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狂熱小說 現代言情 我才不想做家務 第十一章北京不相信眼淚

《我才不想做家務》 第十一章北京不相信眼淚

王旭角浮起一笑意,像是謙和地為了緩和張的氣氛,又像是譏笑:“人活在這個世界上,總是會有人說這說那的,咱也堵不上別人的不是?”

王如薇:“大哥你聽好了,再讓我在公司聽到有人這樣說,無論他是本家還是外人,別怪我大耳扇他。我是堵不上,但可以撕爛它。”

林越目瞪口呆,這個王如薇,不開口時仙氣飄飄,一開口令人大跌眼鏡。也對,母親騎著三車買菜時,不過是個兩歲的娃娃,一直到四歲,許多個夜晚都還睡在小餐館飯桌拼起來的床上。就是這樣的生活讓永遠把餐飲業和油煙繚繞、地板黏糊糊聯系在一起,深惡痛絕。不是生下來就是個富二代,貧窮和奔波在年烙下印記,在為白富后還時不常作祟,令那些憤怒和驚恐化為野發作出來。不把憤怒和驚恐化為野,窮人想活下去倍加艱難。而富人的野平添幾分權力,有了金錢護野更加可怕。社上,許多知名富人的野程度不是早就令公眾見識過了嗎?

王旭道:“對叔有意見,寧總可以找他算賬。小秦在王家菜待了十年,是個很牢靠的老員工,為什麼一定要和他過不去呢?把事一步一步走死局,傳出去說集團死老員工,對品牌的傷害極大,責任誰來負?”

王如薇道:“王春已經被辭退了,這就是他當長舌夫的下場。但他的徒弟打了寧卓,打傷了他的手,打爛了他的手機,難道不該有報應嗎?老員工又怎麼樣?拿資歷說事。”

寧卓一聲不吭,從前那些或無賴或強或戲謔的表然無存,變滿臉悲憤和委屈,任由王如薇大聲地替自己說話。王如薇瞪著王旭,王旭角微挑,仍是譏誚模樣。王闖沉的眼神在王如薇、寧卓、王旭三人臉上巡視著,表又失又傷心。他們知道投鼠忌,他們互為鼠,吃定了都這麼有錢了,還要這種窩囊氣。又老又疲憊,但無依無靠,一睜眼邊全是要靠的人。不但要靠,而且要害

Advertisement

林越不想到自己會卷這麼狗的家族混戰現場,窘迫得不知該如何自,非常張,又非常好奇,眼睛番看著這四個人的表。換是王闖,也不知道該站誰。也許王闖設下生死場,任由親侄子和準贅婿廝殺,誰殺出一條路來,都是最終贏家。但親臨廝殺現場,噴到臉上時,王闖也未見得輕松啊。

王闖閉了閉眼,長長地嘆了口氣,道:“林越你去給我倒杯水。”

林越突然醒悟,實在是個太差勁的助理。本來該去倒水,找個借口離開這里才是。回了個好,起拿起杯子匆匆離去,不忘把門輕輕關上。

林越不知去哪里倒水,四找著開水房,一邊想著自己這個外人走了,屋里的景會不會更勁?其實寧卓在王家的境,和自己在許家的境一樣。他們兩人都是在“結婚冷靜期”被考驗被掂量的下位者。只不過,許家的財富與林家相比,差距尚可在普通人能想象的范圍。所以敢不買許家的帳;而寧卓和王家的差距實在是一個地下,一個天上,本使不上半分力氣,只好閉聽著。但林越完全明白那種屈辱想起寧卓在小院里揮勺炒菜的模樣,一時唏噓。寧卓像個囚徒,拼命掙扎也甩不掉上窮苦的鎖鏈。只是面對周明麗似有若無的挑釁,都已經氣得不了了,真難以想像寧卓這樣被反復踐踏,到底是什麼心

林越接了水,走回會客室時,寧卓迎面匆匆走過來,道:“我這就去找小秦談判,你馬上回公司,召集策劃部的人一起等著。談了就沒事,談不,自會第一個出這個新聞。主題無非就是王闖預制菜改革死廚師,還會扯些什麼中餐業會被預制菜沖垮之類的。本來現在關于預制菜的爭議就不小,我們不想為反面典型。所以,你立刻組織市場部的人,第一輿,第二拋出新聞應對。新聞角度你們立刻頭腦風暴。”

Advertisement

林越張不已,連忙答應。寧卓要走,又好奇問:“您怎麼知道會有自報道呢?”

寧卓哼了聲:“你覺得小秦這個事從頭到尾,是誰指使的?馬上要直播了,為什麼選在這個時候自殺?”

