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名年輕的員整齊地坐在大堂上,有的是同進士出,有的是太學畢業,他們大多是這幾年被調到海外經略,都至坐了兩年的冷板凳。書趣樓()
海外經略府就像一個廢紙簍,吏部便將這些沒有背景後臺、出貧寒的年輕候補員們塞了過來,短短兩年便來了數十人之多,這兩年大部分員沒有任何事可做,在他們快要絕之時,範寧上任了。
十五人中有五名八品,十名九品,年紀都在二十三四,充滿了活力和幹勁。
「各位,想必你們也有所耳聞,琉球府將擴縣之事,威脅琉球府安全的土著人已經被徹底殲滅,擴縣沒有任何障礙,據朝廷的最新決定,朝廷將從陝西路和河北西路遷徙兩萬戶百姓赴琉球安置,那麼除了現在的澎湖縣和琉球縣外,我們需要再建五座縣城,其中琉球島上四座,小琉球島的主島,也就是琉璃島建一座,每座縣需要縣令一人,縣丞和縣尉各一人,正好就是你們十五人。」
範寧說到這,每個人都開始有點坐立不安起來,目中出深深的期待和驚喜,他們心中都是一個念頭,終於熬出頭了。
雖然是出任海外的縣,但總比坐在經略使府無所事事、蹉跎歲月要好的多。
範寧笑道:「出任海外縣很辛苦,付出也很大,至要一個任期後纔有機會轉為京,希大家要有心理準備,如果不願去海外任職,現在可以提出來,我會退回吏部,另謀高就。」
十五個人都沒有說話,開玩笑呢!退回吏部,這輩子就完了,現在就算不願去也得去,何況大家都願意去海外任實職。
範寧見沒有反對,便笑道:「下麵我念名單,然後去找公孫玄策和張博,他們會給大家輔導,如何籌備建立新縣,另外泉州蘇知府和市舶司李提舉也會幫助大家,他們是鯤州第二批員,蘇知府曾參與籌建漢縣,並出任漢縣縣丞,李提舉籌建晉縣,並出任第一任晉縣知縣,經驗都很富,他們會過來和大家流。」
說完,範寧拿名冊高聲念道:「夏雨,琉中縣縣令,張文華,琉南縣縣令」
接下來的時間裡範寧格外忙碌,將各種堆積起來的政務都一一妥善理。
時間又過去了近一個月,籌備已就緒,出海南下的日子終於要來臨了。
這天上午,範寧在帶著幾名隨從來到港口,泉州港的碼頭主要分佈在晉江出海口的兩側,一共有十座碼頭,其中第九號和第十號碼頭是範氏商行的私人碼頭。
這還是範寧第一次來視察範氏商行的碼頭,明仁有些埋怨道:「父親整天擺弄那些破石頭,不肯來幫忙,你乾脆就是一個甩手掌櫃,你別忘了,範氏商行你還有三的份子,你別什麼事都不管,讓我們兄弟整天累得像牛馬似的。」
範寧笑道:「我不是把明軒找來了嗎?幫你們減輕負擔,紡織工坊那邊給他一的份子,讓他也心甘願累得像牛馬一樣。」
「這個不用你提醒,我們心裡有數,明軒是自家兄弟,紡織工坊那邊,我們會給他一份子,但我們還是要人啊!」
範寧想了想道:「朱老爺子不是也有一的份子嗎?讓他也出點力,派人過來管理。」
明禮嘆了口氣,「他也很幫忙了,再說他自己在泉州也開了商行,由孫子朱霖管理,他沒有力再幫我們了。」
「朱家的商行做什麼?」範寧問道。
「做瓷和茶餅,波斯那邊對茶需求很大,他們的茶主要是銷往那邊。」
「那朱家有船隊嗎?」範寧又繼續問道。
「暫時沒有!」
「那就簡單了,把朱氏商行和範氏商行合併,朱家負責宋朝部資採購,範家負責外銷,你們就負責海外,採購資的事就不用你們心了。」
明仁和明禮同時搖頭,「這個方案我們考慮過,但是不妥,這是範家的產業,我們兄弟三人每人三份子,這是最理想的狀態,其實還有一份子,我們想給三叔和四叔,結果被朱家拿走了,說實話,這件事我們已經很後悔了,若再要朱家摻和進來,很多事我們就沒法做決定了。」
範寧也知道他們兄弟二人有很強的主見,自己也不好把意見強加給他們,他想了想又道:「那你們就把四叔找來坐鎮商行,朱家那一份子我給老爺子說,他會退還的,那份子對他沒有意義。」
