協此刻請諸葛亮出山。
不是誠意不誠意的問題,作為好友,龐統和徐庶對於這位同窗可為相當瞭解,雖然平日裡相起來溫潤如玉,讓人如沐春風,但骨子裡,卻著傲氣,那是一個寧為頭,不做尾的人。
用諸葛亮的話來說,如今的天下,已經無需孔明出山了。
想想,也不難理解,演義中劉備三顧茅廬,被傳為千古佳話,但如今的劉協,自然不會盡信演義或是歷史。
以當時的況來看,曹雖然佔據大勢,但天下可不是現在這種局麵,江東、蜀中兩,都是可以據險自守的地方,而當時的劉備,雖然兵微將寡,但多年奔波下來,名聲卻是足夠了,仁義之名再加上皇叔的份,本就是一麵旗幟,當時的劉備,其實已經備了一飛衝天的潛力,所欠缺的,隻是一個時機,一塊兒地盤。
與其說演義或歷史上,是劉備用誠意打了諸葛亮,倒不如說,是諸葛亮原本就已經準備出山輔佐劉備,三顧茅廬,也不過是自抬價,為自己進劉備集團後,掌握足夠的話語權的手段而已。
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聽起來是讚揚諸葛亮,但如果換一個角度來講,卻也說明瞭諸葛亮本有著極強的掌控,事必躬親,對別人都不放心,也間接導致了諸葛亮死後,無人再能撐起蜀中大業。
冷靜下來的劉協才開始思索這些,諸葛亮固然是一個頂尖人才,但不同於郭嘉的散漫,賈詡的低調,諸葛亮如果朝,肯定會希朝政朝著自己理想中的方向發展,這無關乎忠誠,隻是信唸的問題,而如果有一天,劉協和諸葛亮的理念發生衝突的時候,會怎樣?這是個大問題。
是個全才,卻也是個獨才,還是那種能夠生生把自己給累死的獨才。
劉協嘆了口氣,如今朝中有足夠的頂尖人纔可以與諸葛亮製衡,但這種人,無論用在哪方麵,都屈才了……是個獨當一麵的人,但如何用,劉協覺得自己得好好考慮考慮,而且如今諸葛亮沒有出仕之心,待一統天下之後,再將其招朝中也不遲,他就不信,一經天緯地之才,會甘心孤老山林。
帖子還是要下的,至向諸葛亮表明一個態度。
理完這件事之後,劉協開始關注起江東的報,就如同劉協所預期的那樣,在得知江東主力全力去攻佔荊襄之後,曹並沒有猶豫,而是迅速調兵遣將,在孫權退兵之前,揮軍攻丹。
而且為了避免被江東水軍截斷了後路,曹命人沿江每隔十裡搭建烽火臺,一旦江東兵馬靠近,各港口立刻進備戰狀態,至丹徒和東陵亭之間的通路不能斷絕,趁著孫權回師柴桑之際,曹悍然攻吳郡,掌握了孫氏家眷。
在水上不是江東軍的對手,但若論陸戰,經百戰的曹軍,可以吊打江東。
並未佔據吳郡,而是迅速撤回了丹,曹顯然跟劉協打著同樣的主意,隻有一舉將江東主力重創,他才能安心吞併江東。
為了避免江東水軍的優勢發揮出來,曹在佔據丹之後,迅速在涇縣一帶囤積重兵,阻截江東兵馬,以夏侯淵為主將,項央、李進、曹仁、曹洪、李典、樂進為將,率軍四萬於此與孫權決戰,曹坐鎮丹徒,於、玠負責港口安全。
江東在探得曹軍分佈之後,周瑜迅速做出了調整,孫權率領大軍,以孫翊、周泰、黃蓋、蔣欽等一眾將領輔佐,自帶呂蒙、潘璋、徐盛率領一路水軍沿江而下,阻斷曹軍糧道,這一仗。
周瑜順流而下,半日便抵達丹徒,隻是沿岸早已利用烽火臺傳來了訊息,曹軍已經有了準備。
周瑜與曹在丹徒一帶各逞奇謀,雙方兵力雖然不多,但卻相當彩,曹雖然不習水戰,但在之前為了避免糧道被斷,提前在丹徒囤積了大量糧草,哪怕周瑜阻斷江道,一時間也奈何不得曹。
玠、於則是將兩邊港口守得如同鐵通一般,周瑜幾次施展敵之計,但兩人卻隻是死守大營不出,江東水軍來犯,則以弓箭之,若是敵軍逃走,則絕不追擊,饒是周瑜通水戰,謀略國人,麵對曹這種殼戰也是無從下手。
相比於這邊,主戰場之上反倒簡單了許多,孫權剛到,夏侯淵趁其不穩,率軍劫營,孫權大意之下,被劫營功,原本已潰敗之勢,但孫翊卻在這個時候殺出,不到十合,生生將曹麾下大將李進震死,然後殺軍中,千軍萬馬之中,如無人之境,生生的將江東軍的潰軍士氣拉起來,帶領江東軍反敗為勝,夏侯淵懼怕孫翊之威,隻得帶著殘兵退回大營,謹守營寨。
孫權得以立穩了腳跟,與曹軍開始對峙,隻是有孫翊這個大殺,曹軍戰力明明優於對手,卻在孫翊的幾次帶領下,被打的潰不軍,毫無還手之力,隻能謹守大營。
雙方暫時形了膠著,對劉協來說,這可是天賜良機。
「火速將命令傳到陳留,命張遼為主將,龐德、張郃、高覽為副將,趁著曹軍主力被困於江東,收服兗州、豫州,馬超、高順,你二人即刻趕回南,那裡已經聚集了三萬兵馬,朕隻有一個要求,汝南、壽春,朕不希江北之地,再有江東孫氏的勢力存在。」襄城中,劉協麵變得嚴肅無比,看著馬超、高順二人道。
「喏!」馬超、高順二人出列,躬應諾。
「陛下……」馬超疑的看向劉協:「我二人,誰為主將?」
「徐庶!」
「臣在。」徐庶在二人愕然的目中,邁步上前。
「壽春之戰,由你主持。」
「啊?」高順麵無表,馬超卻是一臉愕然。
「臣領旨!」徐庶自信一笑,躬一禮,自劉協手中接過兵符。
穿越到大唐王朝,成為皇帝的楊辰,剛推倒江貴妃后,還沒還來得及感受三千佳麗的波瀾壯闊。就陷入了一場陰謀之中,奸佞之臣權傾朝野、外邦之族狼盼鷹顧、必殺之局暗流涌動。奸臣當道、國將不國,天子亦握屠刀!楊辰平亂黨、掃異族、治天下,縱橫八荒、橫掃六合!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昏君?庸主?暴君?”...
天啓三年,成了天啓皇帝還有信王朱由檢的弟弟,然後還做了皇帝。 做了皇帝就要乾點事情,一不小心還幹大發了。
以詩賦揚名,用智謀天下。江山多嬌,風流人物看今朝。江湖武林,爭領群雄。策弄朝堂,功名四方。旁人笑我生涯拙,塵寰碌碌,畢竟何求,不羨王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