林越突然明白了,匆匆回到屋里,把水杯遞給王闖。屋里三人沉默著,氣低到了極點。林越出屋,打了個車回到公司,召集相關部門,嚴陣以待。兩個小時后,寧卓發來消息,已和小秦達一致,小秦放棄尋死,下周一回公司上班,加研發部,與昔日的后廚同事一起研發預制菜。

這一百八十度大轉彎令所有人猝不及防的同時,松了口氣。林越本以為最好不過是寧卓把錢給小秦退回去,甚至再補一點當離職補償金,沒想到居然讓他回來上班,實在意外。揣測,面對王家人的無禮,寧卓向來以,你我更,所以寧卓這回是用什麼手段說服同樣強的小秦呢?也許是服?這可真是頭一遭。

雪華經寧博介紹,認識了在村里住的同為家政工的朋友,朋友又把介紹到家政公司。雪華順利通過面試和檢,登記為一名家政工。組長給派了第一單,雇主買了最便宜的做飯鐘點工套餐,雪華要在中午上門,做三小時的服務,給雇主做三個菜,清潔餐廳廚房。

雖然也在海淀,雖然組長給就近派的單,然而北京太大,所謂的“就近”,居然也要十公里,而且通很曲折。村口有公,但必須公倒地鐵,而雇主家并不在地鐵邊,下了地鐵還要走很遠一段路。也可以等公,但時間沒保障。為這一單,雪華一直很張,既有對新生活新工作的忐忑,也擔心遲到。第一單必須完,否則會影響的評價,影響接單。

Advertisement

雪華對路不,為了避免遲到,特地提前試著走了一遍路線。沒想到公倒地鐵再步行,居然花了一個半小時。主要是公路上太堵,北京的堵已經到了不分時間不分地點的境界。五環外的這個地段因為在拆遷,加倍的堵。

雪華略算了算,刨去公司提一次能掙120左右。每次出行,來回將近三個小時,加上工作時間,六個小時掙這些錢,合一小時不過二十塊錢,工價并不高。和別人聊了聊,才明白,家政工要做出口碑,做上道,把檔期安排得滿滿的,才能掙到錢,剛開始都是收微薄的。這也正常,哪一行的錢都不是那麼好掙的,尤其服務業,掙的更是辛苦錢。

雪華沮喪,但后來換了個思路:平常做飯也做了,并沒有人給錢,如今就當在北京旅游了,閑著不也閑著嗎?出大街小巷,到走一走看一看,還能掙到錢,不比干呆著強嗎?這樣想著,短暫地高興起來。

晚上,雪華在小屋呆著胡思想,林瑞玲又一次打來視頻,勸回家,甚至說實在不行,先在幾個月也行。雪華苦笑,大姑姐兩個孫輩養在家里,兒媳和兒的二胎再過幾個月也要生了,而且兩家都在爭著讓侍候二胎月子,正鬧得飛狗跳呢,怎麼可能去家住?雪華謝大姑姐的善良,同時告訴,自己正在干家政,明天就上工了。林瑞玲一時無法評價雪華當家政是自強還是可憐,只是反復說著“你瞧這事鬧的,志民這小子真的太不像話了”。兩人車轱轆話來回說了一小時,這才掛了電話。

電話打得雪華更加氣翻騰,坐立難安,索出去溜達。這村子在山腳下,原與周邊村子連一片,但其他村子已拆,獨留這一村。站在地勢高一點的地方看,這村子在廢墟里異軍突起,在一片黑暗中燈火輝煌,如傳說中的鬼市那樣詭異。

明年這村子就拆了,但沒拆之前,家家戶戶、小店鋪、小超市仍是一副歲月靜好模樣,雖然夜深,小飯館里仍有人在吃飯喝酒。雪華躑躅著,一家家、一個個窗口看過去,看著看著,忍不住心酸落淚。這小村土里土氣,又因快拆遷了,衛生管理較從前放,路邊下水道著,散落著垃圾,臭氣熏天,塵土特別大,哪兒哪兒都顯得臟。真難以想象這也是北京,但這是人家的家啊,本鄉本土,再怎麼臨時湊和,也有即將到來的富足等著,故這湊和著踏實。呢,到底為什麼,五十三歲了,還要在這異鄉的農村飄零?

來這里的第一個夜晚,熱鬧的聚餐讓雪華一時忘了孤獨和落魄的覺。兒一走,躺在這八平米的小房,眼睛看著破損的瓷磚舊地面,尤其是那個行李箱,眼淚立刻就掉了下來。晚年無家可歸是鬼故事,這樣的鬼故事怎麼能發生在上呢?雖然五十三歲并不能算太老,但這個年紀要去當小時工,怎麼聽怎麼覺得凄慘。錯得太離譜,以至于老年要買大單。一時間懷疑起生養的意義來,怨恨兒沒看出母親是在強歡笑,怎麼能那麼狠心地和男人開上車就走,單把老母親扔在這種農村呢?而且以對林越工作強度的了解,兒白天也不會有時間來看,甚至周末也加班得厲害,難道就這樣被唯一的忘在這小村嗎?

