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侯啊,臣去一趟蜀中,算是明白了,為何昔時司馬錯說秦惠王伐蜀時曰:取其地,足以廣國也;得其財,足以富民繕兵。”
秦始皇三十八年,春三月,從蜀風塵仆仆趕回襄的“郡守”陸賈,正站在黑夫面前侃侃而談。
他張開雙臂,比劃著道:“都是一個大盆地,千里沃野,土民殷,貨貝充溢。其地多鹽井,且嚴道、邛都出銅,武、南安、臨邛、江則出鐵,每年市稅,幾與田租相當。”
總之這地方富得流油,只是通不便,錢糧往關中運本太高,反倒是以船舶東出大江,到南郡更方便點——前提是運氣不要太差,別在三峽船毀人亡。
打了大半年仗后,南北兩個政權財政都有些吃:北秦的君臣飲鴆止,在各種違諾加賦,惹得怨聲載道。更為了調集關中糧食去南,宣布關中三百里不得食新谷,據說,咸米價已貴至一石千錢了!
北伐軍也好不到哪去,南方底子薄,還得養十來萬大軍,雖有蕭何在后統籌,但吃完秋收糧食后,為了節省軍糧,黑夫都得帶頭喝粥。
于是開春后,隨陸賈一同到來的蜀郡錢糧,給他們回了好大一口,這下不擔心青黃不接的時節,無糧可食了。
而“被聯姻”的氏,也在源源不斷出人出錢,大量人加北伐軍,隨吳臣北上漢中,利用擅長山地作戰的優勢,與數倍于他們的關中兵打得難解難分。
除了財政,在戰略上,蜀也給黑夫帶來了厚的回饋:蜀郡守常頞派兵占據葭萌,擊石牛道;郡趙佗、吳臣率軍出米倉道,配合南郡,三面夾擊下,漢中已搖搖陷。
這也是黑夫將春季攻勢的重點放在漢中的原因。
問完軍政財政,黑夫喝了口水,問道:“常頞何時將公孫俊送來?”
公孫俊,便是扶蘇長子,被秦始皇送去邛都,胡亥派使者去,想要將其毒殺,但卻被常頞保護。
陸賈道:“常頞言,公孫年,不得驚訝,不如等北伐軍奪取咸,還于舊都后,再直接送過去……”
他提醒黑夫道:“君侯,蜀地隘塞,南邛都,北阻石牛,西即氐羌,隔以劍山,窮險極峻,此獨守之國也,常頞雖響應北伐軍,但不論軍政,都自一派,不可不防啊。”
黑夫冷笑:“怎麼,常頞不老實?”
陸賈搖頭:“這倒不是,眼下北伐軍漸漸占據優勢,常頞是知曉形勢的,但就是不讓蜀郡出全力,他還是在為自己做打算啊。”
黑夫頷首:“我知之,不過,蜀漢中本為一,若三郡皆有,倒是絕佳的割據之地,但一旦失其一,這自守之勢,便被破壞,無法長久,常頞是個聰明人,既已選擇,不至于做糊涂事。”
他頓了頓,復問道:“你在都時,看公孫俊此人如何?”
陸賈嘆息道:“小小孺子,才十歲,但卻被各種變故,徹底嚇傻了,總沖著人笑,呆呆愣愣的,臣讓人暗暗試探過,不似作偽。”
“可悲啊。”
黑夫長嘆:“扶蘇當初,就這樣舍他而去?”
“這不是我印象中,長公子會做的事。”
黑夫總有種覺,扶蘇,不會就此沉寂……
陸賈卻不關心扶蘇,拱手道:“君侯進關中后,擁立公孫俊為新皇帝?”
黑夫不置可否:“我否定胡亥,不承認他,等當真進咸后,已誅偽帝,想要得到秦人認可,還需要一面旗幟。”
或者說,傀儡!
“按照你的說法,公孫俊,反倒是最合適的……常頞想必也樂見其吧,那樣他就有擁立之功了。”
陸賈肅然:“敢問君侯,擁立公孫俊為帝,然后呢?”
“行伊尹、周公之事乎?”
……
對陸賈的問題,黑夫卻不置可否。
“伊尹、周公,不是儒生極力推崇的麼?”
陸賈道:“為儒士,陸賈自當極力推崇,但為人臣,陸賈卻不推薦君侯效仿此二人。”
他再拜道:“請君侯讓臣細說伊尹、周公的下場。”
“世人皆言,帝太甲既立三年,不明,暴,不遵湯法,德,於是伊尹放之於桐宮。三年,伊尹攝行政當國,以朝諸侯。”
“帝太甲居桐宮三年,悔過自責,反善,於是伊尹乃迎帝太甲而授之政。帝太甲修德,諸侯咸歸殷,百姓以寧。伊尹嘉之,乃作太甲訓三篇,褒帝太甲,稱太宗。”
講完伊尹故事的第一個版本后,陸賈卻話音一轉。
“不過,除此之外,臣還聽說過另一種說法。”
“有人說,伊尹放太甲于桐,乃自立也。伊尹即位,放太甲七年。太甲潛出自桐殺伊尹,乃立其子伊陟、伊,命復其父之田宅而中分之……”
黑夫聽完,頓時樂了:“陸生,這不是法家之言麼?怎麼從你一儒生口中說出來了?所以你認為,后者為真,前者為偽?你是要否認《書》?”
陸賈笑道:“孟子言,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孟軻雖然有許多話不中聽,但此言,臣卻深以為然。”
“我信了你的鬼!”
黑夫心中腹誹,他曾聽張蒼吐槽過這句話,盡信書不如無書,聽上去,是泛指讀書不要拘泥于書上或迷信書本,常被引用。
但這其實是斷章取義!