兩兄弟大喜,如果朱元肯把那份子退回來,那就太好了,給三叔和四叔各半,這個家族大商行就撐起來了。
不過讓四叔過來可以嗎?兄弟二人對四叔範銅鐘的見很深,當年那傢夥可是個好吃懶做的混蛋,兩人疑地著範寧。
範寧搖搖頭道:「雖然我也不太瞭解他的況,但現在他的酒樓已經從最初的一座變三座了,這就說明他不敗家,還是在努力創業,他從未找我借過錢,也沒有向二叔和三叔手,他向你們借過錢嗎?」
明仁和明禮都搖了搖頭,範寧笑道:「這在他年輕時候是不可想象的,說明他本質很好,年輕時隻是不懂事,現在才明白事理,若沒有外麵的本錢支援,靠自己積攢本錢開酒樓,真的很不容易,從一座酒樓擴大三座酒樓,可以想象其中的艱辛,他現在有兩個兒子和兩個兒要養活,力很大,我們就幫他一次,讓他泉州做商行大掌櫃,負責對。」
明仁和明禮商量片刻,最終點了點頭,「如果他真的明白事理了,那由他來坐鎮商行,當然最好,然後我們還在德化買了兩座窯口和一座茶場,這些可以給明軒打理,四叔就負責商行排程貨。」
見兩人都同意四叔來泉州,範寧便道:「我會寫一封給四叔,請他來泉州,明禮就跑一趟吳縣,親自請他來。」
「那四叔的酒樓怎麼辦?」
明仁瞪了明禮一眼,「不要什麼事都依靠阿寧,這種小事,我們理不好嗎?」
範寧笑道:「這還真不是小事,若理不好,四叔不一定肯來,這樣吧!酒樓可以給木酒樓的顧大管事,由三叔一起照看。」
兄弟三人走上了船隊的主船,也是他們最大的海船,這是一艘三萬石的大船,最遠去西非的木蘭皮國,載重摺合兩千噸左右,看起來極為龐大,就像一座大山停泊在碼頭上。
「這就是我們最大的船,也目前大宋最大的遠海商船,做木蘭舟,載重三萬石。」
範寧拍了拍船舷問道:「這艘船能運載多人?」
「這艘船要五百名船員,四百名槳手,一百名其他船員,還要五百名弓手隨船,還可以跟隨客商五百人左右,裡麵至要存放一年的糧食,船上可以養豬、釀酒,還有一個小集市,隨船的就有三十人。」
「造一艘這樣大船需要多錢?」
「這的大商船,工藝很繁瑣,外殼用鬆木,再用桐油浸製一年」
範寧瞪了一眼不著調的明禮道:「我不是問你怎麼造船,我是問它要多錢才能買到?」
明禮撓撓頭道:「有兩種,一種是十六帆,一種是十二帆,我們這是十六帆的,當時我們花了五千貫錢,十二帆四千貫錢就夠了。」
「這個價格應該不算貴吧!」
明仁咧一笑,「木料都是我們從鯤州運來的紅鬆,又是明禮老丈人的船場,隻收了人工錢,當然不貴,若是市價,這艘船至一萬貫,十二帆的八千貫,這還隻是船隻的價格,更重要是買得起,不一定養得起。」
「那你們上百艘萬石海船需要多船員?」
「不是每艘船都要劃槳,去波斯灣那邊必須要用槳船,但去南洋可以利用季風,就不用槳手,但一年隻能走兩趟,就像去鯤州一樣,八十名水手就夠了,我們目前隻有十五艘槳船,一旦去波斯灣甚至更遙遠的木蘭皮國,不僅要五百名槳手,還要有五百名弓手,那邊海盜太猖獗。」
範寧想了想道:「有海外客商訂這種大船嗎?」
明仁搖搖頭,「萬石以上海船基本不外賣,倒不是朝廷不準,主要能造萬石海船的船場不多,大宋部都忙不過來,哪裡顧得上海外客商,反正到目前為止,我沒見過海外商人擁有萬石貨船。」
範寧沉思良久道:「這次我去呂宋,需要五十艘槳船,泉州能籌集到嗎?」
明禮想想道:「五十艘沒有,三十艘應該可以,我們有十五艘,我老丈人有五艘,各大商行再湊十艘,你幾時出海,我們幫你打聽一下。」
「三天後出海,實在沒有三十艘,二十艘也可以。」
「那就沒有問題了,二十艘肯定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