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0年前,一場大火將圓明園化為灰燼,無數珍寶消失無蹤,這場浩劫不僅是中華民族的恥辱,更是一段無法磨滅的歷史傷痛。
如今,當考古隊試圖從廢墟中尋找昔日的輝煌,卻意外發現了5萬多件文物,其中包括嘉慶帝的御筆石刻、價值不菲的「金磚」等珍貴物件。
不過,最令人專家們驚嘆的,卻是一個被泥土包裹著的「泥疙瘩」。
那麼,這塊「泥疙瘩」到底是什麼?它為何能如此神秘,又蘊藏著怎樣的秘密?
提起圓明園的歷史,從康熙爺那會兒開始,三代帝王,前前后后折騰了一百多年,硬是把個皇家園林整得跟開掛了一樣。
康熙爺起的名字簡單粗暴,就叫「暢春園」,估計是圖個吉利,到了雍正,這審美就有點上頭了,直接給改名「圓明園」,還整了一堆有的沒的,啥藝術文化,全給他往里頭塞。
最后乾隆一上台,就要擴建,還別說,乾隆眼光確實可以,硬是把圓明園給搞成了中國園林藝術的天花板,你以為這就完了?這幫皇上,為了整園子,那真是不惜血本。
中西合璧,假山流水,奇珍異寶,那叫一個豪橫,就說那圓明園和長春園以及綺春園,三個園子愣是給連成一片,不知道的還以為進了迷宮。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