孟子的原話明明是:“我對于《武》這篇文章,信里面的二三句話就行了,至于其他?本不值得相信!仁人無敵于天下,周武王以至仁伐至不仁的紂王,商卒倒戈,不戰而屈人之兵,但《武》上,為何會說牧野之戰流漂杵呢?真是胡說八道!”
這明顯是只信自己主觀看法,不信客觀記載了。
對自己的論點有利就信,不利就不信,甚至當沒看見。
呵,跟后世的論壇噴子好像沒啥不同。
但到講另一個人故事時,陸賈又對古籍記載信之不疑了。
“周公一年救,二年克殷,三年踐奄,四年建侯衛,五年營周。”
“六年,周公制作禮樂,郊天地,山川,師旅不設,刑格法懸,而四海之,奉供來臻,越裳之君,重譯來朝。周公行政七年,王長,周公反政王,北面就群臣之位……”
說到這陸賈一頓:“然此時,卻有人在在王面前,說周公有意篡位,不利于王。王將信將疑,周公為了避嫌,不得已逃到楚地。直到后來,王翻閱庫府中收藏的文書,發現在武王生病時周公愿意代死的禱辭,這才派人將周公迎回來……”
“故伊尹放王,為太甲所殺。”
“周公攝政,為王所疑。”
“臣遍觀史籍,發現自古主繼位,待其年后,秉政之臣,縱然做了許多功績,然不為其君所疑者,寥寥無幾。除了伊尹、周公外,齊閔王疑孟嘗君、秦昭襄王疑穰侯魏冉、始皇帝疑呂不韋,皆是如此。”
雖然這三個人,自己就不干凈。
他語重心長地說道:
“無周公之親,不得行周公之事,故為君侯計,伊尹、周公不可效仿也!”
不推薦做伊尹、周公,那陸賈認為,黑夫該做什麼呢?
那個答案就在他口中,呼之出!
但這儒生知道現在時機還不,說話藏一半,竟點到為止,不再言語。
等陸賈走后,黑夫無奈地笑了笑。
“不止是為我計,也為你自己,還有所有北伐軍功臣將士計罷?”
……
手下人的小心思,黑夫還不知道?自起兵至今,拐彎抹角勸進的人,可不止陸賈一個。
從舉兵的那一刻起,黑夫便走在一獨木橋上,兩側是萬丈深淵,尸骨累累,猛潛藏其中……
回頭?那是不可能的。
前方有人阻攔?就算是你最不想與之為敵的人,也不得不將其推下去!
想要順利走到對岸,靠一個人是不行的,好在黑夫有南郡舊部,以及蕭何、韓信、陸賈一眾新招攬的能臣,可為佐助。
但眾人,并不是死的工,而是有自我意識的人。
是人,就會有。
有人想一展才干,不負平生所學。
有人想壯大學派,在未來朝堂占據一席之地。
有人想宗耀祖,多得封賞田地。
有人想宰執天下,親自刀,割一割天下的。
有人想封侯拜將,錦還鄉,就青史留名……
實現這些夙愿的前提,是北伐軍贏得這場戰爭。
于是,舊部、新臣,眾人的無窮,聯結在一起,變了黑夫后那只有力的手,推他向前邁步,加速過戰爭的深淵,朝勝利前進!
對手下人的訴求,黑夫必須尊重,必須照顧,必須理解。
這就是現實,毫稚不得,無視眾人者,必將為其所拋棄。
哪怕黑夫,也不例外!一旦發現你無法滿足其,說不準,那推手,就會變黑手!
但在謹慎滿足眾人的同時,黑夫還得當心。
因為這力量,也會有意無意地,試圖縱黑夫,頻頻導,讓黑夫往他們期的方向走!
越往后,背后的推力就越是猛烈,那時候,你或許已分不清。
究竟是自己在帶著他們前進呢,還是被迫匆匆往前,一旦停步,便被臣僚們推得踉踉蹌蹌?像個戴上桎梏的刑徒!
他們一邊推,里還說著:“皆是為主君計,為主君子孫計……”
對戰爭功臣們而言,黑夫爬得越高越好,最好一腳踹下始皇帝后人,自己坐天下,他們獲得的報償和利益,才能最大化,并得到保證!
“可黑夫啊,你可千萬別忘了,自己是誰,做這一切的目的,又是什麼?”
獨帳中,黑夫喃喃低語,自問自答。
“記得啊。”
走出帷幕,春日的暖照了過來,讓黑夫瞇起眼睛。
“我要做秦始皇帝的……”
“‘繼業者’!”
……
PS:這是昨天的,咕咕咕。
小鎮的平凡少年踏入京城,做最逍遙的皇帝,娶最美的皇後。
唐帝國若是打贏了會對對手說:“你特麼以後老實一點,小心老子滅你全族,每年乖乖進貢!”弱宋若是打贏了會對對手說:“哎呀,你看我都打贏了,我是不是有資格談議和了?我是不是有資格進貢了?什麼?有資格了?哇,真是太讓人高興了!”朕要改變這一切!誰再敢提議和!朕誅他九族!
“我這一輩子想過的是一紙一筆,不驚不擾;一茶一酒,不慮不思這樣的閒淡日子!” “可命運之手卻讓我一步一步的從百花鎮那地方走了出來,走入了大辰的京都,走到了這廟堂之上,那麼我總得給這個國家和這個國家的人民做點什麼。” “我所希望的是能夠在有生之年為這個國家和這個民族凝聚一道魂!” “當然,首先要做的是解決他們的溫飽問題。” 扶貧幹部許小閒帶著四顆土豆一粒玉米穿越到了風雨飄搖的大辰王朝,數年之後再觀天下,唯大辰風景獨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