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知道始皇帝是否也意識到了這點。”
黑夫許久未曾如此對人袒心扉了,他喃喃說道:
“始皇帝一生都厭惡咸宮,最開始在關中修宮室,去他理政務。后來又沉迷巡游,我猜測,除了顯示天子威勢外,他也想逃離這地方,離開被隔絕的中樞,走出去看看,看看碩大天下,看看真正的民生苦樂,他想要真正的,應有盡有……”
“但始皇帝的經歷,他的大,超過了對蕓蕓眾生的關切,加上無數人出于種種目的遮掩蒙蔽,他注定看不到真相。就算看到了些許,但那時候他更關切的,恐怕已是如何長生,如何與臣子一日上下百戰了。”
“總之,從始皇帝開始,大秦從上到下,就出了大問題,一切以君為先,整個天下數萬秦吏、三千萬生民,都為了實現始皇帝之而奔走東西,南征北戰,卻忘了君與民之間,最簡單的關系……”
張蒼的確是懂得黑夫的人,他替黑夫道出了那層簡單明了,卻被始皇帝刻意忽略的道理。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
張蒼嘆息道:“此乃吾師荀卿敦敦教誨,只是李丞相不知是故意忘了,還是一味順應君意,推波助瀾,終至天下敗壞……”
“沒錯,水能載舟亦可賽……嗯,覆舟!”
黑夫點頭:“失去了百姓擁護,此所以弱南能敗強北也,此亦關東群起而反秦也,除了六國余孽從中鼓,那些六國故地的黔首閭左,也真的是‘苦秦久矣’,夠徭役奔波了……”
天惟時求民主,乃大降顯休命于湯。為民之主者,天子也。
仆為民主,當以法率下。為民做主者,吏也。
既然大秦皇帝和吏都不能為民做主,那天下人,就只能斬木為兵揭竿為旗,為自己做主了……
這是中國古代,“民主”的真正涵,也是游戲規則,對這規則破壞越大,王朝覆滅也越快,窮兵黷武沒有好下場,適當與民休憩方能長久。
黑夫心中暗道:“待我再度掃平天下,至二十年,不興兵戈!”
那是以后的事了,眼下咎待勾勒的,是他這“攝政府”的施政之措:
“舊秦已隨著胡亥倒臺而傾覆,新秦,不可再重蹈覆轍!”
“新秦……”張蒼咀嚼著這稱謂意味著什麼:“但要如何避免?”
“秦雖興軍功爵,民爵不過公乘,近些年來,出卒伍黔首而能居朝堂者……”
黑夫指了指自己:“不是黑夫吹噓,獨我一人而已!”
而且,還是拼命開掛才能做到。
“故秦之初滅諸侯,天下之心未定,痍傷者未瘳,本當振百姓之急,養老存孤,務修眾庶之和,然諸將相仍順始皇帝之意,阿意興功……“
說這話時張蒼瞥了黑夫一眼,心道這些事不就是你帶頭的麼……
黑夫則為自己解釋道:”驅除匈奴是必要的,這也就罷了,但之后東征、南伐,以及因為大夏人一句話,始皇帝便使李信將數萬人,廢騾馬十萬西征,實在沒有必要,至于修宮室等,就更不必說了。”
“我亦曾諫伐南越,至要徐徐圖之,可始皇帝不聽啊,還與我在碣石宮大吵一架,當時的諸卿,也不見誰幫我說話……”
“可如今不同了。”
黑夫倒是頗為自信:“和始皇帝時,王、蒙、楊等世代軍功公卿為將相,雖才略冠絕天下,然仍蔑視黔首不同,我這攝政,還有諸多文武屬下,多是起自布。”
南郡的舊部就不用說了,不是地方小吏,就是窮蛋出,更有不像黑夫這種連姓都沒有的白徒,其余眾人,陸賈、隨何、陳平乃窮士,韓信是無業游民,蕭何、曹參是地方小吏。
在取得勝利的過程里,的確有人忘了自己出的階級,飛速墮落,但大多數人,至仍立足于他們崛起的階層,腳上的泥還沒落干凈。
“彼輩當中,有卿相之才者不在數。”
不是黑夫吹噓,歷史上漢朝的幾個丞相,蕭何、曹參、陳平都在他囊中——還沒算眼前的張蒼呢。
“彼輩會占據朝堂核心,或作為封疆大吏,治理一方,造就一種曠古未聞的局面……”
黑夫攤開手,指著被自己用武力、謀殺、威利等手段,廓清的咸宮大殿:
“布將相之局!”
