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狂熱小說 古代言情 農女為商:馴夫有方好種田 第1446章 化危為安

《農女為商:馴夫有方好種田》 第1446章 化危為安

第1446章化危為安

時鬱聽後鬱悶的看向弟弟,「喜客來明正大做生意,他們不但跟著市場指導價來做生意,甚至還為百姓著想,其他走商說價格低做不了的,那也是他們沒有本事,豈能怪在喜客來的上,所以即使這樣的文章呈給了父皇,父皇也不會說什麼的。」

時燁卻仍舊不舒服,他知道不能私扣才子的文章,相府送了幾篇文章也都是有數的,於是時燁將文章放了回去。

兄弟二人看完文章,終於能出宮了,天卻是晚了,時鬱仍舊跟著弟弟去了王府。

王府,蘇義從衙裡出來就直接來王府,今個兒他帶著妻兒一起,在姐姐家裡噌飯吃。

這會兒一家人坐一起,蘇義說起今年科舉之事,蘇宛平和傅氏聽得認真。

蘇義說道:「今年科舉試題經過三位大重審過,比歷屆要難些,我雖沒有參與,卻猜測著今年怕是要增加一些算的難度,皇上對商戶開恩,隻要不是一心圖利的商人,按著市場價格律令執行的商戶,是可以參與科舉的。」

「也正因為如此,不商戶還是盼著家中子輩能通過這一次的科考離商戶戶籍,所以今年的競爭也會很激烈呢。」

蘇宛平聽著心裡替這些學子們了一把汗,每屆科考,能高中的人數不多,拔尖的更,何況還分南北中三試題,可想而知今年的難度。

這些商戶個個家中有錢,以前到限製,商戶地位低下不得參與科舉考試,所以他們想要家中子孫能走上途卻是件難事,如今有了這樣的機會,又因家中有錢,必定請最好的夫子,書本也置辦好的,指不定有些心思的商戶還能買到某些大儒的註解,與這些寒門相比,他們高中的機會更多。

Advertisement

蘇義又接著說起京城裡因為科考一事,不員已經率先收到文章了,先是從這些文章中找出拔尖的幾位呈給皇上看,算是有了一個印象。

蘇宛平忍不住看向弟弟,含笑問道:「那弟弟可有收到文章。」

還別說,蘇義收到一些,不過他向來嚴謹,裡頭比較出彩的不多,他會很有耐心的指出問題所在,並召他們府,告誡他們多留意京中邸報,多思考多為百姓著想。

蘇義不曾呈文章上去,不過投蘇府文章的幾位才子卻得到蘇義的提點,進步了不

正好一家人聊得起勁時,時燁帶著兄長一同回來了。

蘇宛平看到太子殿子,連忙起行禮。

幾人皆數行了禮,時鬱抬手,隨即移步廳前,準備開飯。

好久不曾吃燒鵝了,時鬱忍不住食慾大

一頓飯吃得很熱鬧,味道都很好,不免吃多了。

夜,時鬱要回去了,蘇宛平立即小令給太子送上一些小零帶上,是自己做的,太子妃很喜歡吃做的零

時鬱上馬車前,他朝蘇宛平看來一眼,忽然問道:「你平素可有熏香?」

蘇宛平搖頭。

時鬱皺眉,上總是有一淡淡的香味。

蘇宛平隨即想到了什麼,說道:「我帶了香囊,我母親做的,我平素往裡頭加一些丹桂,長年佩帶,可能是這味道了。」

丹桂麼?似乎又不像。

時鬱上了馬車走了。

時燁朝蘇宛平上聞了聞,隨即笑道:「真香,難怪總能聞到你上的香味兒。」

蘇宛平卻是笑了,拍下時燁的手,夫妻兩人回了院裡。

時燁與兄長呈上去的文章到了帝的手中,帝看了這麼多的應試才子文章,第一次看到閔誌的文章,倒不是閔誌此人的文章寫得有多好,而是他的文章裡提及了喜客來,似乎也說的沒錯,做生意最忌諱壟斷與一方強大。

Advertisement

於是帝將這一篇文章單獨拿了出來,他沒有要見閔誌的意思,卻是劉公公將蘇氏傳宮中。

那會兒時燁還在書房裡,正好寧相與蘇義一同前來求見皇上,說著朝堂上的事。

蘇宛平看到劉公公過來傳話,父皇要見很有些奇怪,第一次被傳書房的,平素多半是去棲宮見母後。

蘇宛平隨即穿上宮服,匆匆上了馬車。

東華門,到了書房前,劉公公進去稟報,寧相與蘇義商量完國家大事正要離去,忽然聽到蘇氏過來了,蘇義的腳步一頓,不走了。

寧相也有些奇怪,書房重地,怎麼會召王妃蘇氏過來。

蘇宛平進書房,看到裡頭的人,也很意外,莫非今個兒要對三司會審了?被自己突出其來的想法弄得有些想笑,又沒有做錯什麼,為何要怕。

蘇宛平上前行禮,抬頭就看到時燁看著,似乎在安,想來這一次宮不是做錯了事兒。

帝見寧相和蘇義還沒有走,於是說道:「你們兩人也留下聽聽,當初市場指導價是蘇大人的提議,寧相你也很支援,朕覺得沒有什麼不妥,但是今日卻有才子說出一些,聽說民間喜客來獨攬生意,使不走商沒有生意可做,可有此事?」

蘇宛平一聽,心頭一驚,隨即接了話,「父皇,兒媳冤枉,喜客來向來不曾違法,生意全是按著市場指導價來做的,各地所定價位也是適合當地百姓的生活條件,有些地區的生意一直都是虧損的,我也不曾撤走。」

帝一聽,便說道:「既然是虧損的,你為何還能在做?蘇氏,你做生意不是為了賺錢,莫非是為了做善事不?」

蘇宛平一聽,終於明白問題的所在,於是解釋道:「父皇,有幾地區,百姓生活困難,可我喜客來名聲在外,不能因為虧本而壞了喜客來的名聲,我做的也是全國連鎖的,這一不賺卻博得名聲,那一賺了便能填平,而且因為各區都有生意,我所銷售的量比較大,自然走商隊的本也減,從來不會有商隊走空趟的跡像,每一趟必須帶上貨。」

Advertisement

「我知道喜各來的這種流行為會影響別的走商,畢竟他們還是以前的生意方式,帶一趟貨,往往再回來便是空著手回去的,自然這押運的本變了一來一回兩趟的本。」

猜你喜歡

分享

複製如下連結,分享給好友、附近的人、Facebook的朋友吧!
複製鏈接

問題反饋

反饋類型
正在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