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狂熱小說 穿越時空 宰執天下 第一百六十二章 京師(四)

《宰執天下》 第一百六十二章 京師(四)

唐梓明把炭筆脣上,兩隻眼睛盯著他的筆記本。

方纔他拿著炭筆,在隨的小筆記本上,將都堂新聞說的每一句話都飛快地記錄下來。

現在就在回頭一條條地與記憶對照著來看,確定有沒有記錯的地方。

對唐梓明個人來說,在這過程中,值得發掘出來進行重點報導的新聞點,自然而然就會浮現出來。

唐梓明很相信自己看到新聞時的第一覺,每一次覺浮現的時候,都會幫助他輕易抓住讀者們的關注點。這種宛如天賦一般的直覺,讓他進了天下最大的報社,也讓他在競爭激烈的報社中站穩了腳跟。

“江西,暴雨,太常韓,救災”。

又下雨了!江西今年的收算是徹底完了。這是方纔速記時,唐梓明腦袋裡冒出的第一個和第二個念頭。

今年京畿、江淮大澇,各路況嚴重,幾主產區補種之後只能勉強保證當地口糧,糧價能否穩定,這就要看都堂下一步的應對了。

唐梓明想著,隨手寫下“糧價”二字。接著又在韓字上畫了一個圈:

翰林學士、判太常禮院韓忠彥這個人選也是可圈可點,如果聯想到這幾日呂樞主持的行,這一個任命是爲了避免韓議政做出錯事,還是以便調查,應該是有些說道的。

另外,今年的災,必定對北面的戰事有所影響,影響到至千萬石的糧食運送方向。按照都堂的聲明,戰爭必然會繼續下去,但會否在今年大舉進攻?還是先穩定戰線,然後等明年後年北進。

隨手做了一個標記,唐梓明暫時把這個想法放下了,回到江西的暴雨上,韓議政命主持救災,恐怕也是要借用他的世家子弟地位,能夠拋下顧忌對一些員下狠手,這一過程中可能會有不新聞。

Advertisement

一般來說,都堂還是很歡迎記者幫他們拾補闕,抓一抓下面搜刮起來肆無忌憚的員。

唐梓明輕輕畫了一條線,或許回去後可以跟幾個朋友說一說,看看誰願意去江西一趟,這可是個難得的機會。抓住了,升職的機會就有了。

“長江,兩船,役”。

駐紮在鄂州的長江艦隊,兩艘汽役。

聯繫上一條新聞,都堂突然之間將汽船配置於長江艦隊,目標不問可知,江西如有民,鄂州的駐軍隨時可以出

不過汽船真的能派上大用嗎?

唐梓明有些懷疑,據他了解,如今汽船還只限於在港口中使用,故障率並不低,要是在戰場上突然壞了,這不是笑話,而是要人命了。

再下一條,就是昨天驚京師的新聞了。

唐梓明在“二相,機耕”上點了點。

兩位宰相出門,回來時差點被城牆上的石頭砸中。是謀刺,還是意外,這件事比起兩位宰相視察農場機耕田可是重要得多。只不過,看起來都堂並不想有人關心太多。

自家報社有多聽話,唐梓明很清楚,都堂說一,報社就不會作二,城門落石的事肯定不會上報導。

只看著一條,也許都堂要開始大力推廣機耕了。

想起近日社中傳言,佃農的安置多半會是日後施政的重點,南北方向上,將可能出現數以百萬人的大遷徙。

正想著事,胳膊肘忽然被人頂了一下,唐梓明扭過頭,就聽旁邊的同行問道,“方纔陳員外說的氈,是多匹?”

那同行問著,眼睛還勾著看唐梓明的筆記本,只是唐梓明在筆記本上的字跡潦草得只有他自己看得清。

Advertisement

“三十萬。”唐梓明瞟了眼筆記本確認了一下,就告訴了他。

這是今天都堂新聞公佈的倒數第二條消息——院徵購三十萬匹氈。

氈。

筆尖在紙上頓了頓,唐梓銘在這兩個字上畫了一個圈。

重點是羊。而羊的來源,則是重點中的重點。國中的羊產量或許不一定夠用,市面上的羊氈的原材料,本來就有很大一部分來自於北方。

唐梓明匆匆寫了兩個字,外人看不懂,只是將這一瞬間的靈記錄下來,給自己留個提醒。

剩下的幾條,唐梓明來不及看了,新聞禮部員外郎陳茂學已經站起來準備走了。

都堂每兩日有一次的例行的新聞發佈會。

宣傳這座陣地,自己不去佔據,那就會給敵人佔去。這個道理,從古到今,統治階層無不明瞭。

過去統治者們採取的辦法,一直都是採取制的態度。極端點的是偶語者棄市,普通的就是在刑律中確定傳播流言和揭帖的罪責。

但這麼做的結果,只是讓流言傳播得更廣,偏離事實更遠,並不能達到訂立法度時的初衷。

而如今在一步步推報紙逐漸爲朝野之中各信息的蒐集和傳播的工之後,過去對民間輿論的高政策,同樣是一步步廢弛毀

朝廷借用報紙來縱世間輿論,同時還設立了新的職位,加強與報社的通。經過了一段時間的磨合和調整之後,所謂的新聞發佈會的基本流程就型了。

新聞出來後就把要公佈的新聞念上一遍,再與記者們稍稍聊上幾句,會議就宣告結束。

唐梓明跟著新聞

“員外!”唐梓明上前問了他準備好的問題,“文老太師上京了,朝廷有沒有說法?”