而且這群人籍貫分布廣泛,不獨南郡人,有梁地者,有淮南者,有沛者,有齊魯者,幾乎遍布天下。
“彼輩治理邦國地方時,至會比從小長于都邑的豪門卿子,更加知道點底層疾患,世之所急。”
黑夫道:“由地方吏將百姓之所急集中起來,上報朝堂,中樞做出相應改善,再下達地方,繼續接收反饋,考驗這些施政是否正確,如此循環,才是保證上通下達,為民做主的好辦法。”
“這便你所說的,從人民中來,到人民中去?”
張蒼有些容,他雖然不是出貧賤,但亦不過是武縣一鄉豪,扔到咸這種地方,仍是區區布。
“布卿相……這是多士人的夢啊。”
戰國時代的士人很有進取神,為仕而奔走各國,或直接上書國君,或進行游說,闡述自己的政治主張和政治方略,取得國君的信任后即被重用,由文人學士變為高級僚。
但誠如黑夫所言,諸侯列國,還從未像黑夫這群人般草的上位者出現過……
這布將相之局里,他張蒼,亦有一席之地!
雖然這僅僅是黑夫的理想,付諸現實定有種種困難和意想不到的異變,但僅是這理想,就足以讓人激萬分了。
周、秦乃至于歷朝歷代,哪一個政權最初興起時,那大廈的藍圖上,不是充滿理想主義的勾勒呢?
理想不是虛偽。
它是奠基者們對后來者的期盼。
也一個政不論何時,都必須維持的“謊言”。
有人覺得惡心,有人不以為然,有人嗤之以鼻,有人冷嘲熱諷。
但仍有一些人相信:相信前輩汗不會白費,相信一代代人為之努力,萬一,有一天這理想實現了呢?
政權強調理想,就如人須得記住夢想一樣,若有一天連這都忘了,我們也早已陷現實泥潭之中,得過且過,再無未來。
“但這局面,無法永遠保持。”
可旋即,深悉人之惡的張蒼篤定:“眾人之所以追隨你,是為了封侯之位,卻不一定能遵循汝期的理念。彼輩既已登高位,便不再是昔日布,最多一代人,便與昔日世卿無異了!”
“是啊……”黑夫明白,若不加改變,仍按照春秋以來的套路來,這種布之局,最多維持二三十年,便會隨著打天下的人死去,而轉瞬即逝。
“所以需要一種,從底層向上上升的渠道,讓民間有才學者,尤其是六國故地的士人,能一步步,先為小吏,再為郡,最后慢慢升至朝堂,參與天下決策的制度。”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一個沒有新鮮注的政,注定是一潭死水,只有提供一個穩定的上升渠道,才能讓政權最大限度保持活力。
“大秦在這點上,已較春秋及六國好許多,黔首甚至隸臣也能通過軍功爵為吏,更力行宰相皆發于州部,猛將必起于行伍,公子王孫非功不得屬籍,算是遏制了世卿世祿……”
但秦的軍功爵有兩個大問題,一是升上去就很難降下來,最后導致越來越不值錢,漸至敗壞。另一方面,這種制度的,是只占了天下四分之一人口的新老秦人,十年被迅速兼并的六國,與這種上升渠道無緣。
“始皇帝未統一時,尚來者不拒,使天下士人集于秦,但一統后,除了那七十余博士外,君可曾見一個關東士人得居高位?”
