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德方先是點頭,然後連連搖頭,“將軍應該能聽出來。但將軍的心結應該不在這兒。敢問謝將軍一句,關於問鼎逐鹿之事,我家大將軍還說過什麼?可有與衆不同之語?”
“你家大將軍說得話,聽起來一句比一句讓人生氣!”提起李旭之言,謝映登鬱悶得只想找人打上一架。見過固執的,卻沒見過李旭這麼固執的。如果真的像時德方所言,他明知道瓦崗羣雄對其翹首以盼,還猶豫自己實力不足幹什麼?不是謝映登自誇,如果這幾年瓦崗羣雄不是跟著李,而是跟著一位能力氣度都名副其實的雄主,天下大勢早就定了,又怎會到現在還戰不休?
“最可氣的是哪一句?”時德方知道自己已經接近了問題的關鍵,抓住一切機會追問。
謝映登越想越氣,用抖的聲音答道:“他說,如果南下逐鹿,看不出百姓死在他的刀下,和死在突厥人刀下什麼區別。也看不出來我勸他問鼎逐鹿,和別人引突厥寇有什麼區別!”
“我知道了!”時德方用力一拍,差點把面前的小幾拍散了架子。“謝將軍勿惱,我家大將軍的心結就在此。當年有個姓袁的道士勸他逐鹿,他也是慨自爲鹿,所以不願意把自己的父母兄弟當做獵。兵兇戰危,你我眼裡爭的是天下,而在大將軍眼裡,每一個死於逐鹿過程中的百姓,恐怕都是因起個人野心而起。所以他寧願退避,也不願意爲一人之江山,看到累累白骨!”
“就他一個人仁厚!”謝映登明知時德方分析得正確,還是十分窩火。雖然打過幾年替天行道的大旗,但即便瓦崗羣雄當中,大多數人也是終日想著馬上取功名。說大夥視人命如草芥有些過分,但至沒把死幾個無辜百姓,看得像天塌下來那樣嚴重。
況且打仗哪有不死人的。爲了讓中原早日恢復生機,死一些無辜者,也是應有的犧牲罷。百姓們要怪也應該怪自家命運不濟,不該生於世。又怎麼能怪到結束世者的頭上?!!
“謝將軍生於簪纓之家。自然猜不到我家大將軍的心思!”時德方又是慨,又是佩服,“在謝將軍眼裡,死得百姓都是無關之人。而在我家將軍眼裡,死的卻都是他的父母親朋。他和張老將軍一樣,以守護爲武者之責,而不是單純地想奪取功名。古語云,仁者無敵。大將軍有此仁念,天下有何愁不定?”
“你先別忙著發慨!”謝映登真想走過去,一腳將時德方踢翻在地上。自己這廂急得心裡直冒火,作爲李旭的臂膀,時司馬居然還有空掉書包!真是什麼樣的主公用什麼樣的臣子!
時德方笑著擺手,滿臉自信,“謝將軍莫急。所謂對癥下藥。你我昔日都沒猜到大將軍的心思,自然說什麼他也聽不進去。如今既然已經知道他爲什麼固執己見,便有辦法解決問題了!”
謝映登被笑得沒來由一陣心裡發虛,收起怒容,低聲問道:“你有什麼辦法,不妨說出來聽聽!”
“謝將軍勿怪我實話實說。我家大將軍雖然與你同門。但他真正傳接的,卻是張老將軍的鉢。”時得方點點頭,緩緩說道。
關於這一點,謝映登也非常清楚。秦叔寶到了瓦崗之後,曾經很坦白地告訴衆人,如果不是楊廣中途將李旭調往博陵,而是由張老將軍選擇繼承人的話,齊郡兄弟應該追隨李旭,而不是很無奈地跟著自己上瓦崗。
“張老將軍生前有言,武將的職責是守護。所以他寧願戰死,也容不下你們瓦崗軍這些破壞者!”時德方笑了笑,繼續解釋。“對於我家將軍而言,他傳了張老將軍鉢,就要將守護之責傳承下去。所以,寧可不爭天下,也要守護一方安寧。”
“爭了天下,還不是守護了一國安寧。比他守護方寸之地豈不大得多?”謝映登撇撇,悻然點評。“難道博陵六郡值得他守護,天下百姓就該遭兵火麼?簡直是閉著眼睛說瞎話!”
“如果謝將軍能有辦法將你這句話讓我家將軍接了。我家將軍自然要化家爲國,以改守護一隅爲守護九州!”時德方冷靜地點頭。這是他能找到的,唯一能讓李旭改變主意的方法。如果能讓李將軍把問鼎逐鹿看做守護的一種方式,李將軍的心結自然就能解開,大夥的平生之志自然能得以滿足。
“可將軍說過,天下之鼎不止九個!”同時,他心裡響起一個微弱的聲音。時德方努力集中神,將這個小小的猶豫制了下去。關鍵時刻,他不能再做毫的搖。
聽完他的話,謝映登臉上沒有任何驚喜。李旭如果是非常容易被勸的人,他今日又何必拐彎抹角來走時德方的門路。“我沒有辦法!!他認爲河東李家已經優勢明顯,退出纔是解決之道。他還認爲自己在塞外,可以約束諸胡,免得有另一個骨託魯趁勢而起。而有這樣一支力量在塞外,李家子孫行事也會小心謹慎,努力不重蹈楊家覆轍!”