Advertisement

文彥博上京了!

人羣一陣然,記者們驚訝地著唐梓明,都想知道這一條消息他是從何而知。

被衆多震驚、探尋的眼神圍繞,每一次都讓唐梓明對自家的報社滿溢著自豪。新聞不會披太多,不過如果記者有本事,可私下裡再去挖掘一點更加有用的容。而京師乃至全國最大的報社,總是能夠不費吹灰之力就得到其他報社使盡手段才挖出來的消息。

陳茂學微微皺了下眉頭,“此事非本所知……”他頓了一下,音聲更冷,“北事正酣,誰有空去理會。”說罷,陳茂學沒有逗留,徑直離開。

新聞明明白白的言辭,就文彥博上京一事,給各家報紙定了基調。

誰有空去理會?

都堂沒空,開封府沒空,理所當然的,各家報紙的版面也沒空。

唐梓明嘆了一口氣,與幾位同行換了一個無奈的眼神。這一條新聞在有更大進展之前,只能先放一放了。

文彥博一向是舊黨領袖,即使是舊黨蟄伏的現在,有他這一面大旗在,還是能維繫一定的人心。這一回他的曾孫文煌仕又掀起了一場大浪,讓都堂都大棘手,甚至灰頭土臉。舊黨人衆,覺得振的不在數。要說文煌仕的行背後,沒有文彥博的指使,絕大多數人多是不會信的。

現在文煌仕失蹤,都堂大索天下,又派了呂嘉問主持此案,文彥博在這個節骨眼上上京來,是來找他重孫子的嗎?誰也不會覺得這個老傢伙對尋到文煌仕的下落有任何作用。他上京後會是自辯,還是與都堂針鋒相對,現在也沒人能說得清。

但有一點,在場的每一個人都可以立刻確定——文彥博絕不可能是來向都堂認錯的。

Advertisement

隨便在京師街市上拉一個人過來,告訴他文彥博就要上京了,再問問他,文彥博這一會上京到底想要做什麼?一百個人中,九十個會回答說肯定是跟都堂過不去。剩下的十個,不知道文彥博是誰,但只要一說是的文老太師,立刻就會得到一個同樣的回答。

文彥博在東京士民的心目中,就是那種固執到極點、戲文裡經常會出現的反角,總是想方設法與主角過不去——其中也多有韓岡的功勞,在他的指點下,有一段時間出現在在京師中瓦子裡的戲文,其中總是不了一個模式化的老反派,往往姓聞,姓溫,姓翁,姓敬,取諧音或者乾脆就是文彥博家的舊姓。

更有許多新本的小說,直接將文家諸子的名諱帶進去,比如文及甫,有時候是拋妻棄子另結新歡的負心漢,有時候是打流混世的下三濫,有時候是狗的小賊,還有的時候是卑劣無恥的臣,相似的只有結局。總之,出場頗多,盒飯領得也不

名氣如此之大,文彥博此次上京,東京士民想來還是會有所關心,作爲新聞也不缺吸引力,但新聞已經劃了線,那麼聰明人都不會試圖去越過去。

文彥博抵京無聲無息,沒有哪怕一份報紙刊載相關的新聞,直至他住驛館中,朝堂也沒有派出任何一位員與他接

年紀老大的文彥博,孤伶伶地坐在廳堂中。

如果是過去,無視都堂的態度,登門造訪的老友還會有幾人,但如今京師正徹查都堂一案,作爲關鍵人的文煌仕逃竄不知去向,呂嘉問抓了一家又一家,瘐死獄中的已經有六七人,誰也不敢在這時候以犯險,把自己和全家都牽扯進去。

文維申臉難看地走進住的小院,他從外間經過,聽到了好些閒言碎語,甚至都不避讓他。

“文煌仕說不定都變了鬼,哪裡找?”

“文太師土都埋到脖子了,離變鬼也不遠了。說不定還真能看見他重孫的鬼。”

這幾句就是在門外聽到了,差點讓他氣炸了肺。只是當他走進廳堂的時候,立刻就換了一副神

文彥博宛如石像一般坐著,兒子進來後纔有了點氣息,“送走了?”

文維申點點頭。

“說了什麼沒有?”

文維申搖搖頭,“只是讓大人不要擔心。”

他剛剛送走的那一位——都堂之命前來安的老友,帶來了都堂的話。

“都堂不認爲太師會對曾孫的況瞭如指掌,文煌仕的罪責不會牽扯到太師的上。都堂也不會允許提審太師的況出現。”

這幾句承諾,保證了文彥博不會辱於小人,但這是對卸任宰相的優待,是爲了他們自己,而不是對文彥博這個人。

文彥博現在越發地確信,只要自己一死,文家就立刻會覆滅。

都堂是不得不給他這位曾經做過宰相的老臣留一點餘地,但不會給他連監司主都沒做過的幾個兒子留下半點人。他們已經不夠資格去讓宰相執政看顧他們。

文家或許真的要完了。文彥博現在就是在掙命,只要他能夠活下去,也許還能看見轉折的機會。

“大人,下面該怎麼做?”文維申問道。

“章惇、韓岡不用去找了,拜見一下呂嘉問。”文彥博撐著柺杖起巍巍地問兒子,“延之那邊可有回信。”

“這正是兒子想要說的。”文維申低聲道,“延之前兩天就失蹤了。”

猜你喜歡

分享

複製如下連結,分享給好友、附近的人、Facebook的朋友吧!
複製鏈接

問題反饋

反饋類型
正在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