想來想去能找出來的,只有籍黑夫提攜,一路高升的陳平、曹參、蕭何三人了……
其余千石以上員,皆秦人也,幾無六國之人!
陸賈、隨何,還有眼下六國反王陣營里數不清的謀臣策士,都是本有才干,卻在制下未能進上升渠道的人。更過分的是,因為秦吏豢養門客有限,地方豪貴又到打擊,苦于沒有出路,關東士人自然只能積極加到“反賊”的行列里去了。
說句不好聽的,過去十幾年里,在關東,秦就好比是取消了科舉的我大清,絕了六國士人的上升渠道,無疑是將他們推到了政權的對立面。
再加上本就盤錯節的六國貴族,對重徭郁郁不平的黔首庶民,讀書人從中出謀劃策,這叛不劇烈才怪。
張蒼深以為然:“吾師荀卿便曾說過,雖王公士大夫之子孫也,不能屬于禮義,則歸之庶人。”
“故上者需下,下者需上。”
黑夫已有計較:“上者要下簡單,爵位隔代降級,后世子孫不肖者,便不能保有富貴。”
張蒼目視黑夫:“若如此做,你會得罪一大批造就這‘新秦’的功臣將士。”
“所以要徐徐圖之,至在短時間,不可驟然下達。”
黑夫看著張胖子的道:“之所以告與張君,是知道你。”
“蒼當守口如瓶。”張蒼點了點頭,但旋即覺得不對,什麼,他總覺得這對話怪怪的……
黑夫倒未多想,勾勒制度需要思想家的智慧,作為荀子后學,又是自己鐵桿黨羽,張蒼是他想到的協助者第一人選:“至于如何讓下者上達州部、朝堂……”
張蒼不了繼續推銷荀子的設想:“吾師荀卿又言,雖庶人之子孫也,積文學,正行,能屬于禮義,則歸之卿相士大夫。”
黑夫卻不以為然,荀子只提出了這種設想,可作為綱領,卻沒有進一步提出的實施方式。
而且參考的因素是文學、品德、禮儀?雖然是后世察舉、科舉制度的主題,足見荀學影響之深遠,但這不符合眼下秦的基本國,以及黑夫對未來的更高期盼……
“要以何種方式來做到?這我卻得思索思索。”
不在其位不謀其政,縱使聰慧如張蒼,過去作為秦朝的微末小吏,頂多整理整理圖書,算一算錢糧谷,朝堂大事?制度改革,黑夫都沒資格評頭論足,更勿提他了,所以尚未深思考過這一問題。
“這還用說麼?”
黑夫拊掌,對后世的億萬蕓蕓學子,出了邪惡的笑。
中國人從古到今,從小到大,從學生到公務員,最擅長,最熱衷于什麼?
“當然是考試了!”
……
PS:第二章在下午。
睜開眼睛身在北宋,成為了大奸臣高太尉的兒子,幸福生活就此展開……
五代十國後期,趙匡胤還隻是中級校尉,這時一名禁軍小隊長就已經知道他陳橋兵變、杯酒釋兵權的故事了。大家都還有機會,況且小隊長對趙家將來的乾法也不是很讚同……
揭示神秘雇傭軍生涯:狼群 在一次暑期的度假旅游中,大學生刑天意外遭到劫持。 憑借天生的戰斗能力和豐富的軍事知識,刑天成功躲過被獵殺的命運, 也因此他被國際知名的雇傭軍組織“狼群”相中,開始了他的雇傭兵生涯。 戰爭無情,兄弟有義,在血腥、死亡、遠離親人的孤獨感的包圍下,深厚的兄弟情懷成了他最大的精神慰藉。 然而,當接到的下一個任務,是狙殺昔日在同一戰壕并肩作戰的好友時,刑天第一次陷入了巨大的精神恐懼。 在死亡的考驗已能從容應付時,心靈的拷問又將如何去面對?…… 這是一部描述海外特種作戰部隊形式之一--雇傭軍生活的小說。 作者豐富到極致的軍事知識,引無數軍事發燒友為之尖叫,追捧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