有狼在側,鹿會跑得更快更主,也就是悉塞外,又悉中原的李旭,纔能有這麼多稀奇古怪的想法。謝映登自認見識,駁不倒李旭所言的歪理邪說。雖然他對這種說法嗤之以鼻。
“如果謝將軍有辦法證明,大將軍的守護之道本行不通。河東李家得了天下,只會是第二個楊家,大將軍也許會幡然悔悟!”時德方見謝映登沒聽明白自己的意思,繼續循循善。有些手段,作爲李旭的臣子,他不能也不方便使出。關鍵時刻,老天偏偏送了一個謝映登上門。假手謝映登這個外人做一些非常之舉,過後誰也挑不出病來!
“很難,除了向突厥稱臣這件事外,李淵其他所做所爲,都甚合師兄之願。”謝映登繼續搖頭。爲瓦崗軍曾經的哨探大總管,他曾經極其認真地關注各路諸侯的日常施政舉措。李淵用人不以出高低,對於前來投奔的綠林豪傑與世家子弟有功同賞,並且奪長安、關中支持楊家的富豪手中田產分給百姓,都是李旭所讚賞的。若想找出李淵的治政失誤來,並藉此說服李旭與河東翻臉,實在是非常不易。
“唐公畢竟已經年過半百了!”時德方詭地一笑。“而他的子侄中,能否蕭規曹隨,還很難說!建世子雖然寬厚,卻未必能讓羣臣敬服。而唐公的其他子侄,難免不出另外一個楊廣!”
這句話非常不容易理解,至站在謝映登角度,他看不出來唐公李淵的三個兒子中,誰人有爲楊廣的潛質。以他所掌握的報,李建、李世民二人雖然不合,唐公卻努力把握著兄弟二人實力的平衡。況且李世民既善於用兵,又善於用人,年紀雖輕,卻絕非楊廣這種庸才可比。
“據說當今陛下,也曾經英明神武過!”時德方的笑容越來越詭,看上去彷彿蒙著一團霧。“但當今陛下,殺兄父,那狠辣勁兒,也是超乎常人的。不知道謝將軍可曾聽說過,上次博陵軍於黃河南岸兵敗,並非戰事不利,而是在關鍵時刻,被東都的兵馬抄了後路!而東都兵馬之所以抄博陵軍後路,卻是因爲李淵即將造反的消息傳到了監國耳朵裡!”
“我知道!”這段往事給謝映登留下的印象極深。那是瓦崗軍自初創以來最危險的一戰,幾乎所有人都被李旭打得喪失了信心。如果當年不是段達在背後給了李旭一刀,以當日之形勢,也許李的人頭早就被送到了楊廣的桌案前。自然,天底下也不會再有什麼瓦崗軍。“可那與勸說師兄有什麼關係。李淵的確造了反,我若是段達,認定了他們是叔侄,也會出兵抄師兄後路!”
“可消息怎麼那樣巧。早不傳,晚不傳,偏偏最關鍵時刻傳到了東都。按距離和常理,消息也該先到京師纔對。”時德方喟然長嘆,“可惜,大將軍的夫人年紀青青,就斷送在了黃河岸邊,肚子裡還懷著將軍的骨。可惜我博陵子弟,去的時候七千,回的時候連一千七百都沒剩下。可惜黃河兩岸,不知道多人爲此死於非命。誰做得孽,誰撈到了好。難道謝將軍爲瓦崗哨探大總管,就一點風聲也沒聽到麼?”
說到這,他故意將聲音頓了頓,以便讓哨探大總管這個職位被謝映登聽得清楚。然後看似不經意的補充了一句,“在那之前不久。有人曾經到博陵勸說將軍夫人,請你替將軍做主與河東結盟。而夫人以將軍不在爲由拒絕了。黃河南岸一敗之後,跟著是羅藝侵。危機關頭,哪怕別人送來的是一碗毒藥,爲了守護六郡,大將軍也只能忍痛吞下了!謝總管,難道你用心去找,真的會找不到任何蛛馬跡麼?”
李信完全冇有想到自己通宵了兩天覆習功課之後竟然穿越到了一個陌生的唐朝.........天哪,李世民是我親叔叔???好像還很疼自己的樣子........舒服了!唐朝還有比這個更狠的靠山嗎?請務必讓我做一個清閒的太平王爺!
崇禎十六年,軍醫朱劍穿越到了朱慈烺的身上,成為了大明朝的倒黴太子。肆虐的鼠疫,糜爛得朝政,席捲天下得李自成,肆虐西南的張獻忠,白山黑水還有磨刀霍霍隨時可能殺入中原得女真鐵騎,偏偏還攤上一個爛泥扶不上牆的便宜老爹。朱慈烺將屠刀一次次的舉起,不光是對準戰場上的敵人,同時也對準了朝堂上的敵人,對準了民間的敵人!殺貪官!除晉商!剿闖逆!滅獻賊!在不斷地血腥殺戮中興大明,成就一代屠皇!各位書友要是覺得《大明屠皇》還不錯的話請不要忘記向您臉書和推特裡的朋友推薦哦!
太子朱標英年早逝,朱元璋巡視四邊,來到嶺南發現這里一切與眾不同……富庶的黎民百姓,發達的商業建設,威武的軍隊士卒……但更令人驚訝的是,這里的封王十八皇子朱拓胡作非為、窮奢極欲、橫行霸道。朱元璋:兒子啊,要不把大明交給你,你在大明隨意為非作歹。朱允炆:十八叔就是我遙不可攀的高山。朱棣:有十八在,我對皇位沒有任何想法,我愿意做他帳下大將,為大明開疆擴土。于謙:我心中只有一個太陽,沒錯,那就是十八皇子。
一個雇傭兵附身在大明萬歷年間的勛貴次子身上,他會給大明朝帶來怎樣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