雪華腦子不算聰明,年時拼命讀書,得以考上縣高中,離開生養的那個小村。可是基礎太薄弱,尤其是數學和英語跟不上,高中三年一年比一年考得差,最終高考落榜。后來經親戚幫忙,去了地級市煉油廠的廠部辦公室,當個了臨時工,終于進城了。沒想到,兜兜轉轉三十幾年,又住回農村,這算打回原形麼?年時在農村,雖貧困卻也有盼頭,因為年輕。可年老了又住回農村,而且是租房住,是個流浪者,這可真是慘絕人寰了。

雪華每天心掙扎著,有時想自暴自棄,干脆放棄“掙二十萬向兒贖罪”的計劃,回到林志民的家,他冷眼好了。再怎麼狠心,他也不敢手把扔出去吧?可以茍在客房,直到新房下來;有時又想回到娘家,把事和盤托出,讓娘家媽和大哥大嫂接納,給一個容。那小樓是花和丈夫的汗錢蓋起來的,該有一間;有時又想撥通林越的手機,要來解救母親于水火之中。干脆就讓兒在城里租個幾千塊錢的一居室,舒舒服服呆七個月吧;有時又陷的意中,幻想突然在北京就一番事業,帶著鼓鼓的荷包,把丈夫、準親家母高傲地踩在腳底下,給兒大手一揮在北京買下大房。幾種念頭互相打架,折磨得筋疲力盡,直到去了家政公司面試通過,接到第一單后,心的滔天巨浪戛然而止:既不會認輸打道回府去向丈夫搖尾乞憐,也不會回娘家讓老母親和哥哥擔心,更不能去兒,輝煌偉業什麼的更是浮云。為一個家政工,掙小錢,攢至二十萬,向兒贖罪。然后,回到老家,一個人住在新公房里,直到老死。

雪華以為自己想通了,心一時平復,可此刻,明天就要上工,心又糾結上了。一邊走著,張著,傷心著,直到見到寧博穿外賣服,在一家面館里吃面。走進去,和他打了招呼,坐到他對面。原來他剛收工,才來得及吃晚餐。

這段時間,雪華已經知道寧博大專畢業,今年二十六歲,一畢業哥哥就他來北京打工,之前是在一家社區團購網當客服。雪華謝他為自己找房,牽線找家政公司,并告訴他明天上工。寧博見雪華緒低落,是因為住到這里,并且要去當一個家政工而到傷心,趕打氣,鼓勵不用怕。的手藝好得很,現在家政業特別缺人,好家政非常搶手,只要好好干,一個月掙七八千并不難。

“雪華阿姨,您知道為什麼預制菜是大勢所趨嗎?因為第一餐飲業的本在提高,第二顧客對出餐速度要求也高,不止堂食不愿意等,外賣也火急火燎的。外賣平臺為了讓他們滿意,規定我們在接單后30分鐘必須送達,否則顧客有權利申請退款。一家餐館既要做線下的堂食,又要做網上的外賣,很容易就會卡餐,就是出不來餐的意思。顧客會投訴,我們也不愿意接,慢慢這個店的外賣業務就死掉了,而外賣現在對一家店的收影響越來越大,只有預制菜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證出餐速度。”

雪華暗嘆,知道外面的菜許多是預制菜,但沒想到,這也有一部分和大家事事講求速度和效率的消費習慣造的。

“我哥告訴我,家務勞社會化是大勢所趨,外賣、預制菜就是因為這樣發展起來的行業。大家不做飯的時候,會點外賣或者買料理包回家吃,家政也一樣。不想干家務了,就會找小時工來干。現在大家觀念都改變了,服務業也是一份工作。別看現在就業不景氣,家政類的還是好找,好好干會掙到錢的。”

寧博奔波一天了,削瘦黝黑的臉卻不見疲憊,而是興致,眼睛發亮。雪華被他的干勁兒染了:“看得出來,你們兄弟倆都很拼。”

寧博激起來,道:“我哥才拼呢,從小到大,他都是一路苦過來的。他上高中的學費是每年暑假在工地上挑水泥當小工掙來的,大學學費也是勤工儉學掙的,還供我們讀書。”他一副憐惜又崇拜的口吻。

“你爸媽不管嗎?”

“我媽在我十五歲的時候生病去世了,在這之前和我爸一直在外面打工,家里還有個,但年紀很大了,幾年前也走了。我們四個小時候幾乎都是我哥帶大的,他就像我們的爸爸一樣。”

雪華嚇一跳:“等一下,你們家有五個孩子?”

“是啊,我下面還有兩個弟弟,一個妹妹。兩個弟弟一個在上大四,一個快高考了,最小的妹妹剛上高一。”

雪華暗暗咋舌,知道某些家庭生育,但不顧家境生了這麼多,讓長子這麼辛苦,聽著真讓人唏噓。想起自己家,想起大哥曾經也這樣無私地呵護過,而幾十年的回饋居然讓自己淪落到如此下場,一時心里說不出的酸楚,對寧家兄弟生出共來。

“現在我和我哥最大的任務就是掙錢,把這幾個弟弟妹妹供出來。所以你說我們不拼能行嗎?但我相信,只要努力,不怕吃苦,我們全家一定會有出頭之日。”寧博呼嚕呼嚕吃著面條,又咔嚓咬著蒜。一碗素面,讓他吃得這樣開懷。

猜你喜歡

分享

複製如下連結,分享給好友、附近的人、Facebook的朋友吧!
複製鏈接

問題反饋

反饋類型
正在